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心旅行 | 钻缝、漂水、贴壁前进 体验马来半岛最“野”地下路线



(芙蓉14讯)在潺潺暗河与花岗岩裂隙之间穿行,走进跨越两万年地质年代的“峇都玛莱花岗岩距骨洞穴”(Gua Batu Maloi),触碰最原始的地球脉搏。
坐落在森州拿督山与淡边山之间,有一座跨越冰期年代,在大马极为罕见的花岗岩距骨洞穴,那就是位于柔河峇都玛莱森林保护区的峇都玛莱花岗岩距骨洞穴。随着近年的户外探险浪潮带动下,被埋没多年的大自然鬼斧神工,也逐渐被世界各地的冒险者重新认识,每逢周末便可见装备整齐的探险队伍到来,见证这座逾百万年巨石的历史痕迹。
ADVERTISEMENT
这座花岗岩距骨洞穴与由“水流长期溶蚀石灰岩”而成的溶洞性质不同,并非靠水滴经长年累月“刻空”岩体,而是巨型花岗岩在古气候变动与山体断裂中,巨石滚落堆叠而成。
(视频:陈梧源摄)
据考古文献记载,峇都玛莱洞穴的形成与末次冰期结束后的地壳变化有关。气候剧变使山体松动,暴雨持续冲刷,巨大的花岗岩不断从山坡崩落,像被时间推挤靠拢的“自然积木”。石块体积过于庞大而无法完全密合,于是彼此之间留下不规则的天然裂隙,地下的“活水”便顺势穿行其间,持续塑造大自然空间。
历经数十万年至百万年的地层沉降与水流循迹,这些缝隙不断被连结为更深、更立体的裂层网络,最终成为今日必须以“钻、贴、滑、挤”身体姿态才能推进的暗河型洞道。

峇都玛莱洞穴距离芙蓉约1小时多的车程,此处外表看似平静的山谷,地下却保存着可追溯至冰期年代的“地球旧层”,要探索这座洞穴,并非观光式的“进入即看见”,而是必须以身体去突破每一道狭缝,才能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洞穴内部空间层次立体,石缝上下交错,地下水在石板间持续流动,水源清澈,甚至可见活体小鱼虾穿梭;部分洞顶成了蝙蝠栖息地,只要探险者头灯一亮,便可一观成百只蝙蝠振翼而起的场景,这座以岁月长河打磨出来的化石标本,也成了培育新生命秩序的古层场域。

要进入洞穴,必须跨过前段森林线河域,探索者要从树根高低、荫蔽翠绿的湿林里入场,感受冰冷溪水逐步从脚踝升至膝盖甚至胸口,湍急的溪水和倒木青苔,到处充斥着原始雨林的景象。
这趟探索万年洞穴的过程,并不是“先看洞,再进入”的概念,而是森林线走到半路,暗河就已经在脚边出现,再往前一点,巨石裂缝就会挡在眼前。洞穴中的水与裂缝并非分成阶段式,而是同时并存。

峇都玛莱洞穴内部共有24个站点,全场约2.38公里,过程中,探险者必须不断调整身体高低涉水前进,在窄缝前贴身侧行。部分山洞需身体漂在水中、或在狭缝挤、在巨石下腹部朝上滑过,也要在某些段落微蹲、侧身、压肩,才能贴着岩面穿缝而过。
某些洞缝甚至容易“卡身体”,需要探险者不断调整,各种极其“诡异”的姿势,只为了确保每一步都能稳定落脚。
部分洞顶的岩缝间,阳光从数十吨重的花岗岩缝隙斜切而入,形成细长的光柱,直接照亮脚下流动的水体,与地下暗河的暗黑形成鲜明对比,洞穴中的每一处角落,无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奥妙。

为确保探险安全通过24个站点,当地土生土长的山导兄妹,拉布加里尔(59岁)与妹妹诺莉拉(52岁),始终保持在队伍前后,避免有队员掉队。洞穴狭缝崎岖,若没有专业山导带领,切不可在水缝中自行绕行。
诺莉拉熟练地带领着极限探险队伍,利落游走在狭缝中,不时叮嘱所有队员的情况,在抵达靓丽风景的山洞时,还会提醒队员“拍照打卡”,也会边探险边分享其经验之谈。
这座看似神秘的暗河型洞道,对诺莉拉与拉布加里尔而言,犹如儿童游乐场。兄妹俩自幼在森林保护区的甘榜中长大,小时候更会结伴到洞穴中捉鱼寻乐,花岗岩裂缝之间的溪水与瀑布,则是他们童年的天然嬉水区。

在诺莉拉的记忆中,这条洞穴暗河并非自然学者发现的地质奇观,反而当地村民的日常环境,后来才逐渐被外界重新认识。当地村民一代又一代,进入洞穴捉鱼、取水、穿行,探险者如今眼中的“极限路线”,却是他们代代人的“必经小路”。
随着生态旅游兴起,他们也见证这座花岗岩距骨洞穴的地下暗河,从默默无名逐渐成为户外探洞的热门地点。诺莉拉坦言,过去数年,峇都玛莱的周末连续满团,不少外国游客也特地前来体验探洞,兄妹俩也从“当地小孩”摇身成为如今的专业山导。
然而,诺莉拉也直言,探洞真正的考验不是仰赖个人表现,而是团队合作,每一道裂缝与水流急涌的弯角,都必须有人在前引路和在后接应。唯有彼此照看,互相提醒,队伍才能安全通过每个的关卡。

拉布加里尔受访时形容,洞内水深并非固定,非雨季时或仅深及脚踝,但雨季来临便可能升至腰部甚至胸口。
他说,有时脚下踩的是坚实岩面,但下一步就可能踏进细沙陷坑;有的石面光滑得像油般表面,有的却粗糙到能当作受力点。

“有些地段必须整个人腹部朝上漂过去,再爬回另一侧巨石平台,洞穴里也并不只有一条固定路线,可若非专业山导带领下,切勿擅闯,毕竟洞穴中有很多急流河道与夹缝,不熟悉情况则会非常危险。”
他强调,探洞过程的确很“刺激”,但任何人都必须敬重大自然的安全守则,即“不能擅闯、不能无向导、不能抱侥幸心理。”峇都玛莱洞穴不是为了“适合人类旅游”而存在,探险者之所以能进入,只是因为岩体刚好在这个年代,遗留下仍能穿越的空间。
“探洞的首要条件,是安全进入、安全离开。”因此入洞时间不能拖过中午,出洞时间也必须在傍晚前完成,若逾时仍未离洞,便会启动搜救程序。
如今,山导体系已相对完善,每日都会带领来自各地的探险者进入洞穴体验,人均收费约75令吉,价格也包含了进入森林许可证与安全头盔。
纵观马来半岛的生态旅游景点里,峇都玛莱洞穴属于少数具备“极限挑战属性”的区域。探险者必须在地底层中千百块巨石所形成的裂缝中穿行,亲身感受大自然所留下的一切岁月痕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