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日訊)途經森美蘭海南會館,不難發現會館天后宮廟宇旁有個別緻的空間,窗明几淨,門外牆上有著兩幅書卷味濃厚的壁畫,其中一幅寫上“文以載道”四個字,格外顯眼。
ADVERTISEMENT
透過落地玻璃,可見牆上掛的、架子和櫃上擺的盡是書法、畫作、雕刻等藝術作品。一張又一張桌椅整齊排列,不時有人在裡邊揮毫或作畫,偶爾也有人在此喝茶歇息。
這個瀰漫文藝氣息的空間,有個十分貼切的名稱——雅閣文獻坊。“雅閣”寓意這是文人雅士相聚的地方,而“文獻坊”則代表涵蓋各類藝術作品的場所。
負責人鄭桂源的籍貫並非海南,因為機緣而得以在森海南會館落實計劃。想當年,他同樣在機緣之下踏足藝術界,深耕近三十載,如今憑著自身的藝術“遇”境,主動負起承先啟後的使命。
儘管坊間對鄭桂源有著“書法家”、“畫家”、“藝術家”等雅號,不過他始終自謙為“藝術愛好者”,而打造文獻坊的初衷,純粹是想要紀念藝術界前輩,並讓更多藝術追求者有個學習、交流和展現才華的平臺。
“其實,我的原意是設立一間文人紀念館,希望花城除了有文史館、歷史走廊和文物館外,也能有個紀念文人的地方,讓大家知道,這裡不是文化沙漠。”
投身藝術領域前,鄭桂源是素食餐館業者,從起初的藝術門外漢,到因為提供書畫裱框服務而接觸到藝術創作,讓他有機會見識各種作品,包括書法、水墨、水彩、油畫等等。
出於興趣以及對服務質量的要求,他開始學習書畫,希望對每幅送裱的作品有一定認識,才能以正確方式處理,避免造成無可補救的傷害。
“畢竟每位藝術家的喜好和習慣不同,創作時採用的工具、材料等多樣化且複雜,若完全不瞭解,恐怕會在處理過程中不慎破壞作品,那是很嚴重的。”
除了作品外,他也因此認識了許多藝術界前輩,有的更成為對他影響深遠的老師,比如已故知名書畫家林榮光老師。
“接觸藝術圈後,我才知道,原來森州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可惜的是,不少前輩往生後,沒有平臺讓後人看到他們的作品或者緬懷他們。”
在他眼中,許多真正愛好藝術者,一輩子追求藝術,其實不為名利,往往只求心靈的一片淨土,這些前輩個人品德高尚,然而人離開了,很快就被淡忘,令他覺得傷感。
於是,他在心裡埋下了種子,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設立一間“文人紀念館”,讓更多人知道森州存在過的一些藝術家,並有機會欣賞到他們的作品。
物色地點的過程中,鄭桂源偶然發現森海南會館天后宮旁有個空間正在裝修,與準備入駐該處的獨立書館負責人接洽後,雙方一拍即合,打算共享空間,而會館也對此表示歡迎。
不過,後來計劃趕不上變化,書館沒有遷入該處,而他獨自租下了整個空間,有了硬體設施,接下來就要逐步充實軟體的部分。
當時他心想,文人紀念館需待時機成熟才能成型,而該處同時可以扮演推廣藝術文化的角色,於是善用空間,一步一腳印將其打造成如今的文獻坊。
“我當然沒有忘記初衷,文人紀念館與文獻坊可以同步推行。目前,這裡展示了林榮光老師留下的作品、藏書和擺設品,全由其家人貢獻出來作為分享用途。”
對他而言,能夠取得藝術家或其後人的信任,值得感動和喜悅,因此他非常感恩林榮光的家人願意相信他,從而豐富了紀念館兼文獻坊的內涵。
文獻坊投入運作後,開辦了興趣班,除了鄭桂源親自授課的書法班外,也邀請其他老師教導水彩畫,並放眼日後還有水墨、油畫、手工等各類興趣班。
為了避免學生因追求藝術而負擔加重,興趣班的收費大眾化,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現有的學生囊括老中青,從兒童至樂齡人士皆有。
“對我們來說,只要得到認可,就有信心繼續走下去。每當看到學生們享受上課、感受到他們流露的期待和喜悅,就覺得一切都值了。”
鄭桂源的學生當中,曾有小學生由家長安排來上課,起初對書法興致缺缺,上課兩個月後,在比賽中獲得金獎,找到了推動力,主動要求從每週上一堂課增至兩堂課。
此外,文獻坊也設有小食部,於每逢週末提供素食簡餐和飲料,讓訪客在環境薰陶和美食撫慰下放鬆心情,既是三五知己小聚的好去處,也是學生上課前後充飢的地方。
“小食部由太太經營,目的並非為了賺錢,而是打造一個溫馨的氛圍、分享素食料理。作為素食者,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發現,素食與葷食一樣美味營養且療愈人心。”
從無到有,鄭桂源坦言過程難免遇到各種挑戰,尤其是個人力量單薄,執行起來各方面都很吃力,不過也意外發現,發自內心想要做好一件事,障礙最終都會迎刃而解。
興許是從開始至今都不計較個人利益,一味專注於用心付出,後來他才慢慢發現,許多收穫是意料之外的。
雅閣文獻坊自今年3月正式啟用,民眾的接受度出乎其預料,畢竟與藝術相關的事物通常比較“冷門”,他沒想到,上門的訪客當中,大部分首次到來就說很喜歡這裡。
“接觸藝術的人們,往往是藉此追求內心的平靜,我想他們在此感受到這種氛圍。意外的是,訪客不只有華裔,也有友族同胞,曾有一個印裔家庭前來參觀,全程很享受。”
鄭桂源深深體會到“藝術無界限”,友族同胞可能不瞭解中華藝術,但卻可以受到環境的感染,這讓他有感值得繼續努力,希望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目前,訪客分別來自本地、雪隆、馬六甲、柔佛、檳城等,不少人在光顧會館的美食咖啡館或到訪天后宮時,驚喜發現該處有個藝術空間。
雅閣文獻坊門外牆上有兩幅壁畫,皆出自鄭桂源的手筆,其中一幅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題字,原來是他給自己的提醒。
他認為,人們口中的“藝術家性格”或“藝術家脾氣”,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也因人而異。對他而言,藝術工作者可以“有個性”,但同時也要有一定的修為。
“很多人說,大師往往有著藝術家性格或脾氣,事實上,我見過一些大師級的藝術家,他們的性格和脾氣都很好,虛懷若谷、沒有架子,也不會因此而失去個人特色。”
藉著壁畫,他希望時時提醒自己發奮圖強、不斷求進,並且保持謙卑,以德行容載萬物,也期許能夠吸引磁場相近的人。
“我不是說自己多麼高尚,只是在那樣的狀態下,內心是享受、自在和滿足的。我也不敢說把這裡打造成藝術堡壘之類的,純粹希望營造一個空間,讓更多人接觸藝術。”
鄭桂源坦言,他固然希望文人紀念館兼文獻坊能夠持續運作,除了得視會館的意願外,同時也需要有心人願意承接這份使命,讓更多人共享這個展現藝術才華的平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