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芙蓉22日讯)史上最大的谎言,就是“小赌怡情”,切记赌博害人不浅!
大部分华人传统观念中,在新年期间“小赌怡情”无伤大雅,就连平时没有赌博习惯的人,也会在新年“应节”下注。然而,这种“小赌怡情”的观念一旦传承后代,或许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赌博等同“博取机会”,一旦遇到不如意之事,会萌起“利用赌博改变生活”的想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正戒赌的病态赌徒而言,“小赌怡情”更是史上最大的谎言。
邻恩信心戒赌中心的负责人朱志昌认为,一人赌博,会让身边至少25人受伤害;同样的,一人戒赌,能让身边受牵连的25名家人与朋友得救,因为他们无需再被欠债或被追债。赌博如同一把无形的刀刃,一刀一刀捅向至亲、朋友等一切身边的人。
他指出,赌徒一旦把赌本输光,仍会抱著“有赌未为输”的心态,先向家人、亲戚、好友、同事甚至是邻居等任何身边的人撒谎借钱,博取翻身机会;若身边人都已经“借光”了,就转向大耳窿借贷,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若不能及时觉悟,这一辈子就彻底毁了。
脱离舒适圈 才能脱离“赌海”
朱志昌分析道,当赌博成了无法摒弃的习惯,绝大部分不再单纯为“赢钱”而赌,而是要填补心灵上的空缺,有些戒赌人士甚至一天打3份工来分散对赌博的注意力。然而,分散注意力的做法无疑是最消极的逃避行为,这种麻木地工作来填满生活,会让人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意义,强制压抑自己,不仅难以达到戒赌效果,一旦再遇不如意之事,更容易“走回老路”。
他强调,戒赌除了靠意志力,更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唯有脱离现有的舒适圈,才能够真正脱离“赌海”,因此,该戒赌中心都会鼓励外州的戒赌人士跨州前来,从“零”开始,一来可以远离从前的“赌友”,二来可以摆脱从前的生活圈子,远离赌博风气。
“在戒赌中心有很多相同遭遇的人,彼此之间能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发表感想,也不会存在被歧视,唯有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战胜赌博心魔。“
朱志昌:一天输掉整个月工资
朱志昌忆述在小时候,每逢新年就有家庭聚会,表兄弟都会小赌一番,每当看著别人从赌桌上赢得数百令吉时就会很嫉妒,也因此从小学会了赌博,直到踏入社会,独自在隆市打工,70年代的茨厂街一碗米粉售价才10仙,但自己一天就能赌掉一整月60令吉的工钱。
“每次输光输净后就在茶室喝茶,用555小本子记账,后来还做了卜基搞得风生水起,闲来钓鱼玩乐,天真以为这就是生活的享受,直到后来欠下赌债,妻子终日惶恐,为了躲债,我甚至想过出家做和尚或自杀。”
他形容,所有赌徒想法都一样,穷途末路时,都想到死!但其实内心却不想死,一切都是权宜之计,以此让家人协助还债,一旦跨过难关就会打回原形。
Charles:想赢更多越陷越深
现年27岁的Charles(来自柔佛)曾与友人合伙开了7至8家手机分店,年纪轻轻有此成就,让他逐渐养成骄傲自大的性格,追溯17岁时校园赌博场景,后因同学介绍网络赌球,自己好奇心驱使下合资50令吉,意外连赢2盘。虽然只赢了区区10令吉,却彻底改写自己的人生。
“赢钱就是赌徒噩梦的开始,后来在18岁那年连赢十多场球赛,从50令吉的赌本累积到2000令吉的奖金,后来,我想要赢更多钱,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还有……送父亲一辆宾士。”
遇大耳窿讨债疏远家人
Charles在父母首次遇到大耳窿上门讨债后,便无脸面对家人,长达2年拒绝回家,也因为拥有“前科”,他被同样染上赌博恶习的弟弟,以其名义向亲友借钱,自己却“白狗当灾”,导致与家人的关系渐行渐远。
“纵使我再三向父母保证自己戒赌了,但始终无法让人相信,自那一次之后,我又再染上了赌瘾,最后因挪用公款,东窗事发后被赶出公司。经此一事才决心戒赌,如今过去了1年多,昔日情景回想起,虽已释然却还是感到可怕。”
彻底摆脱赌海的Charles坦言,虽然戒赌课程已结束,但仍然会留在戒赌中心成为朱志昌的助理。因每次看著新来的戒赌者,似乎也看到曾经的自己,以此提醒自己“赌博害人不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