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古早味

  位于打巴大街火车路的潘记面包店,是不少打巴人熟悉的老招牌,在打巴市区伫立69年,不仅是当地仅有的一间传统面包店,更是见证打巴多年变迁的记录仪。   清晨7时,天微微亮,潘家强及陈亚凤夫妇,以及女儿潘雪仪就到店拉开闸门,开始一天的忙碌。三人分工明确,潘家强将大包面粉、发粉、酵母、糖、盐、白油等材料放入传统式搅拌器,搅拌成团后再放入压面机,将面团表面变得细腻光滑,陈亚凤负责翻炒椰丝及搅拌加央,潘雪儿则为后续揉团做准备,细心清洁做面包的台面。   面团经过压面机的碾磨,质感达标后,潘家强便将几公斤重的大面团放在台面,由陈亚凤和去揉团,两双巧手揉呀、滚呀,不一会百个成型的小面团就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托盘里等待发酵,待小仓库般大的烤炉预热至250度后,即可送入烘烤。   潘家强接手父亲面包店   趁着等待的空档,3人端坐店前吃一顿简易早餐。潘家强忆述,父亲潘正旗于1956年与友人合资创办面包店,当时店铺位于现址对面,叫“南成”。过后股东退股,剩下父亲独自经营,两夫妇接手生意后,迁入如今的门牌77号店铺,改名叫“潘记”,延续了这份烘焙香气近七十年。   “这间店有超过40年历史了,以前我们请了几名工人一起做面包,后来生意做少了,就只剩下家人一同打理。”   陈亚凤每日亲手炒椰渣   潘记最出名的招牌产品是椰渣面包。椰渣由陈亚凤每日亲手翻炒,香气浓郁、馅料实在。此外还有传统海南面包、加央面包、鸡丝面包、奶油面包、葡萄干面包、可可面包、扭结糖面包及面包干。中秋节期间会制作豆沙和莲蓉月饼,农历新年则仅接受蛋糕预订,偶尔也有售卖萨骑玛。   熟客们都亲切地称陈亚凤为“凤姐”。她笑说,当年与丈夫因生意结缘,两人又同是海南人,她婚后才开始学做面包,也领略到当中乐趣。随着年纪渐长体力下降,两夫妻现在注重劳逸结合,适时休息,有空就约朋友到处游玩,放松心情。   潘家强及陈亚凤已来到古稀之年,做面包已然成为了两人的日常寄托,若就此退休关店,反而浑身不适,因此还在坚持给大家带来传统面包好味道。   关掉可惜 女儿考虑接手   “现在做传统面包的店家越来越少,我女儿在店里帮忙十年了,还在考虑要不要接手,这间店毕竟那么多年了,若关掉真的可惜。”   吃过早餐稍作休息后,三人又回到后厨,准备制作传统海南面包,而发酵好的小面团送入那座“老古董”,一座已有40年历史的煤油大烤炉,采用摩天轮式烤架设计,让面包能均匀受热,不像早年炭炉那样辛苦看火。 “以前用炭炉烘烤,整个店都弥漫着热气。烤前还得清理炉灰、喷水降温,否则面包容易烤焦。那时我们常常汗流浃背,邻居也投诉飘灰,后来在1986年,我们花了3万令吉换了这台煤油烤炉,烤面包的工作轻松不少。”   朴实麦香慰人心   约半小时后,原本白白胖胖的小面包披上金黄外衣出炉。趁热刷上一层油,油亮亮的外皮让人想要赶快撕开品尝内在的蓬松柔软。一直到上午11时30分,海南白面包也接着出炉。因为没有放香精,所以这些面包并没有非常浓烈、充斥鼻腔的香气,但那股朴实、温暖又舒适的麦香,更让人心生慰藉。   陈亚凤透露,虽然潘记的面包不如现代面包店的精致,但松软可口,可以耐放3至4天,可蒸亦可烤。她还传授小诀窍,放一天后的海南面包再蒸或烤更好吃,蒸的不会黏口,烤的酥脆加倍。   早年,两夫妻还会开小货车将面包批发到各地杂货店和茶室,那时的送货路线遍及金宝、美罗与打巴。如今因体力不支,只送近区,产量也减半,由过去每日200至300个面包,减至约130个大面包和百余个小面包。   “很多街坊是从小吃到大的老顾客,游子回乡也会特地来买,外地客人听闻名气也会慕名而来,所以我们做很多外客生意。”   然而,她叹道,打巴市区自去年改道后,生意下滑至少四成,很多时候只闻车声,却看不见人影,车流不断马路难过,有些街坊宁愿减少出门的次数,停留在打巴市区的人少了。   “打巴是老人多、年轻人外流的镇子,以前做生意还能赚些,如今也只是‘揾两餐饱’而已。”  
6天前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7月前
8月前
在雪兰莪士毛月的一条街道旁,坐落着一家朴实无华的面包店,弥漫着古早味的气息。这家面包店自1980年成立以来,已经历三代人传承。尽管现代社会的步伐日益加快,店主依然坚持用双手制作每一块面包,保留着家族传承的手工技艺。 店内的木橱柜和祖先亲手挂上的牌匾,几代人以来从未变过,见证了岁月的流逝。那些老旧的烘焙设备依然矗立在那里,默默记录着这家小店的历史与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本报《学海》雪隆区学生记者队的脚步,走进这家与时间抗争的传统面包店——金马面包西菓厂,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与悠久传承…… 金马面包西菓厂的家族烘焙事业起源于森美兰州的淡边小镇。李文吉的爷爷早年在淡边火车站附近、靠近旧警察局和茶馆的街道上开设了一家面包店。那时的面包店与今天的面包店大相径庭,简单朴素却充满温暖的气息。 随着时光的流逝,李文吉的叔叔和堂叔继承了这份事业,而他的父亲和姑姑则因缘际会迁至士毛月开设新店。李文吉提到,姑姑当年嫁到士毛月时,发现当地没有面包店,于是家族决定将传统烘焙技艺带到此地。李文吉的父母在士毛月坚守多年,成功延续了家族的面包制作手艺。 李文吉回忆起那段历史时,眼中充满了自豪与感慨。尽管他的姑姑们曾在其他地方经营过面包店,但由于种种原因,那些店铺相继关门,家族的烘焙事业最终只在士毛月的这家店铺得以延续。李文吉深知,这不仅仅是生意的延续,更是家族历史和情感的传承。 中五一毕业 接手家族生意 李文吉自中五毕业后便接手起了家族的面包事业,如今已有26年。回忆起初期的艰辛,他坦言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从面团的发酵到烘焙,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致。刚开始时,面包的外观和口感并不理想,但经过反复学习与实践,他也逐渐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如今,店里每天生产大量新鲜的面包,吸引了源源不断的顾客。尽管现代化生产方式越来越普及,李文吉始终坚持采用无添加剂的传统配方,所有原料都选用天然食材。这不仅是出于对面包质量的追求,更是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李文吉坚信,传统手工制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他常常与父母和长辈们一起讨论制作过程中的细节,确保每一步都不偏离传统的轨道。 绝不添加牛奶或鸡蛋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李文吉坚持纯手工制作面包显得尤为珍贵。他认为,面包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简洁的配方,更在于对材料和工艺的精益求精。李文吉强调,金马面包西菓厂的传统配方极为简单,主要是由盐、糖、面粉、油和水组成,绝对不添加牛奶或鸡蛋。因此,这款面包是100%素食,尤其适合素食者,也吸引了不少印度顾客。 只有使用传统制作方法的面包,才能称之为“传统面包”。李文吉深知,面包的独特风味来自自然发酵,以及每一口咬下去的细腻口感。与许多现代面包店不同,金马面包西菓厂秉持着无添加剂的原则。他表示:“传统面包的口感不应被现代添加剂所改变。”他希望能保持传统的做法,不被商业化的潮流所吞噬。 李文吉坚持认为,手工制作的面包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质感与温度。在他的店里,每一块面包都是他亲手揉制、发酵与烘焙的成果。面团的发酵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这也是他对质量的坚持所在。 他总是亲自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面包在出炉后处于最佳状态。新鲜出炉的面包外皮金黄酥脆,内里柔软,散发着自然的香气。尽管如此,他仍然诚实地提醒顾客,面包在几天后会逐渐变干,建议顾客尽早食用,以确保最佳的口感和风味。 祖传“罗哋角”的独特魅力 谈起店内最受欢迎的面包,椰子面包、奶油夹心面包和“罗哋角”(Roti Kok)无疑是顾客的首选。李文吉特别提到Roti Kok在店中的独特地位。他解释道,外面的店铺通常出售标准化的、鲜黄色的Roti Kok,而他们制作的Roti Kok则独具匠心。 “我们的Roti Kok外观不显眼,颜色较为朴素,这与我们使用的黄油和制作工艺息息相关。”他补充说,当黄油抹在面包上并烘烤时,颜色并不会显现出来,而是深藏在每一口咀嚼的滋味中。 由于售价仅为3令吉,因此顾客往往会感到惊讶以及不可置信,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是用过的面包制作的。他对此表示十分无奈,因为制作如此精细的面包远非随意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用心对待。他们坚持采用新鲜的原料,绝不用过期或废弃的面包为食材。这份坚持与努力,正是家族传统的体现。 李文吉的Roti Kok不仅在当地广受喜爱,甚至有顾客专门打电话询问是否可以邮寄到槟城和柔佛。他所坚持的,不仅是传统的配方,更是对品质和独特性的追求。Roti Kok不仅仅是一款面包,更是家族传统与文化的延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前来品尝。 难忘刚入行时的艰辛 李文吉在面包行业的坚持,既源于对家族事业的热爱,也源自于他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李文吉回忆起刚入行时的艰辛,他坦言,当时他在堂叔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面包,几乎每天凌晨三点起床。他看到堂叔在热炉旁忙碌,凌晨三点开始工作的艰辛让他意识到,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家庭和传承。正是这种对生活的责任感,使他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 “我看到许多顾客因为我们的面包而感动,尤其是那些曾在这里长大的老顾客,他们会特意回到这里,带着孩子重温童年的味道。”李文吉说,顾客的认可和欣赏给予他很大的动力。那些老顾客的故事时常触动着他,他们带着孩子,分享自己年轻时的回忆,仿佛在延续着一种跨越时代的情感纽带。他坚信,手工制作的面包能传递出更深厚的情感与文化。 在制作过程中,李文吉不得不面对许多挑战。他坦言,机器故障时常影响生产进度,但他总是努力地在寻求解决方案。他不愿意让机器的高效替代手工制作的温暖。他坚持采用新鲜、天然的原料,绝不使用添加剂或过期的面包作为基础,这份坚持体现了他对品质的执着,更体现了他对原则的坚守。他每天忙碌的身影不仅是在制作面包,也是他对传统工艺的守护。 不仅如此,李文吉还意识到传统面包的市场正在缩小,许多年轻人对手工制作失去了兴趣。他坦言,现在接手这一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有些人觉得我们的面包贵,因为制作过程复杂,他们不知道背后付出的心血。” 但即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李文吉依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他认为,传统的手工制作不仅能保留面包的原汁原味,还能让每一个顾客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情感。因此,他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将这一传统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家族面包的魅力与故事。 失落子女无意接班 李文吉提到,虽然子女已经长大,但是他们对接手家族生意的兴趣不大,这反映了年轻一代与传统行业之间的距离感。李文吉观察到,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从事金融、科技等领域,认为这些行业更有前景和吸引力。传统面包店虽然有其历史和情怀,但在年轻一代眼中,这些可能没有科技行业等领域有吸引力。 “我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同时我也感到失落。”李文吉感叹,年轻人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在面包店的工作往往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奉献,重复性的工作难免削弱了他们的兴趣。 李文吉对面包店的感情深厚,他依然希望将事业传承给下一代。他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平衡,让年轻人也能感受到手工制作的魅力。他甚至尝试与他们分享制作面包的乐趣,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兴趣。 然而,若下一代无意接手,他也表示会考虑出售面包店或将其关闭。他坦言,若面包店真的关闭,对他和家族的长辈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面包店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李文吉制作的每一块面包也将继续温暖着每一个走进店里的顾客。李文吉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传递着对家族、对传统的热爱,让每一块面包都成为承载历史与情感的载体。在这条与时间抗争的道路上,金马面包西菓厂将继续书写它的故事,守护那份温暖与美好。
8月前
(野新16日讯)一小块香脆爽口的“米香”年饼,承载着浓浓的古早年味及温馨的亲情与友谊! 野新武吉加东新村客籍元老锺良水夫妇及家人,多年来在每年的农历新春前,总会一家老少总动员,合力制作大量的传统年饼“米香”,分赠给亲戚友好。在共同分享新年喜悦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年节文化习俗的传承,此举更成为野新郊区小镇的新年佳话。 祖传秘方制作 本报记者在机缘巧合下,受邀参观锺家以祖传秘方制作“米香”,并品尝了这古老味的年节美食,得享口福之余,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这项以炒米为主,掺和糖酱、花生、芝蔴及酸柑等原料焙制而成,名为“米香”的小长方型年饼,外型平整端方,散发出令人垂涎的香味,饼块结实而入口柔脆,轻咬细嚼下,滋味甘美而齿颊留香,实非一般坊间出售以机器制作的“米香”所可比拟。 锺良水:分送给亲戚朋友 今年71高龄而老当益壮的大家长锺良水指出,“米香”有多种称谓,也有名之为“米通”,不过客家人习惯称这年饼为“米埕” (mi cheng)。 “在中国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岸边四周围起如田用以养殖海产或煮盐的场地称之为‘埕’,如养海蛏或海蛤的称为‘蛤田’或‘蛤埕’,煮盐场则称,‘盐埕’,而‘米香’在四方如田的框格内制作,也因此称之为‘米埕’。” 锺老说,在每年年关前,他都会购买10包1公斤装的炒米、10公斤的白糖、6公斤的花生米、2公斤的芝蔴及酸柑等相关材料,以制作“米香”。 “一般上,有关材料可以制作出160包12片装的米香。除了自用外,全都分送给亲戚朋友。” 他表示,早期他也精于蒸制传统“年糕”,不过由于近些年来,年糕不受现代年轻人的重视及喜爱,常贮放整年无人问津,因而放弃“年糕” 而专注制作“米香”。 无论如何,锺老希望各项传统习俗文化及年节美食技艺,可以世代承传,绽放中华文化的精彩。  
9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