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婚姻

4天前
主持人: 你好。 我今年40岁,是一名家庭主妇,老公45岁从商。我有两个儿子,一个19岁,一个18 岁。 两个孩子刚到国外继续升学,这20年来,虽然有老公,但是却活得像寡妇,像没有老公一样。 我和老公在10年前就分房睡了,当时他怪我只顾孩子而冷落他,就向我报复,分房睡,不碰我… 不知觉就这样过了10年,虽然这样,但他还是有为这个家和孩子负责,没让我在金钱上起烦恼。 他活得开心自由自在,经常出国,我也不知道他跟谁去。而我却因为要照顾孩子,哪都去不了。到现在孩子出外升学了,我才自由,但内心却感觉很痛苦,被老公冷暴力对待,彼此没有过问对方,很少沟通,除了有关孩子事情。 目前虽然同住,但却感觉像独居。我很想跟他离婚。然后找自己的幸福,我真的活得很痛苦,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请教教我! 苦心人上 交流对生活的想法 建议夫妻冷静对话 苦心人,你好! 正值青春年华就嫁给了你的先生,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选择成为全职的家庭主妇,这么多年来对家庭、丈夫、孩子的付出,苦心经营的家庭,如今却面临无以为继,称自己为苦心人,可见得你深感痛苦! 由于之前一心忙于孩子,想要把家里的成员照顾好,却被丈夫指责把他忽略了,就这样和老公在10年前就分房睡,使得夫妻俩似乎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彼此缺乏分享或交流,长此以来,难免使夫妻关系渐行渐远。 如今,你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不在身边,这时候有更多时间和生活空间,生活重心缺失,孤单寂寞的感觉确实让人感到惊慌失措,令你对婚姻产生质疑想要离婚,想要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个健康的婚姻关系,除了照顾好孩子外,夫妻之间对于生活的想法及彼此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长期缺乏沟通,容易产生矛盾与误解,进而让两个相爱的心感觉受伤与委屈,时间久了真的会让人很疲惫,相信你也不想这样。 表达感受互相尊重 如今我们需要先确定自己的想法,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对于这段婚姻还有所留恋,想要重拾过往的亲密关系,那就需要双方愿意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去重建。 首要条件是,你需要了解丈夫对这段婚姻的期待,建议你在准备好的情况下与丈夫做个深入的沟通,真诚的对话,把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明确的告诉丈夫,并聆听丈夫的心声,如果丈夫有意愿继续,不妨一起讨论未来的生活节奏,彼此希望经营的婚姻方式,放下过去的种种不满及委屈,夫妻俩一起努力将这段偏离的婚姻拉回到正轨。 尽管这段婚姻让你感到心灰意冷,考虑离婚,先了解如果作出这个决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清楚自己的决定,并且思考自己在法律上自身享有的权益及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度过这个过渡时期,再来思考如何规划未来的生活。 学习爱自己 从相知相爱到共同组织家庭20年,是一段漫长岁月。成就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相信你与先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如今,不论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希望你以自己未来的幸福为目的,是时候开始学会爱自己。 重拾爱好 规划新生活 孩子离开家庭到外面学习或开创自己的人生,或许我们在“空巢期”时,生活上突然多了很多的时间,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部分家庭主妇会面临的情况。 如今有了自己的时间,不妨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的观想目前的生活状态,接下来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善用自己空余的时间,不妨好好规划自己的生活,包括从兴趣着手,或是让自己喜欢做的事着手,如画画、种植、书法、舞蹈、瑜伽、特别课程等,或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找回对生活的热情,让生活变得更充实起来。 由于来信的内容所提供的信息不多,我们对你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所有以上的建议,未必适合你,就劳请自己多加斟酌,看看哪一些比较适合自己。 祝你早日让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辅导老师上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新山佛光咨商室(佛光山新山禅净中心) 地址:48,Jalan Sutera Merah 2,Taman Sutera,81200 Johor Bahru. 心灵专线: 1)017-289 0635 2)017-289 2134 3)017-289 3250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六 7.00pm──9.00pm 星期日 9.30am──11.30am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徐申如是徐志摩父亲,有不少故事可写。他出生于1872年,徐家在海宁硖石是望族,世代经商,他继承祖业,经营徐裕丰酱园及绸布生产,后投资钱庄,发展成银行。他和倡导实业救国理念的张謇关系密切,重视现代化工业,扩展领域包括发电工业、电话通信及铁路建设。虽是商人,不忘国事。1906年他加入有强烈政治倾向的预备立宪公会。1911年,又资助浙江新军起义。 徐志摩为独子,他用尽心思,所请塾师孙荫轩、查桐轸为当地首选,1907年徐志摩到硖石新式学堂就读,毕业后转杭州府中学堂。徐志摩争气,成绩年年第一,同学郁达夫在〈忆志摩〉中说徐志摩是顽皮小孩,不用功,爱看小说,“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的最多的一个。”徐申如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徐申如是当地首富。1923年10月25日胡适日记记二人初见,胡适说他“有硖石皇帝之称,其人魁梧强健,体格过人,气度也还可亲。”徐申如对徐志摩的栽培,完全往接班人方向琢磨。刘培良在《徐申如:诗人徐志摩之父》提供不少新鲜材料。他说徐申如和张謇共同投资的大生集团档案中,有1915年5月31日股东会议出席者名单,徐申如名下出现“并挈其子”四字。那年徐志摩18岁。 徐志摩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高等学府就读。当中有一插曲,经张君劢介绍,徐志摩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徐申如喜不自禁,以1000银元为礼,陈从周在《徐志摩年谱》强调这是“一笔相当大的礼金。”刘培良说得更具体:可买8000斤猪肉,或3万斤大米,或买一辆轿车,以今日货币估值,大概20万人民币左右。 “我父亲送我出国,是希望我将来进金融界,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米尔顿。”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修读的课程以经济学和历史学为主,本科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以〈论中国妇女之地位〉得硕士学位。 无意中读罗素著作,大受启发,决定转赴英国,继续深造。剑桥熏陶徐志摩,改变其学习方向,将未来银行家变成诗人。儿子的转变让父亲大吃一惊,更大的失望紧接而来,儿子居然和张幼仪离婚。 婚姻是徐申如特意安排。张幼仪父亲张润之是上海宝山县巨富,二哥张君劢是政界和学界翘楚,四哥张嘉璈被誉为政治和金融界双栖明星。如此背景对徐家肯定是助力,门当户对不言而喻。 徐申如觉得张幼仪温柔贤惠,徐志摩出国以前,已有儿子。张幼仪在欧洲又为徐志摩生第二儿子。丈夫对她仍然冷漠,她避居德国,最后离婚。徐申如也有个性,媳妇地位无人可以取代,儿子离婚后他公开宣认张幼仪为养女。 最大矛盾来自儿子的婚姻 终究是儿子。徐申如还是鼎立支持儿子文化事业。1924年4月17日,泰戈尔由上海往杭州,途中停驻硖石,徐志摩安排徐申如带领士绅及学者与泰戈尔见面。1925年4月2日徐志摩在《晨报副镌》撰文提新月社,表明开办费由其父和另一位商人联合资助。1925年8月徐志摩出版《志摩的诗》,徐申如出资800银元。扉页上印有一行字:“献给爸爸”。 最大的矛盾来自儿子和陆小曼婚姻,徐申如不喜她任性浪漫和挥霍无度性格。1931年4月徐志摩因母病重回家,陆小曼本要陪同,但是徐申如反对。徐志摩写信给陆小曼:“父亲的口气,十分坚决,竟表示你若来他即走。”母亲丧礼,陆小曼同回硖石,间中起更大冲突。虽然无法调和父亲和妻子关系,每年清明,徐志摩还是陪同扫墓。父亲生日,他回家祝寿。刘培良告诉我们另一难得资料,1930年2月20日通海垦牧公司股东会议有徐志摩出席记录。毕竟是经济学出身,他并没有和家庭事业完全脱钩。 1931年11月10日,徐申如有信给儿子,先说外患内忧,生意难做,再谈家事,提徐志摩母亲年忌,提拜坟,提张幼仪回硖石,还提祖父忌日,以“爱儿知之”搁笔,9天后徐志摩乘飞机在济南出事。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等候他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他,但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他飞了,不见了,没有了”。此为徐志摩〈黄鹂〉中句子,诗发表于1930年,最后一句犹如征兆,白发人送黑发人,如何不悲?儿子才华比他有过之无不及,灵柩被运回硖石,徐申如亲自选定墓地。1944年他在上海去世,战争期间,先葬当地。1946年张幼仪将其遗体归葬于硖石徐志摩墓旁。他在遗嘱中如此吩咐。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你这本《秧歌》,我仔细看了两遍,我很高兴能看见这本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也许你曾想到用《饿》做书名,写得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工夫。” 1954年10月25日,张爱玲在香港寄《秧歌》给胡适。胡适在1955年1月25日回信,给予这本书正面评价。张爱玲在〈忆胡适之〉引录全信。他称赞她写人情很细致。还问英文本何时出版,又要她多寄两三本中文本,他要“介绍给一些朋友看看”。 胡适认为“叙沙明往事那一段可删”,张爱玲认同:“那整个的一章是勉强添补出来的。”因为担心故事平淡,不合读者口味,她特别提“尤其是东南亚的读者”。她和东南亚,主要是马新一带读者原来如此接近过。我将“东南亚”三字加圈,就不知后来此地销路如何。 1955年11月,暂居纽约的张爱玲和锡兰朋友炎樱,拜访住曼哈顿区一座普通公寓的胡适。这一次见面张爱玲对胡适着墨不多,反倒提江冬秀多一点,似说夫妇二人不般配:“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生的学生。”又说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炎樱到处打听,对张爱玲说不大有人知道胡适,“没有林语堂出名”。张爱玲为胡适辩护,这些人“不知道五四运动的影响”。张爱玲在父亲的书桌读完《胡适文存》,父亲和姑姑闹翻不来往,但二人都是胡适读者。父亲说“你姑姑有两本书还没还我。”姑姑直接说“这本《胡适文存》还是他的。”她母亲和姑姑都认识胡适,一起打过麻将。姑姑在报纸上看到胡适照片,胡适打大圆点的蝴蝶式领结,姑姑说他“笑得像个猫脸的小孩”。 二家早有来往。1882年,张佩纶推荐胡铁花给东北边境钦差大臣吴大澂,胡适说这是其父事功开始。张佩纶贬谪时,胡铁花远道寄函安慰,并寄银二百两。张佩纶似甚感动,遗集收推荐胡铁花信。可见张佩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也。”胡适在1955年11月10日日记叙述渊源,他那时方知才华横溢的女生是张佩纶孙女。 她最后一次见胡适 张爱玲对两家交往所知不多,小时听父亲跟客人谈“我们老太爷”,牵涉许多人名,她不喜政治,听不了两句就听不下去了。张爱玲在〈忆胡适之〉将她和胡适的互动都记下来。她说和胡适交谈,如对神明。每一次见面大部分时间都是胡适说话,她当听众。 感恩节那天,怕她寂寞,胡适和太太约她到中国餐馆,接到电话时她已吃过,还闹肚子呕吐,也就没去。又提有一次胡适去看她,她住专门救济贫民的救世军女宿舍。她带他到足有学校礼堂大的客厅,胡适直赞地方好,“不像是敷衍话。”张爱玲说。小坐片刻后,她送他,又在大门外台阶说了些话。冷风从赫贞江上吹来。胡适望着街口露出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他竟怔在那里。围巾裹得严实,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大大的头脸,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张爱玲也往河上望去,“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她最后一次见胡适。 漂泊处境,无需明说。“醉何如,梦里不知身是客”,胡适留有这样一幅字,送给姚鹓雏,落款没有年月。胡张二人纽约相遇,李煜词句最能道出心情。张爱玲初到美国,生活不安定。胡适则寂寞凄清,面对财务困境。1956年11月18日,他给赵元任写信:“我老了,已到了退休年纪,我有一点小积蓄,在美国只够坐吃两三年。”这也是他后来回台定居的其中理由:“因为在台北或台中可以够我坐吃十年而有余。” 1958年,张爱玲申请参加南加州一个艺文作场,为期半年,胡适替她作保,又借通信顺便把她送的《秧歌》寄还。通篇圈点,她说“适之先生的加圈似是两用的,有时候是好句子加圈,有时候是语气加重。”他又在扉页上题字。胡适的认真让她震动:“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写都无法写。” 1962年胡适过世,张爱玲没有立刻写纪念文章,她的心情惘惘,不愿意朝噩耗方向思索。直到她译《海上花》,突然想到胡适若在,请他帮忙介绍,他一定会感到高兴的。“这才真正觉得适之先生不在了。往往一想起来眼睛背后一阵热,眼泪也流不出来。”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久违地出席了一场婚礼,还是一场声光影视俱足的婚礼。 入座装饰得浮华贵气的宴会厅,在紫蓝色舞会灯光下品尝一道道摆盘讲究的菜肴,舞台上现场乐队持续演唱一首首你情我爱的典型婚礼情歌。宾客锦衣霓裳,穿花蝴蝶般地彼此寒暄碰杯,暗地里可能正忙不迭地较劲打量彼此的派头与身价,觥筹交错着人类社会的不见血厮杀。 而最教人聚焦的,当然是一对鸳鸯新人,身披璀璨白纱和笔挺西服,在最强力的探照灯打照下入场。在专业而尽责的婚礼司仪循循善诱下,一长串的感性告白文情并茂,加诸音响组灯光组摄影组的全力配合,男女主角的一颦一泪都成为当晚的高潮。 我边咀嚼着有点冷掉的菜色,脸上保持一贯笑意,边跟着众人一起热烈拍掌。在四周微暗空调偏冷的筵席里,婚姻,毋宁说爱情的模样,被各种专业而经验丰富的精打细算调校至最浓郁的状态。当一对新人在主持人引导下互相亲吻,和我同桌的一位亲属美女终于按捺不住吸鼻子拭泪。 表面上我尽显礼仪,跟着一起鼓掌祝福,全程笑容挂在脸上,转头欣赏大屏幕的迎娶影片,偶尔赞许几句五星级饭店餐厅烹制的菜色。这是出席者的教养。尽管我真心认为,这是一场砸大钱办得非常成功的秀;尽管我总觉得,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以长远而言,爱得如此高调未必是好事;尽管如此,这一晚我必须乐在其中,当一个最称职的受邀宾客,或是说,观众。 我想起李维菁写过的那篇〈一个人参加婚礼〉。她说:“去参加别人的婚礼,我都兴高采烈,突然觉得这世界充满希望──我所怕得要死的东西,我的朋友张开双手拥抱,并且咧嘴大笑──我所害怕的事情,说不定没有那么可怕也不一定。” 或许一场浮夸的婚礼真的可以让人看到爱情的美好,暂且忘了它多舛难测的道路,在信誓旦旦的证词和你侬我侬面前,人们愿意相信长相厮守的神话。若是这样,婚礼必然有其意义,至少在动情男女或适婚男女眼中是一股相当强效的催化剂。更别说在云集四方的一晚宴会中,或许就让谁邂逅了谁。 再见真不知是何时 前几年的疫情让婚礼绝缘,有些人就此错过了这一场龙凤戏,听说婚姻的当事者有的松口气庆幸,有的却扼腕叹息。没有摊在聚光灯下获得见证的爱情,究竟是获得了更好的保护,还是埋伏了一枚将来可能引爆的未爆弹? 疫情下的婚礼,或是后疫情时代的婚礼,或许折叠了一种劫后余生的寓意。即使再不认同婚礼这件事,或许我也该抱持更开敞的胸怀去看待,那些挺过死神招手的每一位幸存者,共襄盛举一场以爱之名的夜晚。 就像洪爱珠在〈大疫之年,我们结婚了〉一文中提到的:“婚宴后没几个月,先生告别了年近90的姑丈。下半年,我的小表舅在壮年意外过世。回想上一回与他们相聚,就在自己的婚宴上。才晓得婚宴留下什么,才领会从俗的益处。2020真是艰难,这一年我们结婚,觉得没什么是容易的。感谢诸位相伴,愿你们全部安康。” 因为这次转过身以后,下一次再见真不知是何时了。在无常的恫吓下,我们连再俗常的事也学会了心存感念,婚礼亦同。
4月前
7年了。那个秘密,有了解答。 “如果我选择了他呢?”我就能吃精致的食物,比如米其林一星二星三星。我就可以知道,坐在跑车副驾驶位上的感觉。我就会有豪华的出游,住高级度假屋、看极光、游城堡、与海豚共游。我总是猜测和幻想,那个不存在的世界、生活、我和他。我不敢对老公说。我羞于启齿。但是,老公不想知道,因为他从来不问。这是自己保护,他知道选择性蒙昧会开心一点。我不说才对,不说最好。于是,这个隐藏的问题,是一笪污垢,时不时浮起。我的心总是灰灰的、刺刺的、咔咔的。我擦拭又擦拭,就是干净不了。只能不去想。暂时忘记。暂时沉到最深、最暗处。直到有一天,看着他的脸书,我惊觉自己如此平静。过去他的落魄因为我,我耿耿于怀。现在他的成功已经不是因为我,我竟然无所谓了。旁观那些贴文,不论惊喜还是可惜,我都不再觉得,跟自己有关。我这才发现,我已经有段时日没有问了。我已经接受,没有答案。那个不存在的自己,是更幸福和更富足,还是忏愧和懊悔?我一点都不想知道了。 只是,我必须知道,为何老公能原谅我。他真的不在乎吗?他为何能放下?因为他害怕失去我吗?那就是委曲求全了,不是吗?我一直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有一次,我们看美剧Emily in Paris。我很疑惑,也很好奇。老公曾留学法国,他会理解。我问他,为何法国人的情爱关系那么混乱,丈夫明目张胆搞暧昧,妻子跟情妇争风吃醋,似乎婚姻有外来者再自然不过?老公说,确实,法国人接受爱情无法专一。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我说:“你也是接受这个事实,所以,你才能原谅我出轨,是吗?” 老公说:“不是的。我是很爱你。” 这不是我要的答案。 我还是欣慰,至少,他不怨恨。 我的心还是灰灰的、刺刺的、咔咔的。 4个月前,我们家经历了一场死别。我和老公心爱的毛孩,大小姐病逝了。死亡这张网,铺张、笼罩、囚禁我。两个月来,我照顾病重的大小姐,身心疲惫。即使做好心理准备,当那个时刻降临,我还是被抛掷一个虚无的时空,迷茫而恍惚。我感受不到过去未来和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这里那里还是哪里。死神紧紧的眼神,锁住我的存在。我站在意识的边缘,濒临崩溃。就在大小姐走了的那个深夜,我一点半从睡梦中惊醒。悲痛牢牢箍着我。我不愿吵醒老公,我必须独自面对。我爬起来,在床头静坐。 死亡迎面扑来。我想到了短暂而不长久的美好,想到了终将消失的生命,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也会彻底从这个世界被删除。我悲怆,更恐慌。我知道,静坐时,不要抗拒而要面对。我一面流泪,一面想起了大小姐、老公和爸妈。我对不起大小姐,我没有让她安详离去。我对不起老公,我背叛了我们的爱情。我对不起爸妈,我没有像他们爱我那样爱他们。尤其老公,我深深亏欠了他。我如此愧疚,我无地自容。就在此刻,同一瞬,老公发现我醒了,我也发现他醒了。我睁开眼睛,转身,投进他怀里。我放声哭泣。 “I nearly give you up, are you angry?” “No。” “Are you sad?” 淡淡的一声,嗯。 我呼喊:“You love me so much that you are not angry but sad!” 一双手拥住我。 一会儿,情绪平复了些许,我说:“This will always be the flaw of our love. It cannot be mended. Our love is not perfect.” “Why do you want our love to be perfect? The world is never perfect. It is not a problem. You are the problem. ”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要求完美的人。 终于,我释怀了。 第二天清晨,我必须讲清楚。我们像往常一样,虽然缺了大小姐,但带着二小姐,去爬小山。20分钟车程后,我们抵达。车门打开,二小姐一跳,直奔草丛。我们俩跟在后。我走没几步,就停下,拉住老公的一只手,看着他,说,我要你知道,那只是一个异常的行为。 我说:“我是个热情的人,容易受激情驱使,容易被才华吸引,所以那是一场迷失于激情的短暂脱轨。” 老公说:“这才是我害怕的,你的热情不可控制,有一天你会走向你我无法预测的方向,你甚至会伤害自己,也一意孤行。” 我说:“我会用理性指引自己的热情,就像我爱你,因为我选择爱你。” 两天后,晨运前,我躺在沙发上等他刷牙。他从厕所出来,喝水,然后躺在我身上。我一手轻轻压他后背,另一手缓缓摸他后脑勺。我喜欢想像,他感受到我的爱,像水一样温柔。突然,我听见三个字。 清零了! 我们的婚姻17年了。我却感觉我们的路,眼下才展开。这不合理啊。可真真切切,我的心明净而清澈。我们回到了爱情之初。我问他为何不牵我的手,他说,“因为害羞”,然后两手触碰的第一次。电邮里,他说我的文字让他激动,下一封我加倍扭捏和造作,却得不到回应的第一次。重聚了,我一一陈列行李里的衣物、他交代的电玩、家乡的味道,他看着我的眼睛说,“可以停下吗?”的第一次。我阻止他玩电玩,把他拉离电脑,他面壁赌气拒绝进食的第一次。5年后,我得了一个小奖,站在多位作家之中,他在成列的镜头后踮起脚、伸长颈项的第一次。我们参与二奶巷书法会,他指着后面小男孩的对联说,“好丑哦!”我尴尬却止不住哈哈,哈哈哈的第一次。结婚10年,旅游曼谷,烈日下走了两个小时,他臭脸不说话,站住不动的第一次。旅游希腊,岛上迷路,公共巴士上我流泪,他说,“我坏坏吗?”的第一次。第16年,大小姐离世第二天,他说,“她的事解决了。现在的事是你和我的健康”的第一次。7年前,我彷徨于他们之间,他建议我跟那个他好好谈谈,我问他,“谈什么”,他说,“不要侮辱我”的第一次。我说,“我会偶尔回来看小姐们”,他哽咽,“爱是每天都见”的第一次。偶尔,夜市买了菜,他说,“重,让我拿”,我边跑边喊,“不给!”的第一次。最近,我切水果,我们一边吃一边看三两个动物视频,一起哈哈哈两三分钟的第一次。昨天散步时,他跟狗狗朋友打招呼,我要牵手,他说,“有口水”,我“哼!”的第一次。每晚,我睡了,告诉他一声,“bye ”,他才松开手的第一次。一个个的第一次,是一个个的真心。不会陈旧,不会退温,不会远去。永远是第一次。 两天前,我们看了一部挪威电影,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女主角忠实跟随自己的情感。她原本读医,有一天就转念艺术,拿起了摄像机。她跟一个男人相恋,有一天就爱上另一个男人。她跟一个漫画家同居,有一天就住进一个咖啡师的家。我和老公认真讨论这部电影。当一个社会富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需要只为温饱而活时,个人就摆脱了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束缚,便有了追求自我的空间。于是,爱情变成两个人的事,只有你情我愿,不必终身厮守。只要个人愿意承担后果,不必背负家庭责任与社会义务。我和老公都认为,我们就属于这类幸运的个人。我们有足够的财富来过个性化的生活。老公的妈妈,为了养活自己与家人,一辈子劳碌,没有时间与空间谈个人理想。她一辈子只在行使一个妻子、一个妈妈、一个女儿、一个姐姐的职责。独缺了一个“人”的意愿。我们的上一代,或许我们这一代,甚至我们接下来的几代,或许都还需要过这样的日子。因为,我们穷。电影里的爱情观是人性化的,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象征。这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可能。 这次,老公问我。他说:“以后你也会离开我,是吗?” 我回答:“我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了。” 我们不安慰。我们不掩饰我们的伤感。 今早,他吻了我三下,把我从沙发拉起。我张开双手,抱住了他。我说:“我们会永远幸福。” 他很用力地,嗯! 其实,这是个未知数。我们都没说。但,那不是一个秘密。 只是,我们也那么肯定,此时此刻,我们分不开。 爱情不会完美。爱情的完美,只能是当下的真诚。 相关文章: 戴晓珊/人际气球(上) 戴晓珊/人际气球(下) 戴晓珊/将错就错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