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家长

6天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哥打丁宜前阵子发生4名中学生无照驾驶摩托车酿成车祸,导致一人当场身亡的事故,除了没有驾驶执照,事发时涉及的骑士都没有佩戴头盔。 不久前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便目睹数名青少年驾驶摩托车从大道转入甘榜路口,险些与罗里相撞的惊险画面,庆幸罗里司机及时煞车,穿著校服的骑士未受到重大伤害。 在我居住的社区,也可不时看见只有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摩托车骑士穿梭街头巷尾,有者还逆向行驶,毫无危机意识。 未成年人驾驶摩托车、无有效驾驶执照问题普遍存在,涉事骑士或许闪过的侥幸念头是“去巷口买个东西而已”、“我已经会骑摩托车,懒惰考驾照而已”、“应该不会被警察捉到”,却忽略如此的心态,赌上的可能是宝贵的生命和人生。 根据1987年陆路交通法令,未成年无照驾驶将面临罚款、监禁及交通工具被充公外,父母或监护人也会被追究责任,借此遏止类似行为带来的公路安全威胁。 对于未成年无照驾驶摩托车上学,交通部长陆兆福促请校方协助筛查无驾照却需以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学生,通过掌握资料,再助学生成为MyLesen计划的受惠者,从而减少无照驾驶的风险和事故。 除了政策及法律展开防制行动,类似问题也必须从学校著手,海外一些国家除了提供静态驾驶理论课程,还在小学推行实际操作与测验机制,让学生从小明白各别交通工具性能,深一层落实交通安全教育课程。 这类课程涵盖并强调可能造成的交通事故源由,培养安全驾驶、人人有责的观念,进而配合家庭指导正确价值观,提升法治观念和交通安全知识宣导,降低未成年族群危险及违规驾驶行为所衍生的交通事故。 驾驶交通工具属一门技能外,在考取驾驶执照的过程中,尚需强化道路安全行驶的能力检核,包括如何观察环境、风险评估、操作方法等各类教育。 交通工具的发明将人类的移动与运输带入全新境界,然而,遏制未成年无照驾驶的行为需要政府协调各单位,落实有效的执行策略与措施,促使青少年养成遵守交通规范的习惯。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YouTube计划明年将这项功能与家长控制功能整合,这样家长或监护人能够为孩子设下观看“Shorts”的时限,而孩子是无法关闭有关提示。 这几天,城中热门的话题是该不该禁止16岁以下学生使用手机?对此,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早前在国会有澄清,政府并非要全面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而是计划限制学生在校园内使用社交媒体。 其实,这样的做法不是一件新鲜事,许多国家都有落实类似政策,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或课堂内使用手机。支持者认为,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这项举措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并重新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而不是待在虚拟世界。 然而,真正的挑战是校外,在课堂以外,又如何照顾年轻一代的科技健康,防止他们对社交媒体成瘾?现在只要有网络,手机在手,时间无限流走,甚至无意识地滑手机一整天。 为了应对这个现象,不少科技公司会为旗下产品设置屏幕时间,像苹果iOS系统有“Screen Time”,安卓系统有“Digital Wellbeing”,协助用户追踪和管理自己在应用上的浏览时间。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TikTok也有每日使用时间上限,鼓励用户适当地休息,避免长时间沉迷。 YouTube最近也推出一项新功能,让用户设置每日浏览“Shorts”的时间上限。一旦达到设定的时间限制,系统会自动弹出提示,暂停播放短视频,然后建议用户暂时休息一下。虽然用户可以关闭这个提示,但至少能提醒用户不要花太多时间在“Shorts”上面。 YouTube计划明年将这项功能与家长控制功能整合,这样家长或监护人能够为孩子设下观看“Shorts”的时限,而孩子是无法关闭有关提示。 虽然这些大型科技公司有在努力地解决“科技成瘾”这件事,推出屏幕时间和设置浏览时限,但这些功能终究只是一种选项,不是强制的措施。用户要不要遵守是另一回事。 所以这些功能是一种提醒和辅助,若要孩子放下手机,关键在于家庭的陪伴,以及全家人的科技使用习惯。大家必须学习如何与科技保持平衡,然后又不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乐趣。 更多文章: 【科技TALK】10秒侦测失明风险,DR. MATA守护糖尿病患视界 【科技简讯】ChatGPT Go登陆大马,亲民价格解锁强大AI功能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编按:最近,校园的不平静让整个社会揪心,从教师因鞭打学生被控、校园霸凌、性侵和杀案等,各界纷纷提出看法与对策,潜藏的隐忧,仍让社会集体感到压抑与沉重。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收集了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心声,希望从倾听和反思中,重新找到教育的平衡。 教育的疼痛:从教室裂缝看见社会 一、 教育不该成为伤人的鞭子。 鞭打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教育的信任。 二、 当教师戴上手铐,不只是个人的悲剧, 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警钟。 三、 学生坠楼前的沉默,或许比哭喊更刺耳。 我们教了知识,却没教他们如何求助。 四、 14岁的刀,16岁的血, 不是校园的暴力,而是社会的冷漠在课堂延伸。 五、 我们曾以为纪律能换来秩序, 却忘了关怀才是教育的根。 六、 教师不该只是“授课机器”, 也要是情绪守门员,察觉孩子的心事。 七、 霸凌不是一场学生的游戏, 而是成人世界失职的影子投射在校园。 八、 教育现场已不再单纯, 每一次体罚、每一次冲突,都可能成为新闻头条。 教师需要支持,不只是责难。 九、 我们在教室里高喊“爱与责任”, 却常被制度、压力与舆论逼得无力。 教育,需要被“再教育”。 十、 板子落下声声响, 教鞭沉重如山长。 若无爱心为根本, 教室怎得芬芳香? 父母的角度:分数之外的盲点 一、 孩子每天背着书包出门, 我们以为他去求学, 却没想到,他可能背着恐惧。 二、 父母最怕的,不是成绩单上的红字, 而是警局来电的那一刻。 三、 手机里的群组在讨论升学、补习、竞赛, 却少有人问一句: “你家孩子,还快乐吗?” 四、 家里教温柔,学校教竞争, 社会教功利—— 孩子学会的,是如何隐藏情绪。 五、 当孩子用暴力回应世界, 那不是天性邪恶, 而是我们大人忽略太久的求救信号。 六、 孩子出事后,家长常被问:“你在哪里?” 我们想反问一句:“教育的温度,又在哪里?” 七、 监控器拍得到打架的画面, 却拍不到孩子心里的孤单。 八、 父母不是只该责怪学校, 也要反思:我们是否太忙, 以至于错过了孩子的哭泣。 九、 有时候,我们以为给了最好的教育, 其实只是给了最大的压力。 十、 三餐温饱梦成双, 功课排名比天长。 若无笑颜陪作伴, 何来幸福小儿郎? 社会的角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 一、 当校园事件成了“点击率”的素材, 新闻热闹一阵,孩子却永远沉默。 二、 每一个“爆发”的案件, 背后都有长期被忽略的微弱求助。 三、 我们要求学校管教、要求老师负责、要求家长配合, 却忘了——社会的风气,本身也是一间无形的教室。 四、 网络时代的“围观”, 往往比霸凌更残酷。 一场转发,就是一次再伤害。 五、 孩子的世界,其实在反映大人的社会: 有权力、有鄙视链、有沉默者,也有施暴者。 六、 制度若只在事件发生后才启动调查, 那教育早已沦为“善后”的机器。 七、 我们不断建更多的校舍、添更多的课程, 却很少建“安全感”。 八、 社会喜欢谈“未来人才”, 却忽略了: 若现在的孩子都不安,哪来的未来? 九、 当一桩校园悲剧登上头条, 不是“别人的故事”, 而是全社会教育系统的镜子。 校长与教师的角度:教育现场的信念与无奈 一、 一间学校的成绩, 不只在于分数榜, 更在于学生是否感到被尊重与安全。 二、 当教师上手铐、学生入土, 我们不能再以“个别事件”搪塞。 那是教育体制的裂缝。 三, 行政会议不该只讨论预算、考试与绩效, 也该问一句—— “我们的师生,最近快乐吗?” 四、 纪律与关怀必须并行。 若只有惩戒,没有辅导, 教育就失去了灵魂。 五、 每一次悲剧,都是校长室的镜子。 管理不是压制,而是倾听。 六、 学校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应是“修复心灵的庇护所”。 七、 行政团队需要培训教师面对情绪、冲突与创伤, 而不是只培训“如何提分”。 八、 要建立安全校园, 先要建立“信任的文化”—— 让学生敢讲、老师敢报、家长敢信。 九、 教育不是一场独角戏。 校方、家长、社会、媒体都在同一个舞台。 任何一方失声,悲剧就可能重演。 十、 一校之长担百重, 教书教心两难中。 若能真情为本务, 桃李自会映春风。 还教育一份温度,还教师一份尊严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比以往更重。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顾情绪、辅行为、解心理,还得在法令与舆论的夹缝中前行。我们看似拥有制度的保障,却失去了社会的体谅与信任。 我想呼吁:请大家重新看见教师的辛劳,体会他们“恨铁不成钢”的用心。每一次叮咛、每一句严词,背后都是对孩子的爱,只是方式未必总被理解。若我们急于批判,动辄投诉,把教育变成对立的战场,最终受伤的,不是老师,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 “尊师重道” 不是古老的口号,而是社会安定的根。老师被尊重,孩子才会学会尊重;学校被信任,教育才有力量。希望家长、社会与学校重新携手—— 有话好好谈,有事好好沟通,不以投诉为武器,不以误解为敌意。 让我们一起修补这份脆弱的教育信任链, 让老师安心教,校长专心办学,家长放心托付, 让下一代在温暖与敬意中成长,成为真正有灵魂、有担当的人。 ——林汶珊(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 请珍惜每一位用心教书育人的老师,是老师的守护让孩子不会迷路。老师可以不在乎世俗的看法,而唯一能让老师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孩子的感恩与尊重。 ——林达生 还教师尊严,守护教育根本,是全社会的责任。以理解、信任与尊重对待教师,营造良好教育环境,让下一代在尊师重道中成长,共同传承师道精神。 ——赵丽宝 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尊师重道的风气渐失,令人忧心。孩子的狂妄叛逆,往往源于榜样缺位与环境影响。作为家长,我们尚且难解子女的心,何况与孩子短暂相处的老师?一味苛责,只会寒了教育者的心。 愿我们能多一份理解,少一分指责,把教育的主导权还给老师,才能孕育出真正懂得尊重、肩负担当的下一代。期许我们的下一代是深具温度的未来,而非崇尚对抗的青年。唯有敬师,方有未来。 ——张镇国 如果还相信教育,就请尊重老师。 人没有灵魂很可怕,会像一群丧尸,撕咬人类,那将是社会的末日。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老师,哪来和谐社会?活在当下都不易,更何谈未来?科技再发达,也取代不了老师塑造人类灵魂的角色。所以尊师重道的精神就如同救地球的意识一样重要,老师在社会的崇高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如果还相信教育,就请尊重老师。 ——王光仁 回望古今,凡是重视教育、尊敬教师的民族,皆能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功利之中,“尊师重道”这一古老的信条正面临淡化的危机。若学生只重成绩而轻敬意;若一个社会不再尊敬老师,那么知识将失去温度,教育将失去灵魂。 一个懂得感恩老师的学生,往往更能体会知识的分量;一个尊重教育的社会,必将孕育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让我们在心中重新点燃对师道的敬仰,并成为新时代文明的基石。 ——关咏荷 社会的进步导致伦理道德日益沦丧,多少人还将教师这行业视为崇高的职业呢?时下学生更是不懂得尊师重道,他们将老师当作是朋友、是获取知识的工具而已。 ——郑丹丹 尊师重道,乃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师者如明灯,照亮我们通往知识与品格的康庄大道。若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无法恪守,又谈何拥有光明璀璨的前程?敬师,不仅是礼貌的体现,更是对教育的感恩与对文化的传承。唯有尊敬师长,方能砥砺成才。 —— 陆文俊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教师,是一份肩负使命感、神圣且热血的职业。倾尽所有,只为孕育新芽。三尺讲台上的日夜挥洒,只求付其生之所得,以赴吾辈之华章。 ——李添仕 当老师能安心教书,学生能快乐学习,家长能放心托付,那便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尊师重道”。学校才能回归为安全、单纯、快乐学习的场所。 所以社会应该给予老师更大的“体罚”空间来教育学生;教师也要善用此等“体罚”来达至真正的教育理念。 ——宋奕铭 近年来,尊师重道的传统在一些同学间渐显淡漠。课堂散漫、言语随意,对师长的付出习以为常,却忘了“尊师”即是“重道”——它不仅是千年文脉的传承,更是求学做人的根本。 老师传授知识,更塑造品格。让我们从一声真诚的“老师好”、一次专注的听讲、一份用心的作业做起,以敬重之心对待师长,以感恩之心面对教诲。唯有尊师重道,方能不负韶华、不负传承。 ——郑芯禾 尊师重道,从来不应止于口号,而应付诸行动。唯有真心敬其德,守其教,让敬师之风成为社会的基石,教育才能根深蒂固,滋养心灵,拥有真正的灵魂。 ——唐晓雯 今天的学生可以直呼校长和老师的名字,看似拉近了距离,增添了亲近,实则少了几分尊敬,淡化了中华文化应有的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从学生恭恭敬敬地称呼老师做起。当学生用了敬词,不就践行了最基本的尊师重道吗?倘若连“老师”二字都吝于出口,那份发自内心的敬重,又从何谈起呢? ——董盛辉 尊师重道是一种传统美德,学生能做到尊师重道,才能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进而提升自己的学识和品德修养。通过尊师重道,学生才能培养谦恭有礼的求学态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尊师重道是必须继续传承的中华文化。 ——许明健 更多【新教育】: 海草研究员 x 音乐人黄莲心/让更多人看见海草之美 在东南亚短片节 看见每个国家当下的呐喊 默迪卡奖国际交流资助计划 让想法变现实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