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2日訊)記錄地方史,除了透過文字、照片或影像外,原來畫作也能發揮作用,且聽畫家楊六南以系列創作,訴說老芙蓉的故事。
早於數年前,楊六南開始以呈現老芙蓉面貌的人物、景物、建築物等題材進行創作,也是森州藝術協會會長的他,偶爾會發起寫生活動,與會員一起到老街創作。
ADVERTISEMENT
不過,他們未曾想到正式展出這一系列作品,直到兩個月前,該會決定以聯辦書畫展的方式參與第37屆全國華人文化節,並號召會員以作品響應。
沿著書畫展主題——“老芙蓉的故事”,他們的一系列作品以老街、老建築、老行業為主,除了參考照片進行創作外,也有不少來自現場寫生。
進一步瞭解花城故事
創作的過程,讓畫家們有機會進一步瞭解芙蓉甚至森州早期的故事,對於來自巴生、在花城生活30多年的楊六南來說,更是一個好好認識這個地方的契機。
“儘管在此生活了這麼久,但我對芙蓉的瞭解不深,一些時常經過的街道和建築物、碰到的人,雖然並不陌生,但也不曾去打聽背後的故事。”
瞭解歷史背景作畫感覺深刻
配合“老芙蓉的故事”書畫展籌備,文化節籌委會安排了森美蘭華人文史館和老街導覽行程,讓畫家對花城的地方史有基本認知,創作時產生更多想像空間和情感連結。
楊六南認為,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特色,有了多一層瞭解之後,呈現出來的作品也比較深刻。
“比如說位於甲必丹譚揚路的森美蘭惠州會館,以往每次經過,都覺得建築物很美,我們寫生也畫了好幾次,但這次得知其歷史背景後,繪畫時的感覺也有所不同。”
他再舉例,過去總是納悶為何蕭隆興街俗稱“新加坡街”,從導覽員口中得知,原來是因為早期當地很多商家都有批發貨物至新加坡,於是他開始留意該處的老行業。
“如今,新加坡街一些老行業依然存在,第一個吸引我目光的是打白鐵,我的父親也是從事這門行業,因此倍感親切,在我進入美專前,曾畫下父親埋首工作的畫面。”
說到打白鐵,他憶起父親曾親手為他打造一個大盆和箱子,至今依然實用。
此外,父親曾偶然收到一個古老的錫制水壺,造型精美,將它傳給楊六南的大哥,在他開始接觸藝術後,大哥轉送給他,後來他在博物館看到相似的館藏,才知那是古董。
繪畫人物最具挑戰性
目前,楊六南的老行業系列累積了10多幅作品,除了打白鐵之外,還有補鞋、雜貨、打金、修秤、修腳車、修零件、街邊小販等行業。
由於人物會動,不適合寫生,他通常會拍照收集素材、與對象交流並感受現場氛圍,再回去創作。對他而言,繪畫人物時,結構和比例的拿捏最具挑戰性。
“繪畫一門老行業之前,我會先跟有關人物交談,掌握基本認知對創作有一定幫助。若對方不願‘受訪’,就以現場感受或導覽員分享的資訊作為依據。”
拍照收集素材時,他會先跟當事人溝通、表明目的,大部分對象得知作為繪畫用途後,都會放心入鏡。不過,也有對象會拒絕被拍和入畫。
“我上街物色補鞋匠時,一對在店面樓梯口補鞋的夫婦不願成為創作題材,後來我在他處意外發現一名女補鞋匠,這很少見。我表明來意後,該名巫裔婦女不反對,於是她成了我的畫作人物。”
藝術角度呈現百年曆史
楊六南分享,“老芙蓉的故事”書畫展意義深遠,無論是老街、老建築或老行業,都是經過歲月的考驗,有的甚至擁有超過百年曆史,如今以藝術角度呈現。
“透過畫作,我們可以追溯芙蓉昔日的繁榮,也能認識一些地方上的文化。我希望通過創作吸引更多藝術愛好者前來,大家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欣賞花城之美。”
比起繪畫,攝影倒是更普遍地捕捉畫面方式,不過,也有攝影師不解為何寫生作品比呈現實景的照片更好看,曾就此事詢問楊六南。
“大概是因為畫作集合了創作者的思考、情感和技巧,在用色、細節和氛圍呈現方面經過審美‘加減’,因此作品記錄下實景的照片更吸引。”
“用繪畫呈現,有的部分需強調、有的可以放鬆處理,先捉住重點,若是細節很多,可用調和的方式虛化。不過,若畫面帶有複雜的氛圍,也要表現出來,比如修腳車,人物背景有很多用具和零件,若省略掉就沒感覺了。”
雖然現有的系列作品數量已足夠參展,不過楊六南會繼續創作,他認為,“老芙蓉的故事”這個題材還有很多可以發掘的角度,而他對此感到期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