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理解

7小时前
9月学校放假,女儿带着孙子回家乡度假。这回,我煲了汤,煮了几碟拿手好菜,以温暖的饭菜来迎接他们。4个月没见,孙子们长高了,却也有少许微妙的变化。 “我的孙女怎么瘦了啊?”饭后,我端了水果盘出来,边吃边谈。 “妈,孩子整个拉高了。别担心,健康就好。”女儿毫不在意地说。 隔天,全家去怡保一日游,车上我见孙女吃了苹果后,继续吃紫菜片,实在忍不住开口。 “等下要吃饭了,他们吃那么多,怎么吃得下饭呢?” “妈,紫菜很小包,不会撑饱的。” “我以前带你们,从来没让你们饭前吃零食,所以你们都胖胖的。” 女儿笑而不言。 午餐时刻,孙子们碟里的饭菜没吃完,就说饱了。回程时,孙子们在车吃饼干,边看卡通片。 “我就说了,你饭前给他们吃东西,搞到他们吃正餐时就饱了,过了吃饭时间又饿了。” “妈,就一包饼,别太在意。” “就是因为你这样宠他们,他们才瘦下来。看孩子不是这样看的。” “妈,孩子有做身体检查,一切正常。你别太担心好吗?” “你孩子常常生病,就是没吃好,讲你又不听。”我不解地说。 女儿叹气地说,“妈,你说的我都懂。我平时都自己煮,很少外食,现在回来偶尔给点饼干。你就不要执著孩子瘦好吗?瘦也可以健康啊。” 这回,我没有出声,但孩子的话在脑海里不停地旋转。 我说再多,女儿似乎无法理解我的用心。回想以前,我每天料理两餐,用心照顾孩子的饮食,十几年来没有间断过。孩子们在我的细心照顾下,也健健康康地成长。我的所作所为,印证了孩子健康成长的事实,为何孩子反而不明白我的苦心? 还记得,孙子出生后,女儿回来坐月子,我亲手照顾孙女,洗澡喂奶月子餐和家务,样样自己来。等孙女可以进食,每天我都煲汤,鸡肉鱼肉轮流上阵,饭后也有水果,孙子们在我的细心照料下,白白胖胖,很好看。现在却恰好相反,正餐吃几口就饱,餐前餐后也吃,这种作息很不利他们的成长,我看在眼里很焦急。 女儿大概看出我的忧虑,晚上敲门进房和我聊天。 “妈,我知道你担心我们,但我也是孩子的妈,孩子如果生病,我也很担心。我让他们偶尔吃饼干,不代表我没照顾好他们。” “既然担心,那么你就要看好他们的饮食才对。饼干很热气,他们和我们奔波,又少喝水。”我劝说。 “妈,现在病毒到处都有,已经不是以前的时代了。我理解你的用心,会尽量少让他们吃饼干。你就放宽心好吗?” 看着女儿稚气的脸孔和温柔的语气,我似乎忘了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女儿不再是以前绕着我的小女孩了,我是不是也该放下过多的担忧呢?事实上,吃多几片饼,确实也不会马上生病,我怎么那么紧张呢? 唠唠叨叨对大家都不好 我想起,孩子小时也有生病的时候,当时他们不舒服,晚上哭闹,我夜夜难眠,辛苦极了。这个刻骨铭心的回忆,让我誓要照顾好孩子,不让他们轻易生病。 如今看到孙子比以前消瘦,但他们确实也健健康康的,我何必多此一举,唠叨他们呢?何况自己碎碎念,整个人很烦躁,女儿和孙子们也莫名地受气,对大家都不好。我给自己调整呼吸,接下来几天不再把“怎么那么瘦”这句话挂嘴边,反而集中火力和孙子们闲聊,煮好吃的,让他们享尽口福。 快乐的时光特别快。临别前,我抱抱孙子们,以往我必然说:“吃多点!太瘦了!” 这次,我笑笑地说:“健康就好!下次回来找阿嬷玩喔!” 瘦或胖,只是主观的印象,只要身体健康快乐,那就足够了。
2天前
2月前
斜杠家庭主妇,热爱文字,勤于笔耕,每天在煮三餐煮文为乐。FB专页:海角小筑。电邮:[email protected] 脑退化症老人就像隐藏在贝壳中的珍珠,虽然外表寻常,但内心深藏着璀璨的灵魂。脑退化症(俗称痴呆症或失智症),是多种脑部功能衰退疾病的总称,包括记忆丧失、情绪变化、思维和语言困难。尽管这些症状初期看似轻微,但会逐渐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马来西亚在迈入人口老龄化时急需面对的问题。 你对脑退化症老人了解有多少?你是否关心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你听说过脑退化症,但你知道这些老人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社会中,脑退化症老人往往被边缘化、被遗忘。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却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光。这个活动不仅与老年人紧密相连,更是爱与关怀的集结地。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看看爱与关怀如何改换他们的生活。 发掘珍珠的光芒 今年2月,一场名为“被遗忘的珍珠”的快闪咖啡馆就此拉开帷幕。这次定名为“被遗忘的珍珠”,就是要让大众去发掘珍珠的光芒。而“快闪咖啡馆”的打造就是为了让这些老人能够透过自身的努力,参与到活动当中,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筹备的半年里,全体上下都积极参与其中。活动当天,老人充当服务员的身分,为他们的家人献上餐饮。而家人会耐心地等待食物上桌。吃饱喝足后,他们还会一起跳舞、共同玩游戏。在如此欢乐的氛围中,那一朵朵笑靥,笑得见牙不见眼,开得何其灿烂。直到临别依依的分享会上,也有人感触落泪。可是,这些泪水并非忧伤,而是为这些老人而感到开心、触动。 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原是一所乐龄中心,这所乐龄中心也是全马唯一一家为脑退化老人提供客制化整体和个人中心治疗的日托中心——峇眼专科医院乐龄中心。在这里,有家人、照护者和自愿者照顾及陪伴他们一些游戏和活动,包括感统游戏、看电影、团康活动等。 脑退化症并不可怕 乐龄中心的活动协调员曾琬茗也借机分享了她的心得。作为社会老年学博士和马来西亚养老院运营者协会副主席,她在此领域已有20年时间。同时,她是新加坡卫生部的注册护士,对于照顾老人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年来,她更是到处演讲,宣导如何照顾好脑退化老人。曾琬茗表明脑退化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众的负面标签将他们置于风口浪尖之中,遭受误解之痛。其实这些老人曾经也是国家的栋梁,为国、为社会、为家都付出良多。只因脑部损伤,他们失去了部分能力,变得无所作为,甚至遭扫去见不得人的角落。有些孩子还会把他们关在房里,或者不准他们在客人面前开口说话。种种令人心酸和瞠目结舌的故事,时刻都在周围上演着。因此,曾琬茗呼吁社会要更多地理解和关怀这些老人,消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  尊重沒有想像中困難 “你看,这么大的厨房,就是其中一个爱干净又有效率的珍珠,与我们一起清理的。虽然有时她会重复洗盘子,不过我们都会让她去发挥。做完了,我会真心对她说谢谢,谢谢她为我们打造一个清洁的厨房。”曾琬茗谈及对老人表示尊重其实没有大家想像中的困难,保留他们旧有的习惯,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除了在行为上给予重视,更要细心呵护他们的情绪,给予充足的安全感。当中心的员工在换班时,他们不会跟老人们说再见。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可能触发他们的意识,提醒他们这里并非自己的家,从而引发对家的渴望和焦虑。 以爱灌溉 璀璨如夜明珠 在中心,每天都会有许多突发情况。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情况并帮助其他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中心的员工将这些情景制成视频,并分享在脸书上,传授正确的应对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还能为更多家庭提供实用的建议。例如,对于老人坚持出外工作,员工会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愿望,耐心解释当前的状况,并尝试安排一些室内活动,给他们一种完成任务的满足感。曾琬茗也给予劝告说,“千万别跟他们硬碰硬,最终是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我们要先了解他们的恐惧点,才能对症下药。” 爱与关怀的道路 作为经验丰富的照顾者,曾琬茗认为,“照顾者是必须要有一个团队互相帮忙的。如果是24小时的贴身照顾者,容易会出现情绪失控、暴力事件。因此,他们必须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健康,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做喜爱的事情,才能取得平衡,对彼此都好。” 那些曾经枯萎与安静的老年人,因为有人以爱灌溉,逐渐变得开朗合群。在团队的支持和爱的关怀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照顾者也能够在保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共赢。 尽管中心内大家相处得很和谐,但曾琬茗的愿景远不止于此。她曾到访日本神奈川县的一个镇,了解到那里的社区居民如何共同努力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她强调,现在的努力是为未来做准备,因为我们有可能会面临脑退化的挑战。她渴望建立一个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关心脑退化老人,尊重他们的尊严的社会。因此,她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结构,提供更多互助机会,消除对脑退化症的偏见和误解。她坚信,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摆脱孤独和边缘化,这也为未来的我们铺就了一条充满爱与关怀的道路。 由此可见,只要大家让老人继续发挥自身的闪光点,他们的余生才会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璀璨如夜明珠。无论是参与社区活动、分享人生经验,还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都能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找到新的意义和成就感。在这样充满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老年人的每一天都能焕发光彩,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我听见】死亡来临时,让我们无遗憾道别 看懂年迈父母愤怒背后的表达,不要让爱渐行渐远 把年迈的亲人照顾好,就是儿女献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6月前
即使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但公婆从未对所谓媳妇的我,有过什么要求;甚至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他们也永远都表示理解和尊重。虽然老公常说,这在日本很正常,成年后,父母跟子女会保持着距离;但在子女有困难时,第一个伸出双手接住你的,一定是自己的爸妈,这又让我红了眼眶。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状态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潘朵拉的盒子,尤其是华人呀!打开来的各种不堪,一定会让人闪躲得远远的!也因此,从以前就打算不婚不生的我,没想到会遇见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日本人,选择跟我共度一生。 跟家人的缘份真的太淡薄了呀!可以让我连结婚生小孩都不敢跟家人分享,就是因为先生条件不算差,这更让我害怕亲戚家人靠过来无止尽的索求,也让我决定只要登记结婚,连婚纱照都不拍,更别说喜宴,这是让我光想到就害怕发抖的环节。 婚姻,让我有了异国家人 但,我却因为婚姻,让我拥有了一个懂得尊重我且距离拿捏得很好、不越线的另外一个国家的家人。 从大学接触日文开始到现在也20几年过去了,一直以来都是工作上和日本人接触,没想到会因为婚姻这件事,让我更认识了日本人私底下那一面,也让这个国家的文化,填满了我一直以来害怕且充满伤口的心。 上个月趁着孩子学校假期回日本一趟。因为我们是海外派驻家庭,自从婚后,回婆家的次数大概就是一年两三次的频率。 虽然这样看起来次数不多,但在很多日本人的圈子,因为平常忙于工作的关系,孩子结婚后也大多是有连续假期才会回老家见父母一趟。 听老公说,其实很多日本人大学毕业有工作后,父母就会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刻意地联系或是为了一件小事就把子女大老远召回,这也是我觉得很特别的文化之一。 每次回婆家 感觉被爱包围 当了日本人媳妇十年了呀! 除了第一次和当时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回去做结婚前拜访时有点紧张外,意外地,从那之后每次回婆家,我感受到的都是满满的包容。 也因为婚后不久我就怀孕了,第二次跟公婆见面,就是挺着六个月孕肚。他们边摸着我的肚子边跟孩子说,要平平安安地出来呀!爷爷奶奶很想赶快见到你呢! 那时候的我,面对的即使是一个这么内敛低调不擅长表达的民族,我却真的感觉到我被爱包围了。 而之后在孩子出生后四个月,我们抱着他回日本给爷爷奶奶初相见。他们对我们的育儿方式完全的包容、不干涉,还帮我们看孩子,让我们夫妻两个短暂地去两天一夜的小旅行。这样低调的贴心,也是让我觉得被治愈抚慰的原因。 而之后每当我有烦恼跟公婆聊起时,他们也总会给我很不一样的看法。 公公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像这次回去,因为孩子快十岁了,我们就聊到了孩子以后升学的问题。 [vip_content_start] 我跟公公说,我真心觉得他把儿子教得很好,因为我家老公真的是一个极度自律的人。先生常说因为自己不聪明,又不想认输,所以从小唸书就特别的努力。即使在所谓的名校升学班看到一堆天才,但他却能花更多倍的时间去唸书补足差距,考上国立大学,也在企业上班,就是一个不用让父母操心的孩子。一直到现在结婚十年了,我还是会很佩服我家日本人的严谨跟自律,因此真心觉得公婆把小孩教育得很好,这真的很不容易啊! 但,公公却跟我说,我最该担心的年纪,其实已经过去了呢!接下来是我要放手的年纪,这话让我深感不解。 他看我一脸疑惑,就跟我解释: “其实父母需要最费心的,就是十岁前孩子的身体状况,只要这段时间把孩子的身体照顾好,让他能吃能睡能跟很多孩子玩,大部分都会是一个人格独立的孩子;而至于其他的事情其实也不用烦恼太多,只要负责引导就好。” 他又进一步地跟我说: “一个从小就跟那么多种族一起玩的孩子,接触了大马、日本跟中华文化的孩子,他必定会更有他自己的想法跟想选择的路,只要适时地引导和给他拥抱就好,他一定会是一个让爷爷骄傲的孙子,因为有你们守护着他呀!” 被遗弃的第七个女儿,如今怎样了? 这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又感动不已。是啊!我自己也何尝不是这样长大的呢?在原生家庭极差的状况下,我也是一路上边跌倒边哭,再爬起来摸摸鼻子找寻前方的路走,哪里有亮光就往哪里走。虽然没有人在我跌倒时哄我,但我也是这样颠簸地走到现在,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就努力地补足,也因此,让我拥有了现在的家人。 即使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但公婆从未对所谓媳妇的我,有过什么要求;甚至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他们也永远都表示理解和尊重。虽然老公常说,这在日本很正常,成年后,父母跟子女会保持着距离;但在子女有困难时,第一个伸出双手接住你的,一定是自己的爸妈,这又让我红了眼眶。 曾几何时,我这个像是被遗弃的第七个女儿,因为日文,让我拥有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家人。就算是潘朵拉的盒子被打开,但因为距离的拿捏,看不见里面的污秽,也就能相安无事地相处下去。 原来,只要有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上,也会有彩虹天堂,用所谓的爱,低调地,抚慰妳心中的忧伤。 以上所有图片皆由李语希提供
1年前
她哭了。 她红着眼也红着脸,对我说:“文瑜,你知道吗?我跟其他人说过那么多次,每次都只是很生气地说,从来没有哭,可是这次我听你刚刚说的话之后,我真的很想哭,因为我觉得终于有人把我心里要说的话说出来……” 她如同连环炮一样,边轻轻擦拭眼角的泪,边把那么长的一段话一口气说了出来。 “我觉得我很委屈……” 她继续说,看得出试图慢慢平复心情。 我戴着口罩,看着没戴口罩的她的表情,我微微地笑,不知怎的也有点湿了眼眶,不晓得眼里有泪的她,是否也能透过剔透的泪水看出我的些许不知所措和触动。 她因为工作上受了委屈,向我诉苦。 我明白她的委屈,并和她分享自己对于工作处理方式和人际关系之间分寸拿捏方面的观点。似乎是因为透过我的叙述,无意中帮助她把不知如何准确表达出来的心里话给挖掘出来,所以才会从愤怒转化为委屈,从生气转化为伤心。 这是我近期深刻感受到表达的力量。 表达,是一门我认为很重要的必修课。通过有效地表达和清晰的口条,除了可以在工作处事方面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对自身的情绪健康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表达不限于口语 很多时候,我们会透过生气愤怒来表达不满,实则通过咒骂与指责并无法解决问题。谩骂或许也是一个发泄情绪的管道,但最终心里的那块石头并不会因为心中怒火而崩裂消失,而被骂的对象表面上或许顺从,却不会由衷信服。反之,不急于争论对或错、是与非,先倾听、理解、试着同理,再静下心来反思,或许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懂得表达,也成为我最有效疏通自身复杂情绪的途径。表达不限于口语,也可以是文字、跳舞、唱歌、绘画等方式呈现。自幼,我善于也乐于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无论是家书、贺卡、书信、道歉文等,我都可以运用文字,协助我表达出无法轻易口述的想法。 这次,我可以通过我不擅长的口头表达,给旁人带去稍许安慰,觉得欣慰。希望她心里的结,会因为有身旁人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慢慢地松绑,不再纠结于那些不愉快。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一个平平无奇的周六下午,我打算看个电影消磨午后时光。她在我身侧,原本对着手机专心做“低头族”,此时冷不防开口:“欸,问你哦,如果我有朋友的家人去世了,你说我该怎么安慰他啊?” 我取下耳机,干脆转过半个身子面对她:“想说什么就直说呗。” “安慰人好难。”她嘟囔着,十指飞快地打下一串文字,然后把手机递给我,“这样行吗?” 接过手机,我习惯性地边看边读:“RIP,你要加油,坚强!”后边加上一个握拳的表情符号。看完了,我把手机还给她:“你觉得这是安慰?” “我不知道啊,我看其他人都是这样回复她的,我就学着……”她越说越小声,显然也没什么底气,“好吧,我也觉得没什么效果。” 能意识到问题,孺子可教。我心里这样想,感觉自己身上背负了一股老师的使命感: “如果她就在这里,凭借你的第一反应,你最想对她说什么?” “别难过了。”她没怎么思考就脱口而出,我的表情一僵,她又接着道,“然后我会抱一抱她吧。” 还行,不是零分答卷。我点头,首先认可了拥抱的可行,下一秒马上追问:“发生这种事,难过不是人之常情吗?为什么要让她别难过?” 她挠挠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嘛。”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不能难过”“不能软弱”,不都是成年人强加给自己的枷锁吗?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这种观念自然根深蒂固。但是面对那些深陷沼泽,好不容易发出细微呼救的人而言,这些“鼓励式安慰”无非就是在告诉他,我不理解你的疼痛。 这就让人想起许久之前网络上曾风靡一时的话。原句我已印象模糊,依稀记得是这样说的——没有人能对你的疼痛感同身受。我很赞同,但“鼓励式安慰”的问题在于,它并非“不理解”,而是“不愿意试着去理解”。它是一双大手,推开了渴望拥抱的灵魂,只留下冷冰冰的“期望”——期望你快点好起来,期望你恢复“正常”,期望你勇敢坚强。 我愿意陪伴你 但是,受伤的灵魂,难道不值得一个拥抱、一句“你还好吗,我有点担心你”,或是一句“我虽然不能感同身受,但我想陪着你”吗?尽管令你难过的事情发生了,我也无力挽回,但是至少在我面前,你不用坚强、不用冷静,你可以哭,可以对我说一说你的难过、自责、害怕,或是其他。 至少在这个乱七八糟、深不见底的黑洞里,我愿意带着一点微光靠近你。你害怕光,我可以暂时把光熄灭;你想说话,我就陪你说话;你不想说话,我也不会走。 难过不应该被污名化。相反的,正因为我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所以永远应该拥有难过的权力。而安慰其实也很简单,就像受伤了,你不会要求伤口马上复原一样,只要不要求对方坚强一点,哪怕只是一句“如果需要的话,我能听你说话”也是一种安慰。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