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观点

|
发布: 8:38pm 26/02/2022

路名

路名

陳嵩傑 | 由路名捕抓“野史”

文:陈嵩杰

為了加深民眾對地方有功的歷史人物,及其背景的認識,芙蓉市議員何永鏵已作出建議,人物命名的路牌,應該增設人物背景簡介,這有助於提升民眾認識為何這位先賢人物值得市議會的表揚和肯定。

ADVERTISEMENT

路牌用歷史人物來命名,也算是在刻板歷史課本以外,傳播地方歷史情意結的一項正面做法,儘管所謂官方認可,未必具有一定程度的公信力,但至少為民眾提供一個檢視的機會,關鍵是能有多少人,可以掌握這些有彰顯的先賢人物的來歷。

芙蓉市範圍內,共有15個路名,除了有一個街是以老商號為名,餘者都是以華人先賢領袖為名。

猶記得這是在80年代的芙蓉市議會,配合地方政府部門展開全國性路名本土化,去殖民地色彩的路名重新命名運動下,市郊區才出現更多以各族先賢為名的路名或街名。

問題就出在這裡,路名確實本土化了,但市議會卻沒有相應地展開宣傳運動,明確告訴廣大的芙蓉市民,這些“名人”的生前功績,為何值得市議會那麼重視,把他們的名字列入新的路名。

至到今天,何永鏵市議員及其同儕認為李三路及盛明利路,這兩位先賢人物應將其甲必丹銜頭,一併列進路名,再豎立簡介,讓芙蓉民眾及路過旅人,都有機會認識這位對地方上建設有功的歷史人物。

但是官方資訊欠缺,市會沒有研究小組之設,不論官方或民間,一方面也沒有人爭論和質疑,這是文化沙漠的悲愴社會現象。

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已走入歷史的人物,通過路名的豎立,也算是官方認可各族皆有貢獻,各族皆有歷史話語權的展現。

森華堂華人文史館,有一則展出資料,這是一份從新加坡圖書館搜索收集到手的新聞剪報,是一則上世紀40年代,圖文並茂的英文新聞,內容簡介是指芙蓉出了兩位華裔領袖,獲當時英殖民地政府的認同,在市政府管轄範圍內,有兩段路是以這兩人為名。

易言之,這兩位先賢人物甲必丹李三和黃益堂,早在英殖民地統治時期,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很早已受到官方的肯定;這對於當年周圍街道,都充斥英殖民地時期,官方領袖人物路名氛圍下,出現僅有兩個華人先賢路名,可是一個異數。

在議會歷史檔案裡,文史館確擁有這兩位華社從政先驅,都受委為英屬政府森美蘭議會及芙蓉議會官委議員,少數一兩位華裔代表之一的文檔證明。

這些地方人文掌故,看似不屬於正史的“野史”,其實也正是華社群體,特別是華團要認真看待,並應列入會務預算,應該落實的文史研究工作,以填補地方史的歷史空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