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百业|老理发师的理发人生 一椅一剪 见证岁月流转


(芙蓉14日讯)在芙蓉沉香一间朴实老店里,电风扇轻轻旋转、桌上整齐摆放着剪刀与工具,一旁是复古的理发椅。
这家老店由一位年逾古稀的女理发师经营,她至今仍每天亲自操刀,替熟悉的老顾客修剪发丝,不仅剪出整洁的造型,更剪出跨越数十年的情感联系。
ADVERTISEMENT
这位女理发师名叫蔡月娥,来自霹雳怡保。她约20岁便投身理发行业,当是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年轻时,她在怡保拜师学艺,学了短短三个月,便决心前往吉隆坡发展自己的技艺。
“我从年轻时,就对理发特别感兴趣,所以一心想学好这门手艺。”她接受《花城》社区报访问时,如是笑言。

命运也在吉隆坡为蔡月娥安排了另一段人生旅程。她在理发店工作期间,结识了来自芙蓉的男子,后来成为她的丈夫。婚后,她随夫迁居芙蓉定居。
婚姻并未影响她继续追寻她的理发梦,她在亚沙租店经营理发,数年后,基于店主收回店屋,她唯有另外物色店铺,最终,她在沉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经营便是数十年。
这间名为“美的理发室”的小店,主要服务男性顾客,不仅剪发,还提供剃胡子、挖耳朵等传统服务,一应俱全,展现了那个年代理发业的职人精神。
“我们那个年代,讲究的是手艺和熟客情谊,不玩花样,但很实在。”
尽管面对市场竞争激烈,华印理发店各据一方,但蔡月娥凭着扎实手艺与人情味,累积了一群忠实顾客。
每逢农历新年前夕,更是她店里最忙碌的时刻,顾客们需事先预约、店门口摩肩接踵,为的是在过年前换上清爽造型,迎接崭新一年。

蔡月娥回忆,以前的顾客没那么多要求,就一句话:“剪短。”
她笑说,以前的顾客都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会要求理发师把自己剪成指定艺人的发型。
“我多数顾客都是习惯我的风格,剪得利落又熟悉,有些从小就在我这里剪发,如今已是中年人了。”
岁月流转,有些熟面孔渐渐不再出现,她心中有数,相信他们可能已经“走了”,她感慨的说:“这就是人生的无常。”

从最初拥有几名员工,到如今一人经营,蔡月娥始终未觉得辛苦。每天开门,迎接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对她来说,这是一种生活的延续。
“我从来不觉得累,生意是自己的,想休息就休息,但几乎天天都会开门。”
她也坚定地说:“只要我还做得动,就会继续剪下去。”
即便是传统男士理发店,也偶尔有女性顾客上门,蔡月娥都来者不拒,量身剪出对方满意的发型。
她说,每一次替顾客理发,看到对方微笑满意,就是她最大的成就感。
在这间小小理发店里,蔡月娥用一把剪刀,剪出了半个世纪的风景与人情。或许,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对于一位年逾七十的理发师而言,这份坚持与热爱,正是人生最动人的光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