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友族

1月前
1月前
3月前
3月前
住在这个小区不知不觉13年了。财力雄厚的发展商入驻岛屿之后,就开拓了这雄心勃勃的房地产项目。曾经的高尔夫球场如今蜕变为绿意盎然、水光潋滟的宁静住宅区。五百多间的3层排屋隔着中央公园划为两个小区。黄昏时分,少年儿童相约在公园踢球游戏,为小区增添活泼色彩。 离开这所谓的“高尚住宅区”,500米外又是另一番世界。政府筹建的廉价组屋,3栋各9层的大楼沿着上山的小路矗立而起。前端有我住的小区,后方是一座百年的华人义山。这组屋区就这样牢牢困在路的尽头。 锁国封城后短暂开放的抗疫期间,我喜欢徒步或慢跑到这小区,居高临下眺望义山一边运动。组屋的马来保安见了我好多回,估计此人也没有干坏事的本领,所以从来没有询问我白撞的目的。 友族同胞的小朋友在组屋停车场追逐,骑脚车嬉闹。他们很少拿着手机做低头族,反而玩的尽是一些智能手机发明之前的传统游戏。有一回我看到好多小朋友在组屋下方的空地浇上浓稠的肥皂水,在玩滑跑溜的游戏。也没看到大人出来劝阻,我反而替他们担心,万一不小心摔伤了头该怎么? 夜深人静,总会想起这些孩子的家长,注不注重孩子的教育?有没督促他们做功课?晓不晓得他们会溜到外面去玩?晓不晓得他们深夜骑着蚊型脚车可能闯祸呢? 跨族友谊的诚挚交流 最近慢跑时认识了一个亲切友善的年轻父亲——再益,和他的家人。再益来自霹雳小镇,妻子来自雪兰莪,两位都不是典型的岛民。可是因缘际会在这陌生的城市落地生根,打拼事业组织家庭。闲话家常中知道,他和太太的上司恰巧都是华人,在公司里反而成了少数民族,可是从来没感觉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我真为他的独立睿智感到骄傲。 现实中的经济社会条件把我们和不同的族群有意无意地隔离了。我想,如果我没有不请自来这组屋区,就失去机会认识到友族朋友,更别说促进彼此文化宗教的了解。我们三观的共同点远比差异更多,惺惺相惜,细水流长。定下目标,我们的一生应以没有跨族的友谊为憾。通过诚挚交流,收获多元文化精髓,足矣。
3月前
在华小教友族学生上华文、数学、科学等科目是什么感觉?有时候我们会以为学华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022年1月3日,我和其他朋友一样收到政府通知,被派到指定的地方执教。或许是上帝注定的,我被派到我现在的这所学校——峇都基基启新华小。进到学校的那一刹那,我就注意到了它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学生不超过60个人,以及学生白色的头发。我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才发现那些有“白发”的学生都是友族学生。 校长很热心,来之前她就为我打点好了一切。随后她介绍,这所学校的老师包括她自己共有10位,我的到来简直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当她了解我修读的主科是马来文后,却难掩失望的眼神。在3月的新学年来临之前,我就暂时被安排去当四年级华文的代课老师。 进到班级,就看到清一色的友族学生。我还记得他们朗读文章那无比自信却错误百出的滑稽样,让我有种听到外国人说华语的荒谬与错愕感。当下,我突然明白了校长的眼神,看来学校现在求贤若渴,希望能有更多适合教友族学生华文的老师出现。随着在学校待的日子越来越久,我也逐渐有更多的感悟。 微型华小的老师个个身怀绝技。我们学校的马来文主任是个修电器好手,什么电器坏了都得找他。数学主任教学认真,每个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把乘法表倒背如流,而且也是学校自作教具小能手。华语主任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是课外活动童子军的军师,爬山搭帐篷野炊都不在话下。科学主任做事严谨,每个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也是网络通,大到学校的网线,小到学生的网络教室什么都难不倒她。我的副校长们和校长都很优秀,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瞒不过他们。他们也天天努力找热心人士捐钱出力,让学校的设施变得更好。 营造说华语的环境 对学生,说没有怨言是假的,肯定也会有老师背后说督促学生们学习的种种不易。若没有合适的环境,友族学华语真的很难教。我今年负责教一年级学生数学,从最基本的华文名字到“早安老师”、“再见老师”、“吃”、“站”等单词再到后来的简单句子,就花费了老师许多宝贵的心血。华文老师尽责教横撇捺,数学教1到100,科学教动物名字再到其他更多的科目,背后都是用时间堆积而来的。或许这间微型华小学生的华语程度不能和其他华小相比,但看到学生从零到有的知识,我们就感到无比满足。 学生的口语都很差,但是学习态度认真,在学校也尊敬老师。他们虽大部分是友族,华文教育的尊师重道、我们文化的瑰宝都不曾落下。看到每个老师绞尽脑汁给学生营造说华语的环境,我就不禁感慨学生的知识都离不开平日里老师一心一意的教导。正如满天璀璨新星也离不开太阳的光芒反射。老师的努力造就了每个学生的未来。 我曾经看过一个老师在家里剪单词图片到深夜的场景,也看过校长到处巡逻建设学校的模样。感恩这一年学生、家长、同事们的心思,最后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热心学习,不辜负教师们为了孩子们以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从不懈怠的苦心。
7月前
8月前
9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居銮28日讯)口操流利中文的印巫裔小朋友喜爱华语,一心想要到华小就读,居銮市议员黄玉盈在获得家长的支持和了解孩子的决心后,决议相助他完成转校程序,并有意负担他的求学费用。 黄玉盈昨午在其物资中心受询时提到,这名居住在三和花园的孩子纳吉尔今年7岁,是来自其中心向来资助的家庭之一,目前在三英里国小念一年级。 口操流利中文也取了中文名 “友族孩子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非常难得,他是因为和华裔邻居相处亲密,多有来往,甚至跟着邻居的姓氏取了中文名字,叫做余国运。” 她披露,孩子印尼籍的母亲阿佑(35岁,理发店员工)之前在华裔家庭当保姆,也学会中文,可以沟通,父亲则是印裔穆斯林卡玛(37岁),在巴刹卖鱼,也是会听中文,所以孩子从小就接触和喜欢中文,才一心想要到华小念书。 她说,经过了解,孩子之前在华小招生时都没有前往报读,因为家长之前以为华小和独中一样,需要另外收费,如今邻居家也有孩子在华小念书,表示可以一并载送,便起意要转校到华小求学。 黄玉盈也透露,孩子母亲有意让他跟邻居的小孩念同校,但经询问后校方表示名额已满不能收录,因此她将会协助孩子继续完成转校手续,让他能顺利到合适的华小学习。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向上述学校了解收生情况,校方表示,孩子需要向原学校申请转出,再向有意就读的学校询问,给予合理缘由,并且到教育局正式申请;而这次的个案除了因为学生住址距离较远外,也考量到校内为了依循SOP,每班学生人数已达上限,因此暂不合适接收转学生。
1年前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日前报导,住在振林山的巫裔老妇阿茜雅热爱学习华语,而且她的老师也是能说流利华语的马来人,这样的新闻应会引起华社关注和感兴趣。 我国社会常产生不能和谐及误会的问题,也使政治和社会文化产生冲突和紧张气氛,归根究底,这与华巫不能在语文上互相了解和沟通而产生。 于是,我们大谈容忍、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等精神,但这种精神脆弱, 经不起有野心的政治游说而消失,让大马社会几十年不变。 和谐、容忍似难从宗教上取得,但可以从语言、文化上改善,这点从学习了华语的人身上就可以看出。 记得七八年前,星洲日报报道一则巫裔姐妹花在柔南开班教导非华族学习华语的新闻,这是可喜可贺的现象,可促成华、巫两族的团结和了解,这是指日可待的事实。 敝人管见,若华社组织能考虑开办免费的华语班,鼓励巫、印裔学习华语,此风一开想必有更可喜可贺的收获,促成大马一家亲、各族更团结的社会。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