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丘明豔
ADVERTISEMENT
攝影:丘明豔/部分受訪者提供
車多人多的波德申見多了?不如跟著“老波德申人”回顧五六十年代“阿榔”的歷史。
向來以“海連天”聞名的波德申,除了擁有西馬最長海岸線之外,如今還結合了生態旅遊、歷史人文、休閒與美食、琳琅滿目的民宿、酒店、度假村等,在旅遊項目蓬勃發展與加持之下,逢週末假日,波德申到處人滿為患,道路更經常出現看不到盡頭的車龍,然而,在許多老一輩的波德申人眼中,五六十年代的波德申儘管工業、旅遊業發展都遠不如現代,而最初始的“阿榔”風貌依舊讓人回味。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阿榔”是波德申最原始的名稱,由於當地早年是以製造木炭而聞名,因此附近一帶的華人都將波德申稱為“阿榔”(Pulau Arang),馬來文即是“木炭”的意思。據知,在1889年的英國殖民時,英國人Sir John Frederick Dickson開發港口,故將“阿榔”小鎮易名為“波德申”(Port Dickson)。
時代變遷 綠植減少
老街 高腳式郵局成回憶
現年83歲的梁亞禮是土生土長的波德申人,他接受《花城》社區報訪問時,憶述起兒時記憶中的波德申是萬分感觸,經過時代變遷,那些童年時去過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曾經的波德申老街、傳統高腳式郵政局,一切只待追憶。
“如今波德申到處車多人也多,唯獨綠色環境少了,波德申老街在五六十年代,路邊兩排大樹遮陰,那是情侶沿海散步的好去處。”
小學開始出海捕魚
梁亞禮從1952年在波德申海邊長大,童年時期的他,逢週末要隨父親出海捕魚,尤其逢農曆十一到二十都要出海,那時候還在上小學的年紀,跟隨父親划著槳船出發,由於他個子不高,每當父親要求他下船拉網時都會感到緊張。
“一跳下船,一般大人沒過半身,但我下船,海水都淹到脖子了,還嗆了幾口海水。”
由於每次晚上10時就要出海捕魚到翌日清晨,梁亞禮回家後簡單漱洗一番,換上校服就趕到學校上課。他笑言,因為一整晚沒睡覺,擔心上課時打瞌睡,只能塗萬金油來提神,偶爾止不住睡意,還會遭老師訓斥一番。
“那年代的孩子都需要幫忙大人工作,照顧家庭,這些日子不僅能學到很多東西,也有很多現代孩子沒有經歷過的艱辛和樂趣。”
拔紅樹皮修漁網
他說,逢農曆初八到初十之間不需要捕魚,而這期間則是補漁網的日子,在12歲那年起,每當到了補漁網的日子,他就要前往5英里的“鹹水芭”(沼澤地),穿梭在紅樹林中,拔下紅樹皮來修漁網。
“在傳統的漁業年代,將漁網和紅樹皮一同煮沸後,不僅可以成為染料,還可以讓漁網更有韌性,浸泡在海水也不容易損壞。”
梁亞禮憶述,在那個年代,沿海一帶還有不少芒果樹,兒時的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享用“免費水果”。
如今時隔多年,酒店業、工業、旅遊業蓬勃發展,當初茂密的紅樹林經過開發、汙染後,早已所剩無幾,對於時代發展為現代人帶來好處與便利,同樣付出了很多代價。
老街曾是沿海街道
填海計劃致漁業沒落
隨著年紀漸長,梁亞禮愈發懷念波德申的原始風貌,翻看“阿榔”早年的街景照片、陳舊剪報,幾乎所有地方也曾留下過足跡。
“在波德申老街,在還沒有落實填海區前,是一個寧靜的沿海街道,街道兩旁有茂密的大樹,為來往的行人遮陰,那時候沒有高樓,都是政府宿舍,當代警察還是穿著短褲,郵政局也是高腳屋建築結構。”
梁亞禮憶述,兒時曾到郵政局購買郵票時,還不慎將10仙掉落在細縫中。“如果現在找到這10仙,可能就是古董了!”
他回憶,在英殖時期,波德申興建了通往芙蓉的鐵路支線接軌馬來半島主幹線,除了運輸木炭、煤炭及礦產,波德申逐漸興起了洋貨貿易;一直到1980年代,填海計劃落實導致部分漁業沒落,波德申也逐步走向旅遊與工業化發展,如今,昔日繁華的貨港與鐵路早已停用,僅留下斑駁的歲月痕跡。
作為見證波德申開阜史蹟的梁亞禮,僅能憑藉著老照片將漸漸模糊的記憶拼湊成故事,儘可能讓更多後人“窺探”出波德申的歷史變化與初始容貌,才不至於讓“阿榔”的歷史被埋沒在時代洪流之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