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5日訊)提到客家人的家常菜,念頭會想到就是客家釀豆腐,是客家人家喻戶曉的一道菜。
ADVERTISEMENT
在客家人的家庭裡,逢過年過節或招待客人的餐桌上,釀豆腐已成了不可缺的重要菜式。
而且對於客家人而言,任何食材都能以“釀”來處理,這彷彿已成了他們的專屬手藝,代代相傳。
這回《花城食光》邀請到森美蘭客家公會聯合會婦女組主席葉麗明示範,客家人愛吃的釀豆腐,而且她愛附加了釀苦瓜及釀茄子。
許多人都愛吃客家釀豆腐,到底它是怎麼來的呢?
據葉麗明所瞭解,這與中國北方的餃子有關,話說,客家先民住在中原地區,常常用麵粉做餃子,後來客家先民遷至南方生活,發現當地少產小麥,麵粉很少,他們看到豆腐,就想到不如以豆腐代替麵粉,把餡料塞入豆腐,就猶如餃子了。因此逐漸的,釀豆腐便成了客家名菜,如今更成了客家人餐桌上的家常菜。
據說有一次,孫中山到廣東梅縣,嚐到客家人的釀豆腐,也吃得津津有味。之後,客家人遷移我國,把釀豆腐的做法發揚光大,演變出多種釀法,不只是豆腐可釀,也增加了釀苦瓜、茄子、辣椒等,形成出現了各種本土化的釀料。
葉麗明:釀豆腐需有技巧
釀豆腐要注意的事可不少。
葉麗明指出,在戳破豆腐中間的洞時,不能戳得太深,否則容易破掉,也不能戳得太淺,否則陷料就會難塞,也容易掉出。
在釀豆腐的過程中,只見葉麗明一手握住豆腐,另一手把餡料塞入,這個動作不能輕視,如果豆腐沒握住好,就恐怕會容易散掉。
葉麗明解釋,客家人喜歡吃釀豆腐,是因為有著大富大貴之意,而且也象徵荷包滿滿。“這是客家人的簡單說法,吃釀豆腐能討個好意頭。”
她也說,客家人逢年逢節,一般會以釀豆腐為主,釀苦瓜及茄子會比較少,只因為苦瓜及茄子的諧音,“瓜瓜”聲不好聽,但平常日子,客家人都以不同食材釀製。
“當釀料完成煎至金黃色,就要放入高湯燜,這樣才能讓釀料更香、更入味。
食材:(供約3人享用)
馬鮫魚150克、豬肉250克、兩片豆腐、苦瓜半條、茄子半條、小蔥頭3至4粒、蒜米3至4粒、芫荽少許、蔥花少許、五香粉適量、左口魚粉適量、胡椒粉適量、鹽適量、木薯粉適量、生抽適量、高湯(魚骨及魚皮熬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家釀豆腐做法:
1.把馬鮫魚洗淨起骨,用湯匙進行刮肉,必須慢動作。
2.豬肉去皮,然後切成小塊狀,再砍碎,之後加入小蔥頭及蒜米一起剁碎。
3.把魚肉及豬肉碎一起剁碎,並加入一些鹽水,之後攪拌均勻直到起膠,再加入適量的五香粉、左口魚粉、胡椒粉及鹽,備用。
4.把洗淨的兩片豆腐,對半切形成三角形,用筷子在中間戳洞,不能戳太深,在凹洞內
抹上一層木薯粉以加強黏性,然後用湯匙尾段拿起餡料塞進豆腐,塞到讓餡料鼓起來,就會比較好看。
(注意:湯匙可以沾溼,那麼餡料不會太黏湯匙。)
5.苦瓜去籽後,把餡料塞入,至於茄子在中間切一刀,切記勿切斷,大概切半開即可,然後把肉釀入。
6. 開大火熱鍋燒油,放入釀料煎至金黃色後,取出。
(注意:要先把有絞肉的地方向下,過後再翻轉。)
7.把高湯放入鍋弄熱,再把釀料放入燜約5分鐘,添加蔥花、芫荽及生抽,即可上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