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聽過“父子騎驢”的故事?話說一對父子進城趕市,當人們看到父子騎著驢,兒子負責拉驢時,紛紛在議論父親“太狠心了”;父親聽聞後,決定讓兒子騎驢,自己則負責拉驢;人們又開始指責兒子“太不孝了”;兒子聽聞後,又叫父親一同騎驢繼續趕集,結果又有人指責父子倆“太自私了,2人共騎這麼瘦弱的驢”;兩父子最後只能默默地下驢,一前一後拉驢趕集。不料,2人還是躲不過被議論,紛紛取笑父子2人“太傻了,有驢也不騎”。
這個故事雖然不懂真偽,但類似的情況充斥在全世界任何有人類的角落,我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曾遭遇過被“道德綁架”,充分印證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即便你想遠離是非,奈何總是遠離不了搬弄是非的人類啊!
ADVERTISEMENT
已故影星阮玲玉留給世人的影視作品中,她笑得燦爛,仍架不住流言蜚語的傷害,自殺時,留下這世界最後一句話只有“人言可畏”區區4字。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本應擁有獨立的思維,偏偏都逃不出所謂自我定義的道德規範,甚至會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的與眾不同,迫使別人必須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做事。
隨著年齡增長,踏入社會後的我們會逐漸發現,這世界不如孩子想象中,凡事能分割對錯,是非黑白有稜有角的,每件事其實都是一體兩面,換個角度,思維就會變得不同,但是,有些人就是不願去看、去聽、去想,一味地批評他人來建立自我優越及認同感。
數天前,有關一則“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卻發現父母一早把家產全留給兒子”的新聞引起了我的關注,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新聞底下的留言,有者評論道:“女兒如果真的愛這個家,就不該求回報,父母的家業要給兒子,那是父母的自由。”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其實,這個4口之家也不是什麼大戶人家,就1間舊唐樓能繼承,反觀女兒本身是公司高層,有車有樓,經濟獨立的女性,也因為經濟能力比哥哥好,她自然承擔了更多原生家庭的開支。
父母的提前立下遺囑行為,被女兒視為“不被肯定”,甚至深感自己被父母防範著。傷人的不是那份遺囑,不是那套房,而是父母的做法與態度。
回到事件本質,是否有能力者,就被理所當然視為必須是付出更多的人?答案是不應該。當然,為父母養老是做兒女的本分,但是否要傾盤付出或付出更多,則視乎個人的意願;對方若想要自願付出,那是情分。
當我們要求別人做人做事都需要面面俱全時,首先要先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做到毫無怨言,不求回報,甚至不需要被他人肯定?
人有三衰六旺,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機遇,一時的失意無法定義一生。“你這個年齡就該結婚”、“男人就該幹番大事業”、“不跟父母同住,就是不孝”……少拿這種話來道德綁架別人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