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7日讯)现今时代,成衣工业霸占了服装市场,衣服随处可买又便宜,而一针一线缝纫的裁缝业已风光不再,只能靠熟客和友族同胞支撑。
50至80年代是裁缝业的黄金时代,当年无论是出席盛宴的服装,或是平日干活的衣服,民众都会到裁缝店要求特别缝制,随着90年代进口成衣盛行,加上后期会缝制的人渐少,许多人都选择到百货公司购买成衣,造成裁缝业今非昔比。
ADVERTISEMENT
仍有需求但不高
位于沉香路的Patini时装屋东主陈铭(64岁)向《花城》社区报指出,裁缝业随着时代不同,也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当然业绩更是不如以往般高峰。
他说,以前,大人小孩都会定制衣服,不论是任何种族的大日子,裁缝店都会迎来一批批的顾客,在70年代,甚至会因为生意太好,人手应付不来,拒绝顾客的订单。
“在数十年前,逢年过节购买成衣,人们会感觉奇怪,定制独一无二的衣服,会觉得威风,那才是有水准的生活,现在却相反,过年还要定做衣服,反而让人觉得奇怪。”
他说,以前盛行的定做校裤,现在也愈来愈少,定做一条校裤约100令吉,倒不如购买现成的,除非身材特别才定做。
他指出,虽然如此,裁缝业还是有需求,只是不高,生意好起来,每周有2至3套的订单,有时候完全是零,而会前来定做衣服的顾客,主要是在市场上找不到指定颜色、款式或尺寸。
布店关了 成本变高
他指出,从前,裁缝业是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是一份很好的行业,工作一点也不辛苦,而现在不致于生意赚钱,但“为揾两餐”还是可以的,而他的收入也还是能让他有多余的喝茶钱。
他坦言,随着时代变迁,布店也关闭了多间,导致他的成本变高,推销员从每月一次批货,变成每3个月一次,而他因为市场有限,也不再囤货。
坚持自己做衣服
陈铭是从14岁涉足裁缝业,有超过50年的经验,至今仍坚持自己做衣服给自己穿。
谈到如何涉身这个行业,他指出,他出身于穷困之家,身边从事裁缝业的朋友,每次回乡都穿着美丽的衣裳,让他非常羡慕,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到吉隆坡拜师学艺。
“我也谨记婆婆的教诲,人生要注重穿、吃、屋子和教育,所以努力学艺,到外州打工后,回到芙蓉开店,”
他说,这份行业无论男女从事都适合,教育程度不高的男人,可以当一门手艺,靠这门手艺养家,而女性即使嫁人后,也能边缝纫工作边照顾孩子,但现今的人教育水准高,导致鲜少人要当学徒,在找接班人方面更加困难。
虽然他育有4名孩子,但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想学习这门手艺,所以他也处于半退休状态,当作打发时间。
制服工厂林立 冲击传统工业
陈铭指出,裁缝业除了受到成衣市场的影响,也因为制服工厂林立,而饱受冲击。
他说,以前的社团或政府部门,流行峇迪(Batik)制服,会到裁缝店订制,但现在都会选择便宜的制服工厂,一方面是能省则省,再来则是厂商懂得抓住顾客群的心理,推出众多款式供选择。
“我制作的制服,因为经济和美观,所以芙蓉社团都会订制,形成这类生意量会较多,但这几年订单开始减少,主要是工厂价格低廉,而且定做需要时间。”
芙市区仅剩10裁缝店
他说,近年来新开的裁缝店少之又少,估计芙蓉市区只剩10间左右,老招牌早已没有做了,行业逐渐冷清,令人唏嘘。
他指出,他制作的一套西装售价为600至1000令吉,价格以布质和面积而定,但现今的中国西装很便宜,顾客自然会趋向购买便宜的西装。
他补充,现今会前来定做衣服的顾客,都是上了年纪的老顾客,但老顾客的支持也愈来愈少,主要是他们少出门,认为没有做衣的必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