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最热点

|
发布: 4:54pm 04/09/2022

华人文化节

华人文化节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主办华人文化节

报道:黄翠娴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为了确保讯息能顺利传播,森华堂在准备承办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之际,还特别到雪隆拜访多报的总编辑,展开合作。(森华堂提供)

(芙蓉4日讯)传承中华文化就像点一盏灯,被那抹文化之光照亮过的人,都有守护和传承的责任,才能让华人文化在这社会里,继续流传及发光。

森美兰中华大会堂正如火如荼的推动着“第三十七届全国”,有些人对这活动或许会无感、觉得事不关己;但作为华裔子弟就有传承的责任,也因此,全国华人文化节和华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ADVERTISEMENT

这份责任与感受,对于曾经参与和推动第七届及第二十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华堂主席及筹委会主席来说,特别有共鸣。

他们提起当初在资源匮乏和通讯科技有限的年代,成功推动华社各阶层一起举办全国华人文化节的时候,语气里都带着点欣慰和荣幸,因为自己也曾为传承文化,点灯放光。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罗宗耀(中)当时和森华堂上下及筹委会成员,通过亲自拜访把资讯传达出去。(森华堂提供)
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筹委会主席
罗宗耀:带着使命感不退缩

32年前,森华堂第一次承办“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举办日期为1990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这场大型活动顺利开始也圆满结束。

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筹委会主席罗宗耀受询说,当时经济欠佳,各方面资源和条件有限,但这项轮值活动来到森州,森华堂就有传承的责任,即使路再难,还是得走完。

他忆述,从马六甲接过了承办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棒子后,当时的森华堂主席苏林邦和众人就开始进入全面的筹备状态,除了商量举行的活动、找资源还要有效传递消息,这对那个年代来说,是很挑战的。

“我被挑选为筹委会主席的当下,自觉责任重大,但带着传承华人文化的使命和意识,我们都没有退缩。”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筹委会主席为罗宗耀(左),而当时的森华堂主席为苏林邦。(森华堂提供)
平面媒体助宣传很重要

他指出,为了确保有关华人文化节的讯息能顺利传播出去,森华堂在准备承办这项活动时,除了和地方上的报社联系,还特别到雪隆拜访了多报的总编辑,大家之后展开密切合作,获得的报道超过300篇新闻,而且还有属于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专属标志,配在刊登的新闻上。

他说,当时的传播管道有限,所以平面媒体的新闻在传播资讯这件事情上,极为重要。

把《传灯歌》唱进校园

罗宗耀回忆起当初,直言很多细节都还给了时间,但关于当时曾经举办和推动的活动项目,还是印象深刻。

“比如当初我们筹划如何做好推广工作,把华人文化节的重要性和讯息,全面推广到华社的各层面,其中一项我们做的就是推动《传灯歌》,而当时李国辉就是推广《传灯歌》的主任。”

他说,当时交通不便,传达资讯的工具有限,所以要把《传灯歌》“唱进”82所华小就得走遍82所华小。

“我们当时希望让每个孩子都对全国华人文化节留下印象,除了推广,更在意传承,而《传灯歌》就是点燃孩子‘传承心光’的一首歌,我们还为此举办了歌唱比赛,中小学和公开组,唱的都是这首歌。”

他解释,当时通过学校来推动,主要是因为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把传承文化的精神贯彻给新生代,因为孩子就是未来。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孩子就是未来,所以传承必须从孩子开始;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走入校园,让中小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森华堂提供)
传承文化小火苗点进学生心里

《传灯歌》是大马社会里熟悉的歌谣,歌词很简单却意义深长,比如那句“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每一条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盏灯都要燃烧自己”。

1990年,这首歌随着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唱进了全森华小之后,相信也把传承文化的小火苗,点进了学生的心里,从此,90年代的华裔子弟听见《传灯歌》,便多了一段与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有关的记忆。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以前无法通过社交媒体或手机应用程式传达讯息,要促成“灯笼阵”,就得逐户拜访商家和各个单位。(森华堂提供)
盛大“灯笼阵”照亮沿途

罗宗耀说,除了《传灯歌》,当时还有场面盛大的“灯笼阵”,从南北大道芙蓉收费站出口处,沿路挂到芙蓉岗,即芙蓉中华中学,也就是当年的文化村。

“我们还有办赛龙舟,当时在波德申举行,这是属于森州首次加入的新元素,我们有7艘龙舟。”

他指出,当时的筹委会也和各个华团相互配合,有些是筹委会前去拜访邀请参与,有些是华堂本身的会员。

“各华团共襄盛举,森州是第一次办那么大的活动。”

他忆述,当年全国华人文化节开幕活动,还有九龙共舞的环节,从文化村一直游行到九州操场,而操场还举行了大汇演,获得时任副首相敦嘉化峇峇主持开幕,那次的游行有过万人参与。

森华堂承办文化节初体验

罗宗耀直言,90年代和现在无论是科技、经济还是社会气氛,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当时的一些负面因素,却同时也是促进华社团结的元素,所以当时即使再难大家都很落力的去推动全国华人文化节。

他笑说,当时大家是“吃饱来做工”的概念,因为经济情况不佳,大家只能自己负责餐饮的事。

千人义务付出

“大家都是义务付出的,我们筹款艰难,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所以那时候大家的食物和水都是自备的。我们当时筹了约30万令吉,在那个时代这是个很大的数目,最后我们花费没有超过20万令吉。”

除了资源和经济上的欠缺,罗宗耀说,还有一项挑战源于“初次体验”,因为那是森华堂第一次承办全国华人文化节,大家在活动的层面上还不熟悉,需要时间摸索。

幸运的是,漫长和匆忙的筹备及推动工作最终顺利完成,让大家看到森州即便只是一个小州,但还是可以在推动文化传承的工作上,做得很好。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2003年的全国华人文化节筹委会意识到华裔先贤来到森州,都是从宁宜河开始的,于是便决定让文化火炬从宁宜船头开始传递,右起为周世扬、刘志文及前森华堂主席陈永明。(森华堂提供)
第二十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筹委会主席
刘志文:资源匮乏筹款不易

1990年参与了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推广工作,2003年成为第二十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筹委会主席的刘志文受访时直言,与如今相比,当时筹办这么大型的活动,确实不易。

“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在不同,那时的国阵政府一党独大,对于华人文化和教育也没有表现出支持。我们筹款遇到挑战,必须走入中下层去筹募资金,但是当时因为华社还有一种备受威胁的危机感,所以大家听到要传承文化就会义不容辞,无论本身多不易,还是会出一分力。”

他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在差异太大了,现在的政府比较开明,经历过了许多变化,如今甚至有一种“讨好华社”的趋势,所以华社有需求,政府还是愿意搭把手。

除了资金,宣传方面也大不同,以往靠的只有平面媒体,要传稿件和照片还得邮寄和传真,要开会就必须亲自到访。

“不过,那时候资源匮乏,却是华社相当有危机感的一个时代,大家对于保护和传承华人文化及教育有很大的使命感,所以团结的力量很大,大家为了确保活动成功,都自动去投入,会自发的去发动基层,协助我们,即使不易却还是把讯息传到每个阶层,小地方的人也帮助鼓动。”

秉持传承推广使命感

也是前森华堂主席的刘志文指出,如今是科技发达、资讯爆炸的年代,要了解华人文化和教育的相关内容,只是指尖上的事,搜索的内容可以很丰富和详细,加上政治气候变得较为缓和,那些来自华社的危机感也慢慢变淡。

“当然现在的传承气氛还是积极的,只是回应看似没那么强烈。”

他说,加入森华堂的时候是80年代初,那是一个“强权时代”,不利华社的政策加上一股想要消灭华教和文化的力量在蔓延,所以那时候的华社都极为有韧性,抱着“华教及文化不可被消灭”的执着坚定的去推广、传承。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舞狮是华人传统,是华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每逢喜事及庆节必会有舞狮助兴。(森华堂提供)
湖上舞台办舞狮表演

“当时的心境真的很不一样,我们会想办法要把这些属于我们的文化留住和传承,比如每年我们会在芙蓉皇家山湖滨公园的湖上舞台办舞狮表演,舞狮团都是义务的,一声号召,几十条的舞狮都会参与。为什么?因为传承和推广的使命感。”

他直言,当时华社的积极性连成一线,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士都愿意出钱支持,作为推手的筹委会就得更加把劲,大家相互配合鼓动去促成这些文化活动。

“我们做得很投入,参与感也是很直接的。我们要去学校找校长,发动学生,几乎跑完了整个森州且到各个县市去推动。相对于现在的通讯方便,那个时候显然是很受限。”

筹办华人文化节需1年

刘志文提到,筹办全国华人文化节需要约一年的时间,必须坚持才能走下去。

“我们视情况许可与否去决定承接举办全国华人文化节,接了棒子就成立筹委会,然后就开始连串的活动,从年头走到年尾。”

刘志文说,接了火炬就等于文化节活动正式启动了。

他直言,承办这些活动的经验非常宝贵,比如1990年森华堂第一次办全国华人文化节,虽然最终圆满举行也获得很好的口碑,但背后却有一个惨痛的教训。

他解释,当时各方面的挑战让大家都备受压力,资源不足、筹款遇挫,举办的路上都是荆棘,有人半途而废,也有的因意见立场对立而走不下去。

“所以当我接手筹委会主席的时候,就从教训中学习,知道除了要让全国华人文化节落成,更要让大家在和谐包容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所以,当时我在一切开始前先办了一个生活营,让大家相互了解,知道文化节是我们的,不是个人或单一团体的。”

他说,2003年的全国华人文化节,筹委会还想到了“寻根”并意识到华裔先贤来到森州,都是从宁宜河开始的,他们从那里上岸,所以森州华裔的历史根源始于宁宜船头,那里是森州华裔的发源地,所以那年起,森华堂承办的全国华人文化节的文化火炬,就从宁宜船头开始传递。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配合第二十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森州举办了一场“小状元会考”,获得1041名学生参与。(森华堂提供)
前森华堂主席
周世扬:获政府认同付出没白费

2003年,森华堂承办第二十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之时,罗白区州议员周世扬正是当时的森华堂主席。

同样走过2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他指出,当时就是凭着一股傻劲和勇气,与伙伴接下了第二十届全国华人文化节,还举办了约百场活动。

“当时的我们是‘借力打力’,并让大家意识到华人文化节是华社的,不是华堂的也不是单独团体或个人的,所以那时候得到大小华团的全面配合。”

他直言,虽然过去多年,但回顾当时还是特别怀念一起参与和举办的同伴们。

“如今,华人文化在大马看到希望,政府也认同多元的重要性,让我们意识到推动华人文化没有白费。”

他说,这些年的变化里,大家可以看到华人文化不只是获得华社的传承,而是已经推广到了其他族群里,友族也会参与舞狮和书法。

“如今,华人文化那些被排挤的情况已经减少,但我们不能松懈下来,必须要继续加强,因为松懈之后,大家就会慢下来。”

对比从前和如今,他说,19年前和现在的环境里最多的差异之一就是政治氛围,比如森州政府这次就很支持第三十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也拨款资助。

“时代的变迁,多媒体现在成了主流,现在的格局不一样了,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民情是正常的。”

传承文化要推广也需保温

在资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如今,周世扬认为,如何通过软媒体来宣传文化活动,全靠智慧。

“不同的宣传媒体会有不同精彩,他们只要好好把握,其实都还可以来得及去做更深入的推广。若新生代被忽略,没全面贯彻,那将会事倍功半,我们都希望年轻一代、学生,学会珍惜中华文化。特别是,传承文化除了要推广,还需要保温。”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大汇演现场,非常热闹。(森华堂提供)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芙蓉中华中学是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文化村,当时的活动在礼堂举行,吸引众多华裔子弟参与,礼堂挤满人潮。(森华堂提供)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森华堂至今还保存着第七届及第二十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特刊。(森华堂提供)
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大汇演在芙蓉九州操场引爆,吸引逾万人潮。(森华堂提供)

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游行活动获得华社热烈响应,舞龙伴着游行队伍从文化村前往芙蓉九州操场。(森华堂提供)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赛龙舟是第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重点活动之一。(森华堂提供)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第二十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火炬在宁宜船头登岸,之后就在森州境内的各县绕了一圈。(森华堂提供)
点燃传承文化的灯 来回顾森站华人文化节
以前受限于科技,很多的设计和安排都必须通过手绘呈现。(森华堂提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