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当下

“喂,你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总是以上厕所作为借口,去逛遍校园,不管绕了好几圈,还是觉得不够。” “喂,你还记得吗?我们当年因为忘记带英文作业,而被老师处罚站在教室外,整堂课都不能进入课室。” “喂,你还记得吗?我们当年一起跟风剪了刘海,怎么知道刘海剪得太短,走到哪里都表现得遮遮掩掩,希望别人不会注意到我们那奇怪的刘海。” “喂,你还记得吗……”短短的一句话,开启了一趟探索回忆的旅程,仿佛身临其境,重新体验一遍记忆里的每一个细节。嘴角还是会不自觉地跟着微微扬起,仿佛那些快乐的日子是昨天发生的事。后来,渐渐的,我发现我太常怀念过去了……怀念是件好事,可是太常怀念,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反而让我陷入了困境。 犯过错才造就现在的我 新的一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便是以“喂,你还记得吗……”作为开场白的一句话。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和许久未见的朋友说话都以这几个字作为开场白,不管对方愿不愿意,都拉着对方一起回忆过去。虽然关于这点,我们还是有共同的话题,但后来我发现我聊天的内容只围着过去转。或许我的朋友都对过去不怎么感兴趣,但无奈我这个人一旦开始说话就会说个不停,我猜她们或许很想打断我,说一句:“够了,我不想我们每次见面都在聊那无法改变的过去。” 我的脑海里,似乎没有考虑到当下与未来。 回忆的东西就让它留在回忆里,好好地收藏,我却总喜欢翻箱倒柜,回忆过去的每一个细节,尽管那些事情已经不重要了,但我好像还停留在过去,无法举步迈前,无法把心思放在更为重要的当下。时间与精力应该付出于对未来有帮助的事情,而我却不断挥霍那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回忆过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不断回忆过去的威力就不容小觑了。不断回忆过去会形成一个习惯,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每天都会回忆过去,什么事都不想做,就静静地坐着一个人踏上回忆的旅程。 明明手头上有很多事情要做,却提不起兴致。明明很多功课马上就要交了,却还是要花一点时间独自怀念过去。总想着如果过去没有犯那些错误,现在的我是不是会更好。总想着如果我早点明白与人相处的学问,是不是就不会用言语不小心伤害到别人,害得我身边的人受伤。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回到过去改写曾经发生的每一件事,那既然现实是既定的,可为什么还是会觉得懊恼,总想着要是时光机是真的存在就好了。 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的我。我想那些曾经犯过错才造就了现在更懂事的我,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我们回不到过去,也改变不了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好好活在当下吧,我想我们都有更重要的未来要塑造。
1天前
“新的一年,你有什么计划?” 每到岁末年初,这句话总是如期而至。无论是在亲友聚会或同事间的闲聊中,几乎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问出这句“标准”提问。看似简单,却对我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困扰。 过去一年,我经历了许多起伏:职场晋升、感情波折,生活中的琐事让我感到疲惫不堪。当大家期待着新年希望时,我却感到无奈。每当被问起这句话,我总是强装镇定,心里却暗自叹息:“我有什么好计划呢?” 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厌倦应对这句话。它不仅是一个问题,更像是对我生活现状的质疑。身边的人似乎都在努力追求目标,而我却觉得自己原地踏步。工作中,我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在感情中,我也经历了失落。每当回想过去一年,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挫败。 在一次年会的聚会上,面对同事的提问,我如往常般勉强地回答:“我想努力工作,争取升职机会!”但内心深处却知道这并不是我真正的想法。我更想要简单的快乐,而非职场中的压力。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而不折手段,但我对此感到无能为力也不感兴趣。 这种感觉在朋友聚会中愈发明显。大家分享着彼此的计划与梦想,畅谈未来的希望。我默默听着,心中却一片空白。每当朋友的目光投向我时,我都感到不安,仿佛自己是一块拼图,无法找到合适的位置。 在这过程中,我开始反思生活。我意识到,每当有人问我:“你有什么计划?”我都能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仿佛在提醒我:你应该有目标。然而,真的有必要每年都制定详细的计划吗?这些计划真的能让我快乐吗? 参加一次关于“生活的意义”的讲座,讲师提到:“生活并不是一味追求目标,而是寻找内心的满足。”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与迷茫,源于对别人期待和社会标准的追求。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宏大的计划,而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于是,在新年到来之际,我决定拒绝这句话的束缚。不再设定具体的目标,而是选择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刻。我开始尝试新的活动,参加税务课程、学习烘焙、与朋友户外徒步。在这些过程中,我发现了生活的乐趣与美好。每天清晨,我享受香浓的咖啡,慢慢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每周末,我与朋友们一起畅谈,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以开放心态迎接未来 慢慢地,我发现内心的焦虑逐渐消散,快乐感也回归。新的一年,我没有设定具体的计划,而是选择以开放心态迎接未来。无论生活带来什么,我都愿意去体验与感受,而不是一味追求目标的实现。 当身边的人再次问起“你有什么计划?”时,我可以微笑着回答:“我希望能活得更自在,享受每一个当下。”这次,我的反应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生活的意义或许在于热爱与珍惜。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不再惧怕那些问题。每一个新年都是新的开始,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它。未来的每一天可能都有惊喜与挑战,而我只需学会享受其中的每一刻。生活的美好,往往在于那些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暖的瞬间。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活出真正的自己。
3星期前
与家人一同旅行,对你而言,是一种奢望,还是一呼百应、轻而易举的事呢?对我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说得接地气一点,就像购买万字积宝,虽怀抱希望,但不敢强求期待。 我最后一次与父亲出国旅行,已是10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旅行,几乎是半哄半骗,借他向往已久的著名寺庙为由,与司机安排特殊行程,父亲半推半就,这才成就一家七口前往邻国合艾的三天两夜短暂之旅。那趟旅程留下美好回忆,家里的长辈也尝试不少的“第一次”,算是一次皆大欢喜的旅程。 从那以后,无论我如何以各地寺庙为“吸引点”,父亲还是拒绝我的旅游邀约。即使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他始终把我拒之门外。不管我们说什么,他都有不一样的理由拒绝,最终我们也只能尊重他的决定,免得他出门后板着一张脸,让谁都难受不自在。 直到最近,我又忍不住蠢蠢欲动,再度开口邀请父亲与姑姑一同出国旅行。父亲依旧毫不犹豫地送我闭门羹。数天后,我换不同的理由试图说服他,结果依然如预期般被各种理由拒绝:“会认床睡不好”、“那里太热”、“那里太冷”、“食物不合胃口”、“下午要午睡”、“体力不支”……这些理由层出不穷,意图把我逼退。父亲的顾虑,我自然明白。于是,我退而求其次,提出折中方案——不出国,就近旅行,由我开车,行程随性,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想休息就休息,然而这个提议仍未能打动他。就算我使出最后的杀手锏,对他说“人的一生不过三万多天,三天都不能给我吗?”父亲依然固执己见,丝毫没有动摇。 原本期待的,我、父亲、三姑与小姑的金马仑高原之旅,最终变成我与小姑的二人行。三姑因行动不便不想远行,我唯有默默尊重她的选择。出发前夕,年逾古稀的小姑一度打起了退堂鼓,觉得让我独自开车数小时带她出行,既会让我疲惫又不符合各种效益,说“不如等下次,等多些人再去吧”。 “下次”变得越来越远 明天会发生什么事,谁又知道呢?还等下次?我打趣地回她:“你是要等我爸再拒绝我10年?而且时间一直往前走,三姑的年纪只会越来越大,行动也不会比现在更方便。10年一眨眼就到了,到时候我也50岁了,谁知道还能不能带你出门呢?”小姑想了一会儿说:“10年后我都80岁了,估计也不能远行了吧?” 那么,还等什么呢?我就这样从槟城开车带着小姑踏足她暌违十多年的金马仑高原,享受凉爽的天气、吃一顿不会流汗的火锅、亲眼看见羊驼、欣赏一大片色彩斑斓且充满生命力的花花草草、把可爱的小植物带回家、吃新鲜的草莓和甜点、在冷冷的天气下品尝浅紫色的薰衣草冰淇淋、购买甜而不腻的玉蜀黍和看着就忍不住想多买的新鲜蔬菜等等,两人度过了舒适愉快且自在的旅程。 岁月如歌,匆匆流转,人生的每个当下,都是不容错过的珍贵瞬间。生活的匆忙与琐事,常让我们忘记“现在”的重要性,总是以为“下次”才是最完美的时机,但实际上,时光不会等人,岁月也从不偏袒,“下次”则变得越来越远。 也许,这一趟“不算完美”的旅程,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我无法强求所有人同行,但至少及时抓住当下,带着长时间待在家的长辈出去看看美丽的世界,哪怕只是短短几天。 旅行与陪伴,无需过多的预设,也不必追求无懈可击的安排,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那些简单、随性的瞬间里。既然时光无常,不如放下犹豫和一遍遍的等待,把握当前时刻,与重要的人在一起,简单而真实地度过每个当下,才是人生旅途中最温暖的风景。
1月前
“他又不胖,为什么那么勤于健身?”二十出头的我,对于同事们在忙于工作和家庭之余,还得频频跑步做瑜伽健身颇有不解。那时的我仍处于懵懂年华,以为努力运动就只是要瘦身让自己好看些。同事们听着笑着,说以后我就会懂,也顺带提醒我,运动不一定是要瘦,很多时候更是因为想要更加健康的自己。 10年过去,岁月打磨,我在早上8点的瑜伽课上,明白了当年他们那句“以后你会懂的”。 步入30,肩上有了重担,也有了承担。在生活与工作的罅隙里,不说挣扎二字,但活得,真的没有很潇洒。报名上瑜伽课,起心动念在于自己又有了想要放弃工作、想要休息的念头。总觉得到了30,不能再像20岁那般任性。于是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必须要通过学习一项自己非常恐惧的事情,来通过潜意识告诉自己,这一次无论如何都得撑下去,而我是有能力,也有选择继续撑下去的。 第一堂的瑜伽课是一场灾难。老师频频喊着我的名字,我嚷着痛,老师再帮忙我往前往后地拉。我是在无限循环中,结束了第一堂课。 比之前的自己进步就行 我是个一遇到困难就会放弃的人,在生活上是如此,在工作上更是出了名的逃兵。不说旁人了,这一次练瑜伽,连我自己都在赌,这一次会撑到多久才放弃。我原本预计不出3个月就会放弃,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再撑一下下就好了当中,迈入第7个月的学习。 过程中有好多次我是想要放弃的,想要赖床,想要多休息。还有一次是下大雨了,想说是老天的旨意,今天得休息。最后还是默默地装备好自己,撑着伞走路去上瑜伽课。 往回看,内心只有感谢。 感谢自己在极度疲惫中依然去做了瑜伽。我在每一次的吸气与吐气间,都在提醒自己要专注当下。在每一次的战士式里头,即便肌肉极度酸痛,我仍然选择撑下去。就在这每一次想要放弃和选择不放弃之间,我明白了力量能从内长出。但凡愿意,我们都能从内里支撑自己,去抵抗日常的各种面向。 老师常提醒我们,看着镜子,看着自己的动作对不对,不要理会别人,比上周的自己再进步些就行。是呀,我们有的是自己。看向自己,挺起身子,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即便这一次真的做不到,真的没关系,下一次再试一试就好了。 而做每一样事情,都不要忘记休息。在最害怕的后弯瑜伽后,老师总会说,快快,进入婴儿式,我们的肌肉需要休息。婴儿式后,感觉自己的肌肉有被很好的照顾到,能再重新开始尝试自己恐惧的后弯。 每做一次瑜伽,总感觉自己从头到尾的又活了一次。每一堂瑜伽课后,总是心情愉悦,内心饱满得能抵御迎面而来的种种挑战。我想,瑜伽说是练身体力量还有核心,我们在过程中也是在练习心的强大。 我也明白了同事们当初那句你以后会懂的。当我们走到人生的某个阶段,会发现最需要还是自己,那身体强健,内心坚毅的自己。生活中很多艰苦,是需要这样的自己去经历和承担,没有人能够帮你。即便当下极度痛苦,通过瑜伽,你会明白肌肉酸痛真的只是暂时的,真的只要再撑一下一切就会豁然开明的。 旁人说,练了瑜伽的你感觉更加挺拔了,体态好看了。但我就是觉得,我的最大获得,在于那愈来愈坚韧不拔的心。还有那,不再放弃的自己。
10月前
最后,爸爸的最后一面我并没有在他身边。我们在半夜说了一番重要的对话,他告诉我他快走的了,我也得到了最滋养我心跳的一句肯定语。我问他“你怕吗?”他说他不怕。他闭着眼睛说,已经不看我了…… 还记得爸爸癌症末期最后3个星期都在卧床,我们跟Hospis借了一张电动病床放在客厅中央,让他继续有安全感的躺着看电视,但他却嫌弃起墙壁上挂着的所有全家福,要求把照片拿下来,让墙壁留白。一睁开眼,就再也看不见全家人的样子了。 他也不想看香港喜剧。每当傍晚播放港续,他都对我发火,说这种无厘头胡闹的剧情浪费时间,还不如看他的美食频道。吃不到,但可以饱足视觉。 还记得他未病危卧床之前,有两次因肺积水引发了呼吸困难。我要求自己要冷静要敏捷,飞奔去医院急诊部。在车上这老头上气不接下气,断断续续的对我说:“我想你公公也就是因为这个过世的。”在这么不舒服的一刻,他同理到自己的父亲。也许他因此觉得“就这么样走”也不过如是,无所谓的。我叫他别说话,留一口气好好呼吸。他还是继续交代:“不要惊动其他人,如果爸爸真的这样走了,走了之后,你才通知所有人。”紧接着说:“我要走就走,我谁都不等的。” 我该说这是潇洒吗?为什么可以这么潇洒?他不是开玩笑,他喘不过一口气也要交代这个,是想得多清楚,意志多坚定?对他来说,最后就是过程的其中一部分,没有就没有了。 “我走就走的了,我谁都不等的”。其实也就是我在做什么,做好那件事就好。我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了,我就别无他意的只做这个角色了。要走了就踩油下去不换档的。一睁眼一闭眼还一直看到什么?都不想看了。最好不再多看世间一眼,就比较能在“登机口”待得安心。 即使老爸有这么潇洒的告别念头,但他身边的照顾者,我始终无法只活在当下。对于他会怎么离去,我不自觉的在脑海中排练过无数次。我想我会大声的告诉他,去最亮的地方!我讲话会再大声一点,我相信他的听觉会减弱。我不要煽情,他走的前后不该有哭啼声。我不可随意碰触他,我要念经,我要给他平静的能量(也许是给自己的)。我因为恐惧,会提前彩排好如何做好每一步。死和遗憾,我比较恐惧遗憾。 [nonvip_content_start] 最后,爸爸的最后一面我并没有在他身边。我们在半夜说了一番重要的对话,他告诉我他快走的了,我也得到了最滋养我心跳的一句肯定语。我问他“你怕吗?”他说他不怕。他闭着眼睛说,已经不看我了。我说,当我有一天要走了,我会记得你说的,我也不会怕。 无论心脏多强大,因为看不到他最后一面,我的遗憾游走在那一刻的画面。我彩排了这么多次,怕了这么久,竟然没有真正上场。他走的时候只有弟弟和前夫在身边。据工人说,当时爸爸呼出了最后一口气,那两个男人似懂非懂,搞不清楚状况,开始在客厅忙起来,一个给他量血压,一个给他量血糖……我突然噗哧一笑,她视角看到的一切,反而绝大部分的疗愈了我的遗憾。 我脑里要的当下,我不该执着。而父亲,要走就走,不等任何人,包括我。他到最后也真的活在当下。他没觉得“我一个人走”,他早已安于他自己一个人。 最后一面,说起来重得让人窒息,但也轻得如一个呼吸,一个当下。
11月前
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自我内耗”这个词语,即自己消耗自己。一个人如果陷入自我内耗,伴随的症状往往有焦虑、自我怀疑、沮丧等等。一个“拧巴”(编按:又作扭捏、别扭)的人正好最容易撞在自我内耗的枪口上。而我非常清楚自己就是个拧巴的人,当然我的拧巴很常是自我纠结,我很少会和别人过不去。 作为一个拧巴的人,每次做决定前要思考很久,瞻前顾后,决定后又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有时还会后悔。几年前,一个算命先生就明确表示我有选择困难症,先不论迷不迷信,我确实是有这个毛病的,甚至到了现在还有这个症状。小到今天吃什么,大到可能改变人生的决定,我都很常陷入选择困难和自我内耗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拧巴的人容易想太多。我们很难接受不完美,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做不到完美。我们希望面面俱到,可是人生总不会那么顺逐。渐渐地,我们会逃避,我们会拖延,我们的内心兵荒马乱,最终敷衍了事,或是停滞不前。而这种状态对于生活,学业或事业都是不利的,许许多多的机会很常因为拖延或是想太多就错失了,比如我接触蛮多的辩论会,我很常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想把比赛的机会让给别人,可是内心又无比希望上场侃侃而谈,打赢对手的是自己。又或是对于有好感的女生,我有时认为已经可以踏出下一步确认对方怎么看待我们的关系,却又会害怕失去彼此之间的友谊而不了了之。 如果你注意到了什么,那便是拧巴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和自己的思想作战,自我怀疑,反刍过去,思虑未来,最终忽略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想辩论可是不够优秀就该多去训练,对女生有好感便应该去确认心意,直接了当一点,困扰着我们的烦恼很多时候应该就得以解决。 然而,中岛敦《山月记》的两句话:“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和“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大概就能概括一个拧巴人的内心真实写照。 对于我们这种人,要克服自我内耗确实很有难度。我们会羡慕活得通透的人,我们会羡慕当机立断的人,当然这些人通常也会很难理解我们的拧巴。 我们不必变得完美 所以为了和我一样拧巴的人们,我来尝试写下一点法则,帮助我们好好地生存下去。 首先,在选择时,遵循自己的第一念头。如果一瞬间有很多念头,我有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抛硬币决定。比如:选择一是正面,选择二是反面。通常在抛的当下,那就是你希望会抛到的那面,就是你内心想要的决定,那不要想那么多,直接去做吧。 第二,接受不完美和可能会发生的失败。承接上一个法则,很多时候害怕选择是因为害怕选错引发的后果,但是失败并没有那么可怕,努力活在当下,放弃自己能掌控所有事物的想法,尽人事,听天命。 第三,在做着第一和第二法则的时候,努力找寻并明确自己真正要达到的目标。我发现,拧巴人的纠结很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探寻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物或者人生意义,所以如果有了目标,请一定要坚定地前进,把自我内耗的精力转化成向目标前进的动力,努力活在当下。 当然我理解拧巴的人对于目标通常有“我想要但又不想要”的奇怪心理,所以,这种时候请遵循第一法则,不要想那么多,踏出那一步吧! 最后,作为一个拧巴的人,我深刻地明白这种状态会时常让我们感到困难和挫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我们也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再被自我内耗所束缚。我们不必变得完美,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自信、坚定和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我们可以设想未来,但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老实说,我自己还没有完全脱离这种状态,因此,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和我一样拧巴的各位,我们一起努力,早日脱离这种自我内耗。活着纵然辛苦,但至少还有可能。愿各位安好。
2年前
2年前
万籁俱寂。连假3天,为了完成虚拟线上半马拉松项目并避开日间的毒辣阳光暴晒,我将例常运动时间提早,于午夜12点开始走路。在家后面铁门处设小小水站,桌上放几瓶矿泉水,累了直接走回家补给再继续。预计完成21公里是清晨的早餐时间。 花园小区尽头的岔路口,我拐入走老了的甘榜小路。长长的道路两旁散布着马来同胞传统民居。清辉洒将路上,两旁香蕉树榴梿树影在暗夜里透出一股神秘。我边走边听书,倒也不觉害怕。完全没有路灯。一户人家屋前柱子的洁白花朵吸引我的目光。针型多边花瓣在暗夜里特别抢眼。一股幽香沁入心脾。何其幸运,竟是遇着昙花一现了。拿出手机拍下这宝贵一刻。 思绪回到多年前的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岸。那年单车独骑,我重走一趟2004年被南亚大海啸破坏的海边路线。某天来到甘榜已是晚间,借宿民居树下搭营,我与老妇闲聊话家常。她家有两盆昙花。海啸发生时妇人回岛屿南部的娘家,同住的女儿外甥等皆被海啸卷走,尸骨无存。如今所住之处实际上是离海边几公里远的内陆地带唯仍在那一区。我知道女儿有回来。她指指昙花,你知道吗几次了我看见她站在窗边往屋内望。她回来的时候总是月光皎洁,昙花开得灿烂之时。我专心聆听点头表示明白。你不怕吗?完全不怕,她是我的亲女儿啊。 “昙花”印尼语极富诗意——威再也古素玛 Wijayakusuma。Wijaya 意为“胜利”,当地人们相信,花的主人心地冰心玉洁,花儿才能绽放盛开。是妇人心中思思念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产生幻觉,还是女儿真的返家?抑或她看见的是当地人们传说的昙花皇后(身着传统古装头戴饰物的异度空间女子)?这些都不重要。借宿那晚没有月光,妇人谈起女儿时轻声细语与欢愉,历历在目仿若昨日。如今偶遇月下美人,往昔旅途一幕幕重现脑海,人生长河中的吉光片羽纷纷流转。 把握时光尊重生命 运动腕表显示已完成10公里,我走回家补给后往另一区去绕圈圈。最后的5公里,我再次走去昙花民居,花儿已然凋零。还真的昙花一现。仅仅两个小时的花期,午夜时分的璀璨盛开那一幕却永远嵌在我脑海里。 几天后课堂教到台湾作者张错的篇章〈子夜昙花〉,我播放投影。大伙一看照片七嘴八舌,老师这花好冷艳。高冷又神秘。作家自恩师家里带回昙花,融情于物,娓娓道出他与恩师之间的情谊。文章某句让人印象深刻,读来铿锵有力:“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我问大伙何谓奋发?作者又为何用无常一词?美琳举手,老师这奋发是指奋斗迸发吗?我提醒大伙,无论生活过得如何落魄或潦倒,应当继续奋发努力向前,即使许多灿烂的美好时光,犹如昙花一现,逝去了再不能重来。至少在能够努力的当下,你认真做你做得到的事。昙花花期不定故曰无常。每个人的成长及生活背景与价值观皆不同。千万要记得,当让自己学习勿以物喜勿以己哀,在忙碌繁琐生活中维持中庸,尽力助人为他人散发生命,一如夜里盛开的昙花——无声绽放却如梦如幻。梦醒花凋花开花落花归尘,前尘往昔一切种种已经过去,生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故当有意识的活,而不是浑浑噩噩。当你把握时光尊重生命,无论你的人生或长或短,皆没有遗憾,一如夜里盛开的昙花,花期虽短却灿烂。 离开课室前,我在白板写下今天的每日一思:生命很短。请好好活在当下,努力现在。
2年前
2年前
“某某明星塌房了!” “油价明天要起了!” “某国家隐藏的历史被挖出来了!” “某购物平台优惠要开始了!” 现在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在资讯横飞的时代,信息炸满了社交媒体,有时你划着划着,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知道你划了不止两个小时)。 社交媒体的设计,本来就是专门针对人类多巴胺对短暂资讯吸收的快感,来让人更轻易上瘾。但今天的重点不是社交媒体令你上瘾的原因,而是你活在接受资讯的快感里,大脑的快速运行占据了你的注意力,导致你活在的地方不是当下,而是脑里。 最近,让自己专注在当下的时刻,你记得吗?你专注地打文案以至忘记时间;你好好享受食物在舌头上打滚,因味蕾的刺激而制造出的各种味道和气味;你细细地体会某一刻的身体和情绪感受;每一个让你觉知自己存在、落地的时刻,都是你活在当下的例子。 要保持这种对于当下的专注力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是一个要你在乎脑功能,而不是情绪和体感功能的社会。要如何练习专注当下,可以试着——留意你看见的5样事物,4种不同的触感,3种不同的声音,2种气味,一种味道。当然这是可以灵活变化的方程式,因为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定,规矩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你可试着每天花个5分钟来细细感受,感受当下给你带来的沉静与沉淀。 过去已经过去,不可追回;未来还遥远,触不可及;只有当下,融合了过去和未来的当下,能够让你留下不悔的过去,和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所以当下的英文才叫present(礼物)啊。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