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4日訊)森州唯一的華裔女消拯員彭雪娥,她坦言,在進入這份職業時,曾經面對家人的勸阻,但對她而言,這份工作不僅限於男性,而她是因為充滿好奇心,所以決定一路闖到底。
ADVERTISEMENT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消拯員視乎是男性才從事的職業,消拯局於1990年首次招聘女消拯員,來自芙蓉的彭雪娥當年成功晉選後,成了森州首批的女消拯員之一。
今年55歲的彭雪娥,工作崗位從外勤組到內勤組,隨著年齡增長,從衝鋒火場再到文職工作,熱誠不曾退減,更誓言要做到60歲退休。
彭雪娥指出,消拯局不會因為性別差異,讓女性在體能訓練或工作時享有“特別待遇”,錄取時的舉重訓練、錄取後的體能訓練,還有進入火場時的工作,男女消拯員都是同等。
她記得,消拯局當年首次招聘女消拯員時,全馬有36名華裔、2名印裔和2名巫裔考試,而當時她與一名華裔女子入選,但正式錄取時,該名女子沒有出現,她就成了全森唯一的華裔女消拯員。
她說,歷年來女性佔消拯員的比例很低,過去10年,不見有華裔加入消拯隊,更別說是華裔女性,可能大家認為消拯員工作繁重危險,但年輕時的她好動,對消拯員工作感到好奇,才毅然放棄書記工作,加入消拯局。
“當年有許多制服部隊可以考慮,但我鍾情於消拯員,雖然日曬雨淋的體能訓練非常艱辛,但因為我熱愛這份職業,所以不曾萌生放棄念頭,”
她指出,為了工作方便,她年輕時的頭髮很短,行為舉止很像男性,因為工作性質獨特,在與商人丈夫結婚前,已經做好協調。
“我是在45歲時被調到內勤組,在外勤組工作的日子,經歷了3次懷孕,但沒有對工作帶來影響,只需向上司遞交申請表格,懷孕期間會暫時被調到文職崗位。”
她說,丈夫是一名商人,對方是在她加入消拯隊後認識,丈夫雖然可以理解她的工作性質,但在婚後也曾抱怨孩子與媽媽相處的時間不多,所以兩人必須常協調,也慶幸有女傭幫助。

彭雪娥指出,外勤是前線人員,工作風險相對高,有許多不確定性,如住家或工廠火災,可能有易燃物體爆炸,有時需要進入建築物底層救援,所以家人起初反對她的工作,在她努力說服下,父母逐漸接受,當然最重要的是照顧自己安全,才能去救人。
她說,約20年前,烏魯莎哇有6間木屋火災,她抵達時火勢已很猛,因為甘榜沒有水源,附近河流的水有限,所以必須到湖尋找水源,團隊花了很大力氣才將火勢撲滅,很遺憾的是,有3至4人活活被燒死,災黎淒涼的哭聲,令她至今難忘。
她指出,消拯局有許多部門,如蛙人、空中隊、救援消防車、消防摩托車部隊等,還有集合各部門的精英部隊“特別策略救援行動隊伍”,每名消拯員錄取時可選擇加入的部門,任何人加入消拯局前,必須先擔任前線工作。
她說,外勤組的工作包括滅火、抓蛇、水災、消滅蜂窩等等,內勤組則是負責消拯員紀律、福利、制服、安排講座、消拯員工作時間表、檢查消防栓和監督各區消拯局的情況等。
她補充,內勤組的工作雖然輕鬆,但她仍抱持責任感,尤其是處理保險索賠,每份報告都需要謹慎處理,她樂於這份工作,所以不會感到壓力,也相信自己可以勝任,只要身體狀況允許,她會做到退休。

彭雪娥指出,很多人對消拯員有誤解,認為除了火災救援,沒有任務的執勤時間都在睡覺,其實消拯員是紀律部隊,每日必須依據時間表工作。
她說,消拯員每日早上7時集合後,必須清潔休息範圍和廁所,在早上8時換班後,需為每輛消防車熱身引擎、吃早餐、主管點名、檢查消防車,若無任務,早上10時進行溫習,有上司或主管講解消拯知識。
她指出,消拯員的工作隨時候命,午餐時段不能外出,必須自己烹煮,午餐後再進行體能訓練或步操,傍晚則會有運動環節,週六及週日也不會鬆懈,必須駕駛消防車外出,進行行駛測試,消拯員每日需站崗12小時,時間為早上8時至晚上8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