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下)| 被遗忘的实业家──朱戟门与芙蓉广生号的兴衰



《岁月长河,溯源之行》系列,将于每月11日与读者们见面,此系列专题由星洲日报特约记者:王亮杰负责撰写。 34岁的王亮杰是森州文史工作者、收藏家及研究者,其对于文史领域的热情,堪称为兼具现代视野与传统情怀的文化传承者。 ADVERTISEMENT |

四、慈善与抗战事迹
除经商与社团事务外,朱戟门亦热心于慈善与公共服务。他曾先后是华人接生院副总理、芙蓉矿务会馆财政、芙蓉监狱巡查委员、淡边老人院委员,以及中国广东省政府参议等职务。朱戟门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凡遇有人需要协助,总不吝伸出援手。在教育方面亦多有捐献,例如1926年,他便与拿督黄益堂及郑生郎一同出资,协助英华学校建造新教室,惠及学子。
朱戟门的善举不仅深得芙蓉民众的敬爱与华社的推崇,更获得英殖民政府的肯定。1937年8月28日,朱戟门与森美兰种植研究会会长唐纳·法瓜哈逊议员(Donald Farquharson)、南深香树树胶园经理华拉沙(N.B.Fraser)和日叻务闻人东姑塞益·阿布巴卡(Tengku Syed Abu Bakar)等四位英、巫、华社的重要人士,同时获得官方表彰,荣膺森美兰最高统治者端姑阿都拉曼所赐封的“太平局绅”衔号,这一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不仅是朱戟门个人的光荣,更是芙蓉华社的骄傲。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朱戟门更以财力与影响力支持祖国抗战。他视爱国如守家,凡涉及抗日、教育或慈善事务,无不慷慨解囊。当森州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成立,他多届出任财政,并兼任自由公债委员之一,以自身声望号召华社捐募,他更是率先慷慨捐输,起到表率作用。
1940年10月27日,新中国剧团自马六甲抵达森美兰举行义演,芙蓉区会议决定由闽、粤两帮分别负责售票。粤帮方面,由黄益堂在11月5日下午在芙蓉矿务会馆召集侨团联席会议,并选出卅七人为委员,统筹筹划事宜。在卅七人名单中,起初公推管绍南为临时主席。其后推选朱戟门为正主任、副主任则为蔡公武及陈其源。
1941年8月13日,黄益堂、蔡天恭与朱戟门接到来自广东绥靖主任余汉谋的来函,信函里提到三人被聘请为广东绥靖主任公署名誉咨议,足见其影响力已远播南洋之外。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五、逝世与后续的记忆追寻
战后,朱戟门的健康状况日渐衰弱。虽然如此,他仍未完全放下会务。1947年3月5日,他获推举为森美兰四邑会馆正会长,继续为同乡及社会服务。同年的5月22日,他也出任中国国民党森美兰直属支部第六届委员会会长,副会长为蔡天恭。然而不久之后,1948年10月11日,朱戟门在寓所病逝,享年65岁。他的离世,不仅使芙蓉失去一位重量级的华社领袖,也象征朱氏家族一个时代的落幕。
多年后,笔者开始追寻朱戟门的墓葬踪迹。2025年5月8日,在崔福盛的介绍下,笔者在沉香与朱亮凯见面,并询问有关朱戟门的安葬地点。朱亮凯说,朱戟门葬在芙蓉李三路华人义山的后山之处。然而笔者实地探访,却未能找到相关墓碑。
2025年5月19日再次与朱亮凯见面时,他慷慨提供了朱戟门的家族照片作为扫描,让笔者得以一窥其家族的历史印记。直至9月4日,第三次会面时,朱亮凯进一步指出,位于芙蓉市区的李三路华人义山谭扬墓后山的一段土地,曾属于朱戟门的产业。其逝世后便安葬在该地。
朱亮凯忆述,童年时随长辈祭拜朱戟门,站在墓碑前可遥望整个芙蓉市区的景色。而崔福盛补充,该土地在1992年转售予发展商。朱亮凯进一步说明,其长辈后来曾为朱戟门拾金,并将其遗骨迁葬至华人接生院山下的一座寺庙,即紫竹亭。然确切位置已不可考,迄今仍无法确定这位实业家的长眠之处。
至于位于芙蓉市区天主教堂旁、严端路门牌86号的朱戟门寓,昔日曾租予前任森州马华公会会长黄源清作为办公楼,后来又租借给印刷店和布商,楼上则作为律师楼。晚期则转租予一家名为黄公司(Wong Syarikat)的商号。随着岁月流逝,建筑逐渐荒废,如今破落不堪,仅余斑驳墙身,隐约可见当年的繁华与兴盛。

六、结语
朱戟门既是一位实业家,也是一位活跃的侨领。他一生奔走于商业经营、会馆组织、教育慈善与抗战支援,不仅扶持本地华人社会的发展,也始终心系祖国大义。无论是“广生号”的繁盛,还是森美兰各大会馆与学校的建设,都烙印了他不可磨灭的印记。
然而,随着朱家没落与世代更替,有关他的事迹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直至今日,甚至连他的墓园究竟位于何处,也成为无解的谜题。
追溯并重现朱戟门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一位已逝的实业家,更是为了让我们重新思考芙蓉百年来的发展脉络。唯有透过记录与传述,历史才不会随风而散。这不只是对往昔的回顾,更是给予后人最深刻的提醒:一座城市的记忆,需要被保存与延续。

资料参考: 本篇部分文章,是由森美兰广东会馆,以及崔福盛所提供,并且与朱戟门之孙朱亮凯先生进行的口述访谈。 1)《马来亚森美兰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征信录》,光亚印务局,1940年。 2)《南洋名人集传》第五册,耐明印务局,1941年9月,页384。 3)《吴专使宣慰南侨特辑》,新加坡:南洋印务公司,1941年,页69。 4)《岭南通讯:第27期》,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有限公司,1961年6月20日。 5)《振华中学高中第五届毕业纪念刊》,1961年。 6)《广东会馆联合会1967年年报》,1967年。 7)《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辞典》,一钱研究机构,1980年6月。 8)《雪兰莪精武体育会六十周年钻禧纪念特刊》,1981年,页569。 9)《森美兰华人接生医院五十周年金禧纪念暨医疗中心开幕典礼》,1981年。 10)陈嵩杰《寻根:森美兰华族先民的足迹》,森美兰中华大会堂、星洲日报,1992年6月,页50-52。 11)《森美兰州华校发展史》,森美兰华校董事联合会出版,1992年。 12)林有虞编,《马来西亚全国化团华校丛展概括》第七部,槟城五洲柯式电版有限公司,1993年。 13)陈嵩杰《森美兰州华人史话》,森美兰中华大会堂、大将出版社,2003年9月3日。 14)《森美兰芙蓉华济公会110周年纪念特刊》,芙蓉华济公会,2013年6月27日。 15)陈嵩杰编,《双溪芙蓉图鉴》,森美兰中华大会堂,2021年。 16)韩美凤编,《仁医的传承:森美兰华人接生会创会90周年纪念特刊》,森华专科医院,2023年 。 17)陈嵩杰《从沉香风华看芙蓉天师宫前生今世》,芙蓉蜈蚣山天师宫,2025年1月,页139-144。 网站: 1)Y S and Christabel Lung Undergraduate Scholarship for Medical Students,Scholarship Opportunities,6 July 2018. https://scholar.aas.hku.hk/?action=showonesscheme&ss_id=276,8 September 2025. 2)“创办人罗桂祥 遗10亿豪宅起纷争 维他奶家族争产子告父”,苹果日报,2009年5月7日,https://collection.news/appledaily/articles/AMENV45NNH23CRAUHG2WJ5VNWE,2025年9月8日。 3)Chu Kik Moon朱戟门,Overseas Chinese in the British Empire, 11 July 2011. https://overseaschineseinthebritishempire.blogspot.com/2011/07/chu-kik-moon.html, 4 September 2025. 报纸: 1)“Latest Passenger Arrivals”, The Straits Times, 28 January 1910, Page 5. 2)“Negri Sembilan Navy Day”, The Straits Times, 20 October 1917, Page 10. 3)“Social and Personal”, The Straits Times, 27 May 1926, Page 8. 4)“Chinese Suit In Supreme Court”, The Straits Times, 8 December 1932, Page 16. 5)“Seremban Wedding Well-Known Chinese Families United”, Malaya Tribune, 6 September 1933, Page 17. 6)“Seremban Notes: Students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ies”, The Straits Times, 19 December 1936, Page 16. 7)“Ngeri Celebrations Honours On Birthday of Chief”, Malaya Tribune, 24 August 1937, Page 18. 8)“The Yam Tuan’s Birthday, New Justices of Peace for Negri”, Pinang Gazette and Straits Chronicle, 25 August 1937, Page 2. 9)“芙蓉侨领朱戟门 获得绅士荣衔 同时尚有巫籍闻人三位”,南洋商报,1937年8月28日。 10)“Four New Justices of Peace in Negri”, The Straits Budget, 2 September 1937, Page 22. 11)“Mainly About Malayans By The Onlooker”, The Straits Times, 5 September 1937, Page 9. 12) “Seremban Towkay’s Son In U.S.A.”, The Straits Budget, 22 December 1938, Page 14. 13)“Mainly About Malayans”, The Straits Times, 24 December 1939, Page 8. 14)“Leave Seremban for Hong Kong University”, The Straits Times, 1 September 1940, Page 17. 15)“森欢迎新中国剧团委会粤帮组售票委会 主任朱戟门蔡公武陈其源”,南洋商报,1940年10月11日。 16)“广东绥靖准余汉谋聘黄益堂为咨议 蔡天恭朱戟门亦接同样函聘”,南洋商报,1941年8月13日。 17)“森四邑会馆会长朱戟门”,南洋商报,1947年3月5日。 18)“森闻侨朱戟门骑鹤西归”,南洋商报,1948年10月14日。 19)“芙蓉矿务会馆设宴 庆贺黄能桢等 荣任芙蓉市委”,星洲日报,1953年9月20日。 20)“敬告知交”,南洋商报,1961年11月14日。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