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偏见

斜杠家庭主妇,热爱文字,勤于笔耕,每天在煮三餐煮文为乐。FB专页:海角小筑。电邮:[email protected] 脑退化症老人就像隐藏在贝壳中的珍珠,虽然外表寻常,但内心深藏着璀璨的灵魂。脑退化症(俗称痴呆症或失智症),是多种脑部功能衰退疾病的总称,包括记忆丧失、情绪变化、思维和语言困难。尽管这些症状初期看似轻微,但会逐渐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马来西亚在迈入人口老龄化时急需面对的问题。 你对脑退化症老人了解有多少?你是否关心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你听说过脑退化症,但你知道这些老人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社会中,脑退化症老人往往被边缘化、被遗忘。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却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光。这个活动不仅与老年人紧密相连,更是爱与关怀的集结地。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看看爱与关怀如何改换他们的生活。 发掘珍珠的光芒 今年2月,一场名为“被遗忘的珍珠”的快闪咖啡馆就此拉开帷幕。这次定名为“被遗忘的珍珠”,就是要让大众去发掘珍珠的光芒。而“快闪咖啡馆”的打造就是为了让这些老人能够透过自身的努力,参与到活动当中,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筹备的半年里,全体上下都积极参与其中。活动当天,老人充当服务员的身分,为他们的家人献上餐饮。而家人会耐心地等待食物上桌。吃饱喝足后,他们还会一起跳舞、共同玩游戏。在如此欢乐的氛围中,那一朵朵笑靥,笑得见牙不见眼,开得何其灿烂。直到临别依依的分享会上,也有人感触落泪。可是,这些泪水并非忧伤,而是为这些老人而感到开心、触动。 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原是一所乐龄中心,这所乐龄中心也是全马唯一一家为脑退化老人提供客制化整体和个人中心治疗的日托中心——峇眼专科医院乐龄中心。在这里,有家人、照护者和自愿者照顾及陪伴他们一些游戏和活动,包括感统游戏、看电影、团康活动等。 脑退化症并不可怕 乐龄中心的活动协调员曾琬茗也借机分享了她的心得。作为社会老年学博士和马来西亚养老院运营者协会副主席,她在此领域已有20年时间。同时,她是新加坡卫生部的注册护士,对于照顾老人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年来,她更是到处演讲,宣导如何照顾好脑退化老人。曾琬茗表明脑退化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众的负面标签将他们置于风口浪尖之中,遭受误解之痛。其实这些老人曾经也是国家的栋梁,为国、为社会、为家都付出良多。只因脑部损伤,他们失去了部分能力,变得无所作为,甚至遭扫去见不得人的角落。有些孩子还会把他们关在房里,或者不准他们在客人面前开口说话。种种令人心酸和瞠目结舌的故事,时刻都在周围上演着。因此,曾琬茗呼吁社会要更多地理解和关怀这些老人,消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  尊重沒有想像中困難 “你看,这么大的厨房,就是其中一个爱干净又有效率的珍珠,与我们一起清理的。虽然有时她会重复洗盘子,不过我们都会让她去发挥。做完了,我会真心对她说谢谢,谢谢她为我们打造一个清洁的厨房。”曾琬茗谈及对老人表示尊重其实没有大家想像中的困难,保留他们旧有的习惯,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除了在行为上给予重视,更要细心呵护他们的情绪,给予充足的安全感。当中心的员工在换班时,他们不会跟老人们说再见。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可能触发他们的意识,提醒他们这里并非自己的家,从而引发对家的渴望和焦虑。 以爱灌溉 璀璨如夜明珠 在中心,每天都会有许多突发情况。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情况并帮助其他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中心的员工将这些情景制成视频,并分享在脸书上,传授正确的应对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还能为更多家庭提供实用的建议。例如,对于老人坚持出外工作,员工会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愿望,耐心解释当前的状况,并尝试安排一些室内活动,给他们一种完成任务的满足感。曾琬茗也给予劝告说,“千万别跟他们硬碰硬,最终是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我们要先了解他们的恐惧点,才能对症下药。” 爱与关怀的道路 作为经验丰富的照顾者,曾琬茗认为,“照顾者是必须要有一个团队互相帮忙的。如果是24小时的贴身照顾者,容易会出现情绪失控、暴力事件。因此,他们必须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健康,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做喜爱的事情,才能取得平衡,对彼此都好。” 那些曾经枯萎与安静的老年人,因为有人以爱灌溉,逐渐变得开朗合群。在团队的支持和爱的关怀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照顾者也能够在保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共赢。 尽管中心内大家相处得很和谐,但曾琬茗的愿景远不止于此。她曾到访日本神奈川县的一个镇,了解到那里的社区居民如何共同努力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她强调,现在的努力是为未来做准备,因为我们有可能会面临脑退化的挑战。她渴望建立一个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关心脑退化老人,尊重他们的尊严的社会。因此,她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结构,提供更多互助机会,消除对脑退化症的偏见和误解。她坚信,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摆脱孤独和边缘化,这也为未来的我们铺就了一条充满爱与关怀的道路。 由此可见,只要大家让老人继续发挥自身的闪光点,他们的余生才会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璀璨如夜明珠。无论是参与社区活动、分享人生经验,还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都能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找到新的意义和成就感。在这样充满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老年人的每一天都能焕发光彩,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我听见】死亡来临时,让我们无遗憾道别 看懂年迈父母愤怒背后的表达,不要让爱渐行渐远 把年迈的亲人照顾好,就是儿女献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1月前
我对甜椰丝内馅的食物,心底就有股莫名的抗拒。尤其是甜到深处自然齁的腻感,使我瞬间即关上想品尝的大门。 “安迪做的包子真的很好吃,吃了一个还想吃第二个第三个。”娘家的女佣在我们抵达家门不久,就拿着一个包往嘴里送。 那一脸的满足,笑得见牙不见眼的样子,我懂。我也最爱母亲做的传统糕点。尤其面粉混合酵母而散发的麦香味,随着咀嚼充盈在口腔的每个旮旯时,想起肚子便先咕噜咕噜叫了。 可是,当母亲说是椰丝包时,所有往上涌的口水又吞了下去,灭了熊熊的口腹之欲。 母亲说,自2019年与我一起做几笼包子给表妹们后,就没再做过。这次重回战场,没想到做得又软又好吃。听她和女佣左右夹攻猛夸,想起自己也实在太久没品尝过母亲做的包,试一下无妨。掀开锅盖一看,独剩蒸篦片与我相对望。好吧,吃与不吃的纠结和负疚感,随之消失。 只不过,母亲那被挑起的兴致,却有了燎原的苗头。看到一堆搁置在四方篮的香蕉叶,心知她陆续还有搞作了。果不其然,她说还想做椰丝包,反正所有的材料都俱全了。 第二天,忙完家务,即看到女佣拿着菜刀大力劈椰子。三下五除二,即把坚硬的椰子劈开,倒出椰水、刮出椰肉、再将它们泡成丝。看着椰肉在刨丝器下化成雪花落在钢盆堆成小山,我竟有种在看刨冰沙的错觉。 “好卡在有伊到三刚,那无我即A郎是做未来。”是啊,总算是请到一个能真正帮到她的助手,减轻她的负担。 炒椰丝的工作则由母亲包揽。椰丝加入姜片、班兰汁、椰糖和砂糖去炒,班兰叶的香味飘过长长后面厅,诱得在前厅的两个瓜都忍不住跑来厨房里瞧。 “阿嬷是煮哈米?按呢香的?”在双溪大年,椰丝、班兰和香蕉叶是神仙组合的娘惹糕点林林总总,奈何治愈不了中马查某囡仔的味蕾。大概,是那股令我心生恐惧的甜。 母亲不懂我内心的纠结,却见她的手在铲和炒锅之间来回翻炒。阳光下的侧脸,是一贯的认真。炒好班兰椰丝,轮到做包步骤。我在一旁剪着圆形香蕉叶,边看着她如何制作。 “妈,卖尬烧水,发籽会紧发,等下包无水。” “没啦,我顶道做过,没代志,麻是发水水。” 对于自己在行的事情,看着母亲胡来的做法,我难免想多叨念几句。后来的后来,却止住了。重要吗?步骤不一样,做法不同,难道不可以吗?重点是母亲乐在其中,她随意就好。何必事事都得循规蹈矩,将美好的感觉,消弭在意见不合中呢? 育儿的过程,我也爱如此。总要她们跟着我说的做,最后落得不欢而散的结果。半途插手,败坏了多少当事人的初心与享受? 抛开内心“非如此不可”的执念,就好好陪着她一起做椰丝包吧!我学不会怎样把一片圆形的面团,弄成一个凹洞。每每内馅落在那中心点,内心开始紧张,加速包扎的过程,担心它们滑落。汁沾到皮的边缘,会难以粘合。往往是这阶段做不好,内馅外漏,越包越毁不成形。 好在椰丝内馅无油也干,尚可勉强完全裹住。在搓成圆形时,我又回到那个手忙脚乱的阶段。习惯在板上搓,整个握在手的感觉太不安全。 揉碎了过去对甜椰丝的偏见 “日A手爱弓起来,五只手仔慢慢修起来,安尼款卡圆。”但是,我笨拙得搓了约10个,都没能练好。 午后的木屋灶脚,即使通风,依然是热得快融化掉。我们却在如雨的汗水里,跟发酵冒泡的面团斗快。圆滚滚的椰丝包,一个个罗列在竹篓时,看着就特别欢喜。 “这道正好有二姐回来跟您逗阵做。”3个女儿中,独爱吃的我,遗传了母亲爱搞东搞西的个性,即便是弄得满身油光,都想把古早味延续下去。 “乌A发了,卡紧要放进去炊了。”包子在热能的助力下,很快就发得表面光滑,甚至有些还起了小泡。 “卡等A无知有水无?我顶道做卡真水。”母亲放进去后,嘴上的叨念亦没停止过。她总想能复制前几天的完美椰丝包。 高高的锅盖掀开时,白烟袅袅,热气熏人,母亲的脸却在看见白烟下滑溜溜的椰丝包,笑开了花。 “哇,妈,真A好吃。皮软椰丝香,甜也咁咁好,够有姜A香味。”连我那不吃椰丝的小女儿,也一口气吃了3个。首篓的11个椰丝包,速清。 母亲的椰丝包,揉碎了过去我对甜椰丝的偏见。总要试了才能知道适不适合自己。别让过去的阴影,继续笼罩在未来的体验。那么,曙光也无处可进,不是吗?每次的体验,细细去品味,就会察觉,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年少时,钻进一个牛角尖里,就不肯去尝试其他的可能。人在中年,反而却是允许生命中还有更多美好的体验会接踵而来。也许,这就是中年送来的礼物。当中,亦是真正体会到父母那番源源不绝的爱,一直都在滋养我的生命。 有母亲在,永远没有挨饿的机会,这是做儿女的幸福。我还在拥有着,夫复何求?
2月前
相信许多人在听到“内向”这个词时,脑中都会浮现诸如“孤僻”、“不善交际”、“不合群”之类的负面词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外向的性格受到极大的推崇,或者说,许多人认为只有外向才是“正常且良好”的性格。我认为,这种思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众对内向者有太多的误解。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外向者与内向者的定义。通常来说,外向者是享受与他人相处的人,内向者则是享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向及外向的性格是由基因影响的,并且世界上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内向者。搞清楚这两者的定义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大众对内向者的一些迷思。 首先,内向并不等同于害怕与人交流或当众发言。我念中学时,身边就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能在小组呈现上对着全班同学侃侃而谈,并且其口条不输任何外向者。内向者只是没兴趣进行过多的社交,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害怕与他人社交。害怕社交的人面临的可能是自卑、社交恐惧症等问题,但并非所有内向者都有这种问题。外向者中也有人有社交恐惧症。一些内向者热衷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贴上“害怕社交”的标签,并将此标签归咎于自己的内向性格,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矮化,还会大大地加深大众对内向者的偏见。社交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完全无关内向或外向。 学习接纳自己的性格 其次,内向并不等同于难以在这个社会上获得成功。纵观各个领域,我们能发现其中一些佼佼者都是内向者,例如比尔·盖兹、马克·扎克伯格、J·K·罗琳、奥巴马等等。事实上,长时间的独处使内向者更常沉思,也因此更常在脑中涌现创意。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向者所创作的。内向者和外向者由于性格原因,处事方式或许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在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 写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内向者从小到大接收到的偏见实在是太多、太多。我认识的许多内向者,包括我自己,都曾经自我怀疑,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可是,这个世界上不该只允许一种性格的存在,无论内向或外向,都有其可爱之处。强迫内向者变得外向、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并不会让内向者生活得更好,而是只会让内向者更加厌恶自己的性格,仿佛在逼一条鱼长出四肢来爬树。父母与教育界应该从小指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性格,并找出自己的性格优势。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包容每一种性格,只要这种性格不会伤害他人。我希望,有一天当人们提到“内向”二字时,不会下意识认为这种性格是差劲的,如此,内向者便能自在地生活。
2月前
5月前
我们倾向于主动寻找和接受那些与我们已有的信仰或假设相一致的信息,而对于与之相悖的信息则抱有抵触情绪。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它是一种认知偏见,即我们的思维和信息处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主观信仰和期望的影响。 信息处理受主观信仰影响 有时候,人们将确认偏见与“信仰偏见”混为一谈,将它们看作是相同的概念。信仰偏见是指在逻辑推理和判断上,我们倾向于根据我们已有的信仰来评估信息的真实性。这意味着我们更容易接受与我们已有的信仰一致的观点,而对于与之不一致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然而,确认偏见更进一步,它不仅仅表现在我们的判断和推理中,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特别是在信息收集方面。 确认偏见可能会导致我们更倾向于主动寻找那些支持我们信仰的信息,而忽视或回避那些可能挑战或颠覆我们信仰的信息。这会影响我们在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因为我们在面对新信息时,可能会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即只接受那些与我们既定信仰一致的信息,而忽略其他可能具有重要洞见的信息。 确认偏见的存在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在商业和领导领域,它可能导致决策的失真,因为领导者或团队更容易接受那些支持他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视其他可能具有重要洞见的信息。这可能会限制创新和适应性,并阻碍组织的成功和成长。 正如这个生动的故事所描述(见附图),一个女士偶然看到了一则令人心动的广告,声称一种补品具有神奇的功效和卓越的效果。广告中的诱人承诺让她感到兴奋,似乎为了变得更加健康和苗条,她不再需要费力锻炼或控制饮食,只需服用这个补品。她的好奇心驱使她亲自前往一家药店,而在那里,她看到了一幕让她更加坚信这个广告的场景。 当她走近药店时,她惊讶地发现外面排了一长队等待购买这款广告中所推崇的补品的人。这场景让她的心情变得更加兴奋和急切,似乎她已经找到了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一个可以改善她生活的捷径。 然后,当她踏进药店的大门时,她看到了一个身材匀称、充满活力的女士,正在准备购买这款广告宣传的补品。这个女士的外表和自信的姿态似乎成为了她所追求的目标的具体体现,一种完美生活的象征。这一刹那,她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她相信,只要自己也开始服用这种补品,她也会像那位女士一样充满活力和自信。 在这种兴奋和期待的情绪驱使下,她没有再花时间去进一步了解这种补品的真正效果或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她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种补品,满怀希望,期待它能改变她的生活。 这位女士的购买行为反映出了强烈的情感和希望,以及她对广告和所见到的情景的盲目相信。这也是确认偏见的一个生动例子,她更愿意相信那些与她已有的信仰和期望一致的信息,而不愿去进一步验证或考虑可能的反面观点。这样的情感驱动下,她做出了决策,这可能会在未来影响她的选择和行为。 确认偏见影响决策 确认偏见影响我们在数据收集、信息解释和信息检索过程中的决策。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来说明:如果你喜欢一位歌手,你倾向于寻找或被那位歌手的积极新闻所吸引。当关于这位歌手的故事是中性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将“中立”的新闻感觉为积极的新闻。这显示了人们寻求“证据”进一步支持他们的信仰,同时忽视那些不支持这一信仰的事实或新闻。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确认偏见使我们倾向于有选择性地寻找那些与我们已有信仰一致的信息。这是因为我们感觉更加舒适并自信,当我们发现信息支持我们的观点时,而不愿意面对与之相矛盾的信息。这种心理倾向会导致我们只关注那些支持我们信仰的证据,而忽视其他可能具有重要洞见的信息。 在信息解释过程中,确认偏见使我们有可能将中立的信息解释为支持我们的信仰。这是因为我们倾向于过滤和理解信息,以使其与我们的观点保持一致,而不是客观地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对那些与我们观点相矛盾的信息采取不公平的态度,忽略它们或试图削弱它们的影响。 在信息检索和回忆过程中,确认偏见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更容易回忆和引用那些支持我们的信仰的信息,而对于与之相矛盾的信息则可能会模糊或忽略。这会导致我们在交流和决策中倾向于只提供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视角或证据。 总之,确认偏见使我们更倾向于寻找、解释和回忆那些支持我们已有信仰的信息,而忽视或排除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这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并可能导致不完全客观和理性的决策。要克服确认偏见,我们需要培养更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以确保我们不仅仅寻找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还考虑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证据。 通过心理研究和观察逐渐浮现 确认偏见是怎么产生的? 确认偏见并不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而是通过心理研究和观察逐渐浮现的。它最早引起注意的是早期心理学家和研究者在观察中注意到人们倾向于更愿意接受与他们已有信仰一致的信息。这种现象不断得到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观察,以揭示人们在信息收集、解释和回忆方面的行为。 在研究中,人们经常表现出倾向性,他们更愿意寻找和接受与他们已有信仰相一致的信息,而对于与之相悖的信息则持怀疑态度。这一心理趋势在决策制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往往只寻找那些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可能具有重要见解的信息。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决策的失真,因为它限制了人们接触多样性观点和证据的机会。 在信息解释方面,确认偏见也发挥了作用。人们倾向于将中立的信息解释为支持他们的信仰,而不是客观地评估信息的真实性。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对与他们观点相矛盾的信息采取不公平的态度,试图减弱它们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歪曲和误导。 此外,在信息检索和回忆过程中,确认偏见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更容易回忆和引用那些支持他们的信仰的信息,而对于与之相矛盾的信息则可能会模糊或忽略。这导致了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因为人们倾向于只提供那些支持他们观点的信息,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视角或证据。 总的来说,确认偏见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它影响了我们的决策、问题解决和信息处理方式。要克服确认偏见,我们需要培养更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以确保我们不仅仅寻找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还考虑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证据。这有助于更客观和理性地做出决策,避免陷入思维的狭隘陷阱。确认偏见的理解和应对对于促进有效的决策和沟通至关重要。
8月前
8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