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教育部长

●我想向教育部长法丽娜西迪推荐的书是《杏坛岁月》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教育部长,相信您前几日必定获悉,教总促请教育部关注近年来逐渐增加的教师提早退休现象。相信您也知晓,韩国则有老师不堪学生家长霸凌而选择轻生。拥有政治家及律师背景的您认为,要当一名人人眼中的好老师,是否 容易? 尚在求学之时,我们一班莘莘学子常听闻老师投诉输入学生资料的系统常出现技术问题,有些老师甚至得熬夜完成,或是趁天未破晓之际,起身输入各类资料。同时,也常听闻老师反映文书工作繁琐,又或是突然接到调职通知。这些课题对老师而言,已是老生常谈。 长期之下,试问再尽责的老师,还有没有精力认真授课,关心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教育部的掌权者可曾细心聆听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学生被老师甩巴掌、语言暴力案件的背后,教育部是否应该更重视老师的心理健康? 尤今老师于今年8月出版的新书当中,有好几篇文章描绘了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诲人与毁人〉一文中尤老师就提及,数学老师的语言暴力直接扼杀了她学习数学的兴趣。身为过来人,她便在书中提醒老师们教书是一份良心工作,绝对不要以“暴力语言”来“毁人不倦”。 我想,若教育部能减轻教师的行政工作,大家将更能集中思绪和精神,与每位同学在课堂上好好交流,从而减少体罚、语言暴力的事件。 另外,尤今老师也提及她曾与多位问题学生或是患上心理病的同学交涉。她陪着学生去看校方的心理辅导员,进行家访,甚至还到医院探访学生。试问被繁琐的文书、行政工作困扰的老师,是否还有更多时间及精力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 换言之,若有同学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打击患上抑郁症或选择轻生,教育部是否也是幕后黑手呢?不能把责任全加在老师身上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敬的部长,希望您读了这本书后,会发现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想必老师们也更希望能和学生分享知识,而不是对着冷冰冰的行政工作卖命。
2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小学的时候写作文,总会遇到这个题目:“我的志愿”。身边的朋友照着范文写,照着老师的诱导来写,说将来要当一个老师一个科学家一个飞机师;而我记得自己似乎写过,想当这个国家的教育部长。 后来我当然放弃了这个志愿。真要在这个国家当上教育部长,恐怕你将被迫放弃很多的私人生活。这些道理都是长大成人之后才慢慢知道的,我们在长大的过程里,并没有变成我们曾经想像过的那个大人。所以说,到底有谁真的努力实现了自己小时候写在作文里的志愿?那个年代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太少,甚至也对自己了解不深——人的自我,是要和世界多次碰撞之后才会真正形成的。 还有更多足以让你辨识到的自我,是多番妥协下的产物。 小学老师没有明说,到底“我的志愿”和“我的梦想”是不是同一回事?成为大人之后,我们比较习惯开口就介绍“我的工作”是什么。人们用你的工作,或是你的职业来定义你这个人。我们说“职业病”——会计师很会计较、编辑特别在意文章里有错字——不小心透露了职业如何规训了我们的人格特质,嗯,规训的强度可能比自我的选择更多? 没有工作的人,可能连和别人寒暄都显得期期艾艾、信心不足。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被默认为是通往光明人生先决条件。在这之上还有另一个层级更高的东西:梦想。那是让你跳脱出“无可奈何地谋生”这个资本主义回圈的好东西,从此你仿佛拥有了更值得活的人生。 我们的心无法安定 可是你一定也有这样的经验——晚上打开串流软体,想要找一部影片来看。浏览过许多的片名,根据串流平台的演算法,预览了一些预告片,打开了一些片子看了前面10分钟,又关掉,换过下一部再下一部,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要看什么片子。于是你打开社交媒体,看看哪个朋友或影评人推荐了什么戏,嗯,超过3个人推荐的,就可以给它一个机会。好不容易选择了一部美国连续剧,看了第一季的前面5集,突然又不想继续看下去了。弃剧。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总是拥有许多的选择,也一直说服自己保持开放的选择,但我们也始终无法择定,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心头所爱?这样的我们,该如何笃定地选好一个梦想,然后逐步打造出通往梦想的道路?好多东西,你都有兴趣,但也不是真正的喜欢。人们给出一个很好的理由:一直都在未知的路上,且看且走,随时拐个弯,就一直拥有各种可能。 可以真正怀抱着同一个梦想而连续努力数十年的,才是我们之中的异类。也许是我们会真诚钦佩的那种异类:你是怎么确定自己想要一辈子做这件事的? 我们常说,我就是我,我不想被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给绑定身分、给限制、给标签,但我们愿意被一个尚未实现的梦想给界定。因为这是和“自我实现”有正相关的概念,“追随你的热情”已是一句深植人心的经典口号。不愿意走这条路的人,被视为浑浑噩噩,被标签成“没有活出他自己”。 然而,我们正经历着前几代人加起来的“体验的总和”,没有人想像过该怎么消化这件事。 像是走在一条长长的走廊上,身边有无数扇门等着我们开启,进去探索。我们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房间,在里面待了一阵子,又走出来。有一些房间比较适合你,你在里面感受过确切的快乐;但只要想到外面还有那么多的房间等着你前去探索,那么离开现在这间房间,放弃已经拥有的真切事物,似乎也并不是一个多么困难的决定。 但是,诚然,我们不愿意被锁在任何一个房间里面,可我们也不想一直住在走廊里。如果总在寻寻觅觅,我们的心也无法安定。这就是最终的问题。 编辑台/靖芬 奕君专栏的题目都是编辑打的,很少作者舍得将“替自己的孩子命名”的权力让渡给他人,于是偶尔会想与她开个玩笑。例如本期文章的题目,或许不属于奕君的年代,但那可是我辈70后的集体记忆啊——“啊啊啊~驿动的心”,读着内文当代人的无尽选择与不安,就忍不住脱口姜育恒的这首〈驿动的心〉来,那可是自带旋律的几个字呢。想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浮躁,能不能“渐渐平息”,就看各自的修为与需要了。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