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往霹雳州十八丁小住的旅程中,有幸参观了一家龙香厂。
完成一柱龙香需要经过38个步骤,从植物采集磨成粉,制作成混粘土状,把混粘土压平后,一层一层包裹在香柱上。既不能太潮湿,也不能太干燥,极度考验功夫和经验。待香柱成形,才能雕塑龙。从龙头、龙脸、龙身到龙爪子,都是师傅一笔一划雕塑出来的,过后才能彩色。
ADVERTISEMENT
这38个繁琐全人工制作的步骤,需要耗费3至4个月。小龙香的制作过程需要三至四个月,大柱龙香可能是半年或以上,过程中,还免不了淋雨损坏,香柱断裂等。而最让我讶异的是,一柱龙香批发到店铺的利润只是3至4令吉。过程加运输、包裹,龙香在运输过程损坏机率极高,到后来的盈利空间,对我而言根本不符合商业逻辑。
我问了师傅,如今科技发达,龙香上的雕塑也属于一律的,为何不采用机器?师傅说从前确实有大学团队来考研用3D印刷的方式来制作龙香,可后来却又无声无息了。
师傅说,此技能是继承于先父,手艺是源自初下南洋闯荡的祖父。所以,他坚持驻守着这家龙香厂,坚持每天反复重复制作,也是因为初衷和使命。
我后来也问了师傅,这么神圣的任务和技能,如今后继无人,不是很可惜?师傅是否有孩子?师傅的孩子可曾想过将之企业化? 师傅说了,年轻人包括他的孩子们看不到前景和钱景,且制作过程吃力不讨好,所以如今青黄不接。
师傅还给我看了他们把香粉制成粘土状的机器,非常陈旧庞大,可以称得上是古董了。我问了师傅,如果机器零件坏了,还有会修的人吗?师傅说没有了,早前有操作故障他都自己维修。
师傅的龙香厂非常简陋,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板木架,没有防火设施,没有砖墙钢骨,若遭大火侵蚀,将会瞬间全无。探访过程中还下起了雨,我看着全程赤脚的师傅匆匆忙忙地把龙香从左边搬到右边,只为了让龙香避开雨水,再用木条蹭一蹭漏水的锌片屋顶,来降低雨水溅入的机率。
离开龙香厂的时候,我有些许的感慨,我敬重和钦佩这名师傅,可我却不知道我能做点什么。这是一个需要被维护、保护、传承的技术和文化,我国内阁里不是有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吗?每年纳税人的拨款不也是有额度在文化旅游部上?龙香厂就在的地方不也应该有朝野政治人物?为什么龙香厂没有得到建设上、文化推广上的帮助?
我问了师傅,为何他还能坚持到今天?
“如果我没有做,就没有人做了咯!”他的回答很直接也很纯粹。
我们一生都可能在寻找无数个坚持的理由和勇气,可原来,坚持的理由可以那么简单、那么纯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