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明艳 | 别让爱走偏


在讲究“爱的教育”的年代,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时都以爱为出发点,把爱看得高过一切。只是,这份爱常常走偏,即过度宠溺或过度严厉。
有人把孩子宠上了天,有人却坚信“棒下出孝子”,不听就骂,不听就打,但他们同样说,一切都是为了爱。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爱,只是路径不同。然而,凡事走极端,就会失衡,而失衡终究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ADVERTISEMENT
我自小在妈妈的藤条下长大,小时候,她买一支,我就丢一支;她买六支,我就扔一打。后来才明白,妈妈打孩子不必非要藤条,衣架、巴掌都能上场。木衣架打坏了,就换成铁的。打着打着也就习惯了,我变得皮糙肉厚,从哭闹乱窜,到干脆站好让她打完。因此,我长大后从不鼓励朋友对孩子动手,因为我清楚,当孩子到了一定年纪,“打”已失去威慑力,甚至会让他们想:“要不要还手?”
但我也不认同无条件宠溺,有一次中秋节,朋友送我一个燕菜月饼,我拿回家想与母亲分享,她却舍不得吃,全留给刚回来的孙女。结果,4个月饼,孩子一口气吃了两个,最后直喊“吃饱了”。
那一刻,我气的不是侄女,而是母亲。因为月饼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她却让孩子“吃到饱”,这种沉甸甸的爱,孩子未必懂得,只会换来浪费。我小时候,母亲总要求我吃东西要“留最后一口”,这叫“留有余地”。如今不少孩子,却习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口吃干净。孩子不懂平衡,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平衡的爱。
父母的职责不是一味打骂,也不是一味歌颂,而是掌握分寸,该严肃时严肃,该鼓励时鼓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学会分辨是非,既不伤害别人,也不让自己受伤。
教育的本质,不只是养育,也需要引导。父母无法永远替孩子屏蔽外界的诱惑与噪音,与其掩耳盗铃,不如坦然告诉他们,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不能做。如今的孩子比父母更懂得利用网络寻找答案,若缺乏引导,他们同样会被似是而非的“鸡汤”带偏。
孩子不是傻子,他们需要的不是极端的爱或极端的惩罚,而是有分寸、有底线的指引。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爱的滋养中长大成人,而不是在偏离的爱里渐渐失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