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专题

发布: 10:05am 19/10/2025

芙蓉

咏春拳

传统武术

芙蓉

咏春拳

传统武术

古才华受洋人武术界崇敬 坚持用中文教咏春拳

报道/摄影:李彩婷(部分照片受访者提供)
供星洲网:有故事的人:一生功夫 一念传承,班中咏春宗师的文化守望
古才华保存了“正旦金”全套咏春拳“小念头”的完整正统套路。

讯)一部《叶问》电影,让源自中国的──走向了世界,吸引无数人慕名学习。而在芙蓉,也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咏春宗师──古才华,他早在13年前就开设了第一间“班中咏春武馆”,用自己的人生,守护并传承这门武艺与精神。

现年77岁的古才华已处于半退休状态,但他并未完全卸下身上的责任,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传承着文化的火炬。

ADVERTISEMENT

“人不可能永远坐在同一个位子上。”他接受本报访问时,如是而言。

“我们老了,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见到太阳,因此,需要让下一辈慢慢接手,由我看着他们,让他们累积经验,把文化给传承下去。”

习咏春拳治好气喘

古才华年幼时,便随家人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到大马落脚,最终在芙蓉定居。

他出身于一个武术世家,几代人在中国开设武馆,父亲、叔伯们都是武术人。然而,他坦言,自己在年幼的时候,对武术没感兴趣,只把它当作娱乐,打发时间。

真正让他认真学武,是在十一二岁那年,体弱多病、患有气喘的他,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练习咏春拳,希望以武强身、甚至治病。从此,他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少年时期,古才华进入酒楼工作,基于常习武,因此他身手灵活,甚至气喘也痊愈。

在十七八岁时,他正式向新加坡的姑丈拜师,进一步研习咏春。

“我一共向三位师傅学习,姑丈是其中之一。”

为了学好咏春,古才华远赴国外工作,积攒了5年薪水,约在1980年代前往槟城,向著名咏春师傅曹延安拜师。

曹延安当时已年逾80岁,是一位行事低调、只传咏春拳的师傅。他本不打算外传这套功夫,但眼见后代子孙无意学习,为免失传,最终选择传授给古才华。

“曹师傅教的学生不多,我是最后一位徒弟。我现在七十多岁,当年一起学的人,很多都不在人世了。”

供星洲网:有故事的人:一生功夫 一念传承,班中咏春宗师的文化守望
古才华(右)示范班中咏春拳。
有功夫底子学习易上手

古才华回忆,因为有扎实的功夫底子,学习上比较得心应手,但他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了学咏春,我牺牲了很多,我放弃了红颜知己,甚至财产,所以,我的最后一程,就只剩下功夫陪伴。”

无论如何,约从2000年开始,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仍经常重返中国,向长辈继续学习班中咏春,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保存“正旦金”全套咏春拳

13年前,古才华在芙蓉创立第一家班中咏春武馆,一手创办、一手教学,他不分种族与宗教,欢迎所有有心人学习武术。

所谓“班中咏春”,是源自中国粤剧戏班,最初由花旦学起,基础深厚、风格低调。咏春只用三样器械:木人椿、木棍与刀,强调实用、灵活与简洁。

古才华解释,在戏班里,花旦必须学会十八般兵器,而咏春是其中之一。

他也说,早在1888年,中国在禁戏班后,班中(戏班)便开始向海外发展,而班中咏春也随之于1930年左右,流传至我国的槟城,当年曾经盛极一时,但也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境。

供星洲网:有故事的人:一生功夫 一念传承,班中咏春宗师的文化守望
古才华积极投入文献整理工作,不仅书写咏春历史,还广泛收集大马本地武术资料,汇整成册,希望与人分享。
积极投入文献整理工作

他直言,这段历史,知道的人并不多。为了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被遗忘,他积极投入文献整理工作,不仅书写咏春的历史,还广泛收集大马本地武术资料,汇整成册,希望与人分享。

他也说,自己一生醉心钻研咏春拳,不时参与世界各地举行的武术交流会,不仅保存“正旦金”全套咏春拳“小念头”的完整正统套路,更爱这咏春拳种不时随机应变的特色,融汇各种武术技击法入内,深化功法。

受洋人武术界崇敬

古才华多年来往返中马两地,而且他经常周游多国,包括欧洲,在学习咏春拳的洋人武术界里,大家对他的名字一点都不陌生,对他都相当崇敬。

他到过教学的国家,计有新加坡、泰国、香港、意大利、丹麦、德国等地。

“在国外教课,一般上会是先举办一连三天的讲座,若参与者有兴趣学咏春,我便留下授课,少至一两个月,多至半年不等。我在国外教课时,都有代理成为我的翻译员。”

供星洲网:有故事的人:一生功夫 一念传承,班中咏春宗师的文化守望
古才华经常周游多国授拳,学徒包括了洋人。
靠4句英语走天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古才华没有接受过教育,因此,他对英语可谓一窍不通,可是他仍然能凭4句英语走天下。

他笑言,每次在国外的武术馆考核欲学习武术的洋人时,洋人进来说要学“咏春”,他就会点头“Yes,inside”,若洋人不认为他教的是咏春拳,那么,他就会叫对方“No,outside”,示意对方离开。若对方拒绝离开或故意纠缠,那么他就以F字粗口爆粗。

而且,他对母语有着深厚情结,认为学武术必须先理解中华文化,因此在武馆内,他坚持使用中文。

一步步自修学中文

“在洋人世界里,我就像汪洋中的一条船,华人之间,讲华语是对自己文化的尊重。”

谈及中文,古才华说,双亲离世时,他都不会太难过,但是不识字的他,在学习中文遇阻时,就流了一整晚的眼泪,但他还是靠毅力,一步步的自修,一步步把汉字给记下。

供星洲网:有故事的人:一生功夫 一念传承,班中咏春宗师的文化守望
咏春只用三样器械,其中之一便木人椿。
开馆靠人传人招生

约2000年,在国外多年的古才华回到芙蓉时,发现当地虽有许多会馆、醒狮团体,但国术风气日渐式微。

他在深入观察两年后,于2002年在朋友黄师傅介绍下,开始在森美兰四邑会馆教授咏春,种下了芙蓉咏春的种子。

推动本地国术为使命

之后虽然他再度出国,但他心中已种下推动本地国术的使命,也就在13年前,正式创办芙蓉首间班中咏春武馆,传授这门古老功夫。他是在芙蓉公市附近租下一间店屋,创立班中咏春武馆。

在开班的最初,有本地与外州学徒前来学习,他们就靠人传人方式招生,形成班底。

“当时固定每周会教两三天,有时我没出国,就天天教,我的学生也慢慢出师了,有的还会回来与我切磋交流。”

他也说,其实芙蓉班中咏春是属于吉隆坡总会下的分会,而芙蓉班中咏春到了2020年,因冠病疫情而暂停了运作。现今,有人若有兴趣学,他就会教,若有大批学员,那么就才正式固定开课。

记录最后一批厨师菜谱

其实古才华的文化传承工作,并不仅限于武术。他曾在餐饮业打拼四、五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最后10年则在新加坡负责马来餐。

他不仅用心学习,也将传统的菜谱记录下来,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这些菜谱可以广泛流传。

“这些菜谱已经开始失传,而且清朝最后一批厨师的菜谱,我也逐一记录了下来,这一切,都是我的心血。”

供星洲网:有故事的人:一生功夫 一念传承,班中咏春宗师的文化守望
古才华在芙蓉开设的班中咏春武馆,曾在疫情期间宣告停顿。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