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观点

发布: 7:55pm 05/05/2022

张永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PISA的反思

15岁的学生的PISA成绩,足以预测未来吗?

PISA在2001年进行第一次全球评测之后,基于其大数据精准分析,让各国亟欲把教育办好,教育登上各国强化国力的首要目标,全球领袖莫不翘首,追求领航创新教育,从争取阅读、数学、科学教育的最佳绩效,作为傲视全球的教育竞争力;国际媒体BBC为PISA评测打下大标题:看哪一个国家的学生最优秀?PISA广受瞩目,当然有其划时代的意义。

ADVERTISEMENT

北欧的芬兰,在首次参与评测后,爆冷成为各项评比的第一名,全球掀起探究芬兰教育的风潮,大家开始“疯芬兰”。

这个国家自言小即美,近600万人口,多元种族,也多元文化;他们已经习惯了“最小的城乡教育差距”,即孩童进入任何一所学校,都会得到同样好的教育素质,无需跋涉以求,做到相对的教育公平。他们不要与别人一样,更别说穿上一样的学校制服了,体现了充分“尊重个性自由”教育思想。还有,阅读就是他们的文化,孩子一出世即收到政府的大礼包,里头有诗歌绘本,有芬兰语与瑞典语,学习母语是天之命定,不是英语;芬兰父母为幼儿洗澡的时候,给他们念绘本,在盆里放些鸭子、海豚、小船等,刺激幼儿的感官。这些不一样的教育改革,长期以来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是芬兰人自己觉得舒服的文化路,却无意间进入PISA的全球框架中,震惊世界;然而,芬兰PISA的成绩绝非一蹴而就。

PISA每3年评测一次,在2012年之后,亚洲国家的上海、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区,后来居上,这些“筷子文化“(程介明教授语)的地区,精于纸笔考试,加上“华人家庭高期望、用功和勤劳”,向全世界证明亚洲教育系统成功。

关于PISA,在参与多次的跨国研讨会中,我听见了一些反思的声音:

新加坡陈志锐教授:新加坡学生爱阅读英文书,对母语阅读不感兴趣。

香港黄毅娟图书馆会长:香港学生在PISA阅读名列前茅,但是,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快乐和幸福感。

台湾宋怡慧主任:阅读是送给孩子最重要的生命礼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与能力的盟友。

如何表里如一地让阅读素养成为真正的文化,而不是停留在PISA排名的虚荣?

萨尔博格在《芬兰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范》一书中,列举多位教育者对PISA的质疑,主要点是:过于狭隘看待教育。教育不是几个主要科目而已,教育为学生带来的全人发展,其日后的成就,也不是PISA一次性的评测能预测的;况且,教育的目的不完全在于培养人力资源。学者也认为,PISA测验的结果与家庭社经地位的关系可能大于学校教育。

渡过了疫情,2022年PISA全球评测已经启动,马来西亚各级教育部的官员已经选定了学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电脑性能是否足以应付测试所需。

5月份,学生就得上PISA考场了,教育部希望他们能把我国的排名提升,可是,我们好像忘记了,学校在过去处于网上学习状态,15岁的学生失去了2年的校园教育环境的刺激。或许,这次的PISA的结果,能带领我们思考教育的更多层面,而不只是排名,还有数字冰山下,可以一起好好探究的教育本质。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