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24日讯)亚沙路仙四师爷千古庙已经有166年的历史之久,但是庙方一直都没有暂停过发展计划,未来这座古庙不只是预计会在今年6月迎来全新打造的女娲娘娘石像,日后还会装修,把庙所的厨房变成双层建筑,楼上为会议厅及历史资料与文物储藏处,楼下则是厨房和小小的宴客厅。
不仅如此,为了让这座古庙能有更多的元素,庙方甚至计划要在停车场前方的小山坡,增设一些小店面,让有意经营小生意卖纪念品、首饰或饮料咖啡等的商家前去租用。
ADVERTISEMENT
这座古庙即将随着时光进行的蜕变,非常让人期待。

黄振菖:延续客家传统
主席黄振菖受访时指出,虽然是一座古庙,但庙理事还是得多花心思去美化和增添其魅力才行。
至于之前宣布的增设女娲石像,他说,理事会是在去年杪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敲定了定制女娲像的计划,并在今年农历新年前的一个月前正式向中国厂商下单定制一尊高达12呎的女娲娘娘石像。
“因为遇上春节的关系,所以工厂那边也是现在才开始正式动工制作这尊像,但是预计会在6月就完成,并送到我们的庙。”
他指出,森州本来只有一座女娲娘娘庙,但是有关的女娲庙后来经历了一场火劫,地主决定收回有关的地段,尽管女娲庙还在但已经不再公开给民众前去膜拜。
他说,亚沙本身就基于历史渊源而富有客家文化,这里有很多客家人,而这座仙四师爷庙早在几十年前就会在年二十“补天穿”,尽管一直以来都没有给女娲娘娘设殿,但这项仪式在先辈的年代就一直流传。
“以前也是在庙前对着天空拜的,就像我们现在庆祝的方式一样,没有神像也没有神座。补天穿这个环节对客家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的习俗,也有着祈求风调雨顺和丰收的意义。”

可进行补天穿祭典
他解释,这次通过中国师傅铸造女娲娘娘像,主要并非放入殿内膜拜,而是设在庙前,作为纪念,那幺日后在庙前抛年糕补天穿,也正好可以在女娲娘娘的石像旁进行。
“这座女娲娘娘像高12呎,我们是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标志,让世人看见了便会记得补天穿习俗和女娲补天的典故。”
黄振菖直言,这些古老的文化要是没有通过一些方式去留存和传承,日子久了恐怕也会被遗忘,特别是如今森州的庙宇,似乎也只剩下仙四师爷庙会在年二十的天穿日做祭祀仪式。
“这座石像的概念大概就如我们铸造的那座送子观音一样,设在户外,也可以成为游客打卡的地点。”
他说,这座女娲像的计划,其实早在冠病疫情来袭之前就开始和理事讨论,只是冷不防的被行管令影响,便搁置一旁,直到现在正式开放了,理事们又继续推进这项计划。
“我们的庙一直以来,每年都会有一些发展计划,毕竟庙里缺少什幺就应该要填补,我们的善信很多,他们捐的香油钱也要善用,让这座庙变得更好。”
筹款目标10万
他提到,这次的筹款目标是10万令吉,而目前已经筹到了9万余令吉。
“定制的女娲石像要8万令吉,这个价钱包括了我们要为这座石像铸造的底座。底座加上女娲像,整体可达16呎之高。做了底座还要做围栏保护这个神像,避免遭到破坏,加上我们要做一些美化工作,这些都是另一笔花费,所以才会要筹10万令吉。”
他很高兴,很多善信知道了女娲像的计划后都很主动的联系和捐款,加上如今通讯方便,捐款也能线上解决,让整个过程方便许多。

翻新厨房 建双层建筑
黄振菖指出,除了令人期待的女娲石像,接下来理事会也计划要装修庙的厨房,毕竟厨房已经很旧了,是时候要翻新。
“我们的计划是给厨房建一座双层建筑,那幺楼上就做会议室还有储藏庙的历史文物的地方,楼下则是厨房和一个小型的宴会礼堂。”
他说,这个两层楼建筑预料为40呎乘以80呎的大小,楼下的20呎为厨房,60呎为小宴客厅,日后要办活动,那里也可以筵开十多二十席。
“这座庙宇毕竟有166年的历史,那幺有关庙的资料和一些文物其实我们都一直收着,但现在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收藏,所以我们才会想到2楼可以用作打造储藏这些历史文件和物品的地方。”

有意增设“小店”出租
另外,黄振菖说,目前庙主殿旁的停车场,前方位于左侧的斜坡闲置,种了一些柏树但还是常要做杂草的清理和维护,为了善用这个地方,理事会也有意在该处增设一些小隔间,作为“小店”,让一些想要在该处售卖饮料咖啡、纪念品、手作或首饰的人租用。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计划的阶段,毕竟我们要推动计划也需要资金,就一步步的去落实,我们不急,一点一点的去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