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6日讯)拓碑技术再度发挥功能,为百年文丁天后水尾圣娘庙留下历史见证。
拥有108年悠久历史的该庙,建筑物外立着两面布满岁月痕迹的的石碑,经历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石碑上雕刻的字体已变得模糊,无法看清内容。
ADVERTISEMENT
该庙理事会主席陈致祥指出,曾有香客误以为庙外设有两面墓碑,但其实那是纪念碑,然而每当有人询问两面石碑的由来,庙方却因不清楚碑文内容而无从解释。
“因此,理事会得知拓碑技术后,希望以此方式将碑文拓印下来,看看当中的内容,并将拓片保留下去,若日后石碑严重受损,至少还有文献记载。”
据庙祝林春兰所知,有关石碑早于二战前已存在,当时来自吉隆坡的海南籍吴姓地主捐献地段作为建庙用途,庙方为了表达感恩之情,特别立下石碑纪念对方的贡献。
“我听前辈们说过,本庙原本设立于其他地方,后来面对必须搬迁的命运,而地主以5000元买下这片地段,并捐出来建庙,于是当时的理事会立碑纪念他。”
从小到大在该庙一带生活的她分享,小时候还能清楚看到石碑上雕刻的字体,但没有记下内容,随着岁月流逝,立在户外的石碑长期经历日晒雨淋,字体也变得模糊。
执行此次拓碑任务的艺术爱好者郑桂源指出,碑文记载着某段事迹,是重要的历史佐证,也增加了一个地方的存在份量,因此任何单位若是立有石碑,必须好好保护。
他说,经过漫长的岁月,加上设立在户外,文丁天后水尾圣娘庙的两面石碑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雕刻字体已难以透过肉眼看清,希望可及时拓印下来。
“这次的拓碑任务充满挑战,石碑周围有其他建设、空间受限,加上石碑低至地面、雕刻的字体较小,提高了拓印的难度,少一点耐性和细心都不行。”
他分享,自己花了两天时间完成拓碑任务,过程中,炎热又多风的天气,使宣纸变得快乾收缩、不贴合石碑,越往下拓印,则越考验技术。
郑桂源坦言,这次的拓碑体验确实不易,但他从中学习良多,并有机会尝试以不同的材料和手法完成任务。
“更重要的是,我一边拓印,一边看到碑上刻的名字逐渐显现,心中泛起涟漪,觉得这些模糊的字体终于被看见,有感自己正在做的事,也算是对得起这些前人吧。”
他说,自己也从中得到启发,若碑文没有受到保护,终有一天会形成严重损坏,届时不仅无法以肉眼看出碑上刻的字,而且就连拓碑也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所谓水滴石穿,设立在户外的石碑,更要加以保护和定时修复。如果这些历史见证无法保留,记载的事迹也会慢慢被遗忘,那是非常遗憾的事。”
从郑桂源完成的拓片来看,两面石碑分别于不同时期设立,记载的事迹也不一样。
其中一面注明于民国十七年孟冬月吉旦立碑,刻上“广东省水尾圣娘”、“广符管东莞县第三画温堂参云”、“信女袁焕南长男莫炳金”、“置土名分落已分”、“芙蓉管沙都埠街场后东边树柅园”、“半意吉庙堂乙座”、“敬送”、“答神恩”等字眼。
另一面则注明于民国三十二年孟夏月吉日立碑,刻有“广东琼州水尾圣娘”、“广东省琼州府信士吴达德等”、“共置地名芙蓉属沙都埠街场后东边树柅园”、“半依吉庙堂一座”、“敬送”、“酬答神恩”等字眼。
同时,这面石碑也刻上多位人物名称,包括王天弟、天钰、天佐、天朝、光杰、吴运诗、景允、景淑、坤凤、家禧、冯运仍、文保、振华、振兴、邓廴丰明、大珍、陈长兴、春年、王业隆、天进、姚世钧、张亚祥、亚发、亚华、亚九以及张昌坤。
拓碑过程充满挑战,考验耐性和细心程度。(许镁琪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