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輝 馬來西亞人才怎麼不外流?



來自霹靂州美羅,在華小畢業的病毒專家鄧子華博士,連同新加坡團隊成功研發了全球首個冠病中和抗體檢測試劑盒。
ADVERTISEMENT
這款檢測盒,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重點研究項目主任王林發教授率領,而鄧博士是王教授領導的研究項目的領頭執行者。
若疫情大爆發,檢測抗體的工作就需要此種快速檢測盒,在一小時內就可知結果,有助於找出體內有抗體的人,讓他們安心復工,也能找出病患之間的關聯。
另一位先後在吉打亞羅士打吉華小學及吉華國民型中學畢業,25歲就當上了美國加州東谷市市長的尤煜琳成了最年輕的華裔女市長。
此外,出生大馬的藍舒潔在SPM取得驕人的成績,但國立大學卻容納不了她,唯她卻獲得澳洲政府獎學金,在那兒深造研究超級細菌領域,取得大突破,還獲得中國北京授予她“世界華人希望之星”的稱號。
上述摘錄我國一些人才外流的實例,一再顯示我國政府多年來並沒有真正的愛才與惜才。然而從古鑑今,人才可說決定一個帝國王朝,一個國家政府及企業的盛衰。
古時三國時代,最會用人的是曹操。他向天下人提出唯才是舉,還另加小原則,即才重於德,不計小貪,不拘小節;用人所長,不計其短;用能人不用名人。現代的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也用能人不用名人因名人並不一定有能力。
一個國家企業的成功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充裕的“人才”,在於領導人的“知人善任,唯才是舉”。
因此有素質的國家人力資本,是我國邁向成功的未來關鍵;即只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才能提升國家與企業的生產力與竟爭力,只有把人才當國冢企業的基石,才能成就國家企業未來的基業。
是故,政府與企業界應選賢與能,唯才是舉,知人善任,只有如此才不會錯失人才。但有了人才,卻不能“知人善任”,也是徒然。知人善任的前提是識人要多、要廣、要全、要細。
因此唯才是舉,不拘小節,大而化之。若身為領導人斤斤計較小事,會導致“小至清則無魚,人之察則無徒”的處境。
然而很可惜的,天然資源豐厚的我國,政府並不是“選賢與能,唯才是舉”,而往往是看種族膚色,實施種族固打製,以及談了數十年,經過了好幾代的首相,當局依然停留在照顧落後的土著群體,導致不知有多少優秀的人才,滯留在海外不願歸來。
尤其前首相馬哈迪在媒體上老調重談其3部曲;即“華人很富有”,“馬來人很窮”,“要平衡兩族的財富”。因此,70年代其推出新經濟政策,推出各種提升土著財富的措施,如保留土著大學名額,政府各機構部門首長需土著擔任,提供房產優惠及企業股權分配等等。
這種舊政治思維,極端種族主義在我國仍然冤魂不散。不論誰擔任首相,其對扶弱政策的上述3部曲,絲毫沒有改善。我國沒有天災,但因極端種族政治,貪腐等人禍而導致國家失去尊嚴,人才往外流而失去競爭能力,這國家怎麼能邁向先進國?
馬來西亞人民需要的,是具有高度與格局的國家領導人,胸懷人民但有擔當,有正確方向的政治家,國家才會有希望。馬來西亞人民都希望能塑造一個真正的馬來西亞民族。
尤其是華人不需要討好,而只需要的是平等,平等,還是平等!若各族群皆獲得平等的對待,人才又怎會外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