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扫墓

3月前
5月前
仪式感是传统节日的传承载体,华人家庭的节庆和祭祀列表里,过年和清明最多仪式,两个节日在大家心目中同等重要。 整个闰二月,常听身边人互相关切探问:清明了吗?几时回乡扫墓?过年没回乡的游子,一般在农历新年和清明节之间二选一,依时依序回来过清明节。菜市场里的小贩中心和茶室,总是时节的探热针,清明节前后的人潮,仿佛也记录了这段期间长幼有序,孝子孝孙的脸谱。 专家说,对家庭教育而言,与其说教,不如一起去做一件大家都不觉得烦躁的事。家庭教育需要仪式,培养好习惯可以从仪式感很强的活动入手。清明扫墓的过程,由亲情、思念、敬畏和禁忌组成,凝集力特别强。一家子几代人每年重复这些仪式感,当它变成习惯,节日便传承下来。 每个家庭过清明节的情况不一,越是热闹和融洽的家庭,举家出动扫墓,念亲恩大食会二合一,把追思过得像嘉年华,大家百无禁忌在墓前挤眉弄眼合照,一片欢乐。有朋友说,清明节是他最爱的华人节日,那是难得的家族聚会,大家一年见一次,既可叙旧联谊,又可以为先人敬孝,生人和逝者的感情都糅合一起了。 人口稀少的家庭, 扫墓的仪式感也许不强,但孝义是一样的。简单的祭品,或只带上一束花,诵上一段经,都是和先人的感情连接,自在心安就好。能做到不比较,懂尊重,就不容易被各种奇怪的亲情说法绑架。 爸妈的风景墓园,位在偏远的橡胶林和山头之间。从槟岛过去,过桥跨州后,越过大片无人之境的橡胶和油棕园,穿过小镇,走一段长长小路,终可抵达。多年前没导航无网络,每年出发前,都要笔记大道收费站的出口,记牢需要拐进的大路,认清十字路口的右拐等,原始又笨挫。当祭品整齐排好,上了香,默念“来看你们了”,长途跋涉就为了这一刻的心里圆满。 夫家祖辈的墓是大路旁的公冢 ,巨大范围安置了千个福建乡亲坟墓。每年扫墓,都会为那些在窄道上开车,与坟墓争分寸的人们捏冷汗。也会和苦寻不获祖先坟位的后人迎面。今年发现,过去我们以树认坟的标记法不管用了,那棵大树已除。 至于安眠于骨灰塔里的至亲,那里有方便的停车位,我们不需起早摸黑准备躲太阳扫墓。每次午后抵达,在小方格前完成祭拜,间中还可以遥望附近的极乐寺风光。有一年,寺庙办了清明节征文活动,大门的活动墙上贴了满满一室的念亲文,我读着读着也感动泪流。   更多文章: 张丽珠/独立书店日志 张丽珠/返乡青年 张丽珠/木棉道 张丽珠/COEX村民记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3月上旬,适逢假期,家人看了日历,吉日。我们决定不在清明正日扫墓,选择比他人早几星期去扫墓,一来不烦没地方泊车,二来可以避开人群。 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原先是土葬。每每和叔叔阿姨们去扫墓,都看到直立的石碑已出现多条裂痕,刻在石碑上的字迹逐渐模糊,再加上那个时候也许家庭生活苦不堪言,墓地也是“廉价”的,原本凸起的小山丘经过岁月的洗礼,眼看就快成为平地了。那时候,长辈们曾提出打算拾金迁葬,让祖先们有个舒适的好住所。 翌年,公公婆婆、外公外婆便有了自己的新家,不必再饱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日子。 我们去了3处扫墓,各具特色。 公公婆婆、外公外婆拾金后,尸骨被放进骨灰瓮里并住进了较舒适的住所。望着公公婆婆的遗照,我是感到陌生的。那是因为他们在爸爸尚小的时候就离世了,爸爸也不曾向我们提起公公婆婆的事迹。拜祭完公公婆婆后,我们前往拜祭外公外婆。外公外婆那儿的骨灰塔范围面积不大,一眼望去,“住户”不多。但,环境清幽。 点了炷香,凝望着外婆的遗照,心想那么多年过去了,外婆投胎转世了没? 对于外婆,我的记忆停留在她老人家被医护人员抬上担架上的那一幕。那时候外婆强力反抗,也许她老人家怕去医院吧。之后的几天,舅舅家里就办丧事了。外婆走的时候我只是个6岁的小孩。我也没哭闹。外婆那和蔼的脸孔,对我的疼爱,只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阿公和小舅吃饱了 第三处到的就是爸爸弟弟的骨灰塔了。抵达时已近中午,还好当天放晴,没有下雨。爸爸离世快10年,离开的情景,我总是会逃避,不去想。10年就这样过去了,只能陷入淡淡的哀愁。弟弟的骨灰瓮和爸爸同一排,隔壁空的位置已被我们买去,那是妹妹的。她说要和他们住在一起,死后有个照应。 每年清明或是爸爸弟弟的忌日,我们都重复同样的动作,买了水果、衣箱,捻炷香,看著袅袅香火,心里默念。他们是否听到我内心的声音呢?他们可否安好? 这时,我总会想到友人离世后,骨灰直接撒入大海一事。他选择这样做,也许是不想让后人麻烦吧——单身,无儿无女,试问若干后还有谁会来祭拜?干脆把骨灰撒入大海,省事。 忽然听到掷筊落地的声音。 “是圣杯哦!”外甥说。 妹妹接着应:“你阿公和小舅吃饱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说完就领着衣箱和莲花扎纸往烧金纸炉去。我则双手合十,心中的话语只有爸爸、弟弟知道……
6月前
6月前
外公在我有记忆以来都是公务员。不是马来西亚的公务员,而是中华民国的公务员。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从日本殖民政府手中接收台湾,随后就需要开始有人代表政府管理地方事务,外公就是那时候来到台湾的首批公务员之一。 后来辗转分发到阳明山管理局做事,政府提供了一个不算大的宿舍给外公和家眷住。这一间房子现在可能还在,至少疫情暴发之前还在,虽然已经很破旧,也没人住了。如果搭乘台北的260号公车上阳明山,在“教师中心站”下车,横跨一个马路,然后往下山的方向走大概20步就看到了。 房子前有一个小小的院子,种了一棵桂花树,还有几棵金桔树。外婆家给我的记忆就是随着温泉飘来的浓浓硫磺味,季节对的话,还夹杂着一丝桂花的香味。外婆会收集干桂花,然后一层桂花,一层白糖,让桂花味融入白糖,增加风味。外公则在金桔成熟时,偶尔摘几颗塞进嘴里嚼。那时候年纪小,自然也想有样学样,不过被表弟大力阻止了。他们都吃过金桔,又涩又酸,都不知道外公是怎么忍受的? 几十年过去了,早就人事全非。外公外婆都已不在人世,每每想起那间老房子,浮上脑海的还是桂花树,以及金桔树。 金桔承载的是惆怅 外公一家到台湾后不久,国共内战爆发。20世纪初期,军阀战争、抗日战争一直打个不休,普通老百姓只要不是生活在战区的,对战争多少都有点麻木了。如果知道这一次战争和以往的不一样,一开打就注定了几十年的对抗,回不了家乡,我猜,外公是有可能携眷想办法逃回大陆的吧?在当时,不时听说有外省人因为思念家人,抱个篮球就跳进台湾海峡,试图回到大陆故乡。外公是个念旧的人,不过一家八口人,抱篮球跳海可不是个明智选择。事实上,外公至死都没回过故乡,反而是我在上世纪90十年代曾经随母亲,带着外婆的遗愿回到浙江奉化老家祭祖。 十几年后,我找到机会,到杭州的浙江大学读博士。导师经常请同门学生吃饭,有次在饭局后上了一碟浅黄色的小桔子,同学严晓蓉说那是浙江人喜欢吃的金桔,还热心教我怎么吃。我还记得表弟小时候的劝诫,金桔最终没吃。 又过了几年,今年农历新年前第一次在商场见到售卖金桔。我买了一盒,估计有三四十颗金桔。拍了照片跟严晓蓉确认是浙江的金桔后,这次鼓起勇气拿一颗塞进嘴里用力一咬,完全没有预想的涩和酸,反而有一股清甜的味道在嘴里爆开,非常好吃! 刹那间,我理解了外公当年嚼的金桔,更准确的说其实是他在咀嚼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浙江的金桔到台湾后只剩虚有其表,味道完全变了样。不过对外公来说,金桔承载的是几十年不能再喊一声哥哥、姐姐、弟弟的惆怅,当然也包含了无法再一次去父母坟前扫墓的遗憾,这些情绪都比台湾金桔的酸涩程度强多了吧?一时,虽然满嘴的金桔汁,我也感觉五味杂陈了。
6月前
(玲珑5日讯)今天是清明节,许多游子和孝子贤孙前往玲珑义山祭祖扫墓,以表慎终追远! 过去两年,由于受到冠病疫情影响,清明节前往义山扫墓的人群因受限制而大受影响。今年已完全开放,前往玲珑广西义山、玲珑广东与福建义山扫墓的人特别多,玲珑义山又见人潮! 玲珑县由于缺乏就业机会,许多年轻人都离乡背井涌往城市,包括吉隆坡、槟城、怡保、柔佛,马六甲,甚至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寻找工作,在外地和异国谋生。每年的华人农历新年和清明节,都会看到许多游子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欢庆华人农历新年和扫墓。所以这两个节日,返乡的游子特别多,变成了家人团聚的节日,使玲珑又变得热闹起来。 今年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和孝子贤孙多数都选择在上个周末与周日清明节之前返回家乡扫墓,让平时冷清的义山在清明节前夕变得分外热闹。由于人多车辆多,导致玲珑义山前面道路出现车龙。 带旺餐馆和饮食业 一些游子为了避开人潮,选择在今天清明节正日前往义山扫墓。另有一些游子为了配合工作、家人与亲戚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过后一两天才去扫墓。 “西刀鱼之乡”玲珑由于是世界文化遗产圣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地质公园、养鹿场、世外桃源拉班湖和远近驰名河鲜西刀鱼,是著名旅游胜地,平时吸引许多旅客前往旅游和品尝驰名地道美食,带旺当地的餐馆和饮食业。 清明节期间游子纷纷回乡扫墓,带动了玲珑饮食业的发展,许多游子顺便带家人去酒楼或饮食店用餐和品尝美食,使得当地的餐馆和饮食业生意兴旺。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