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開始踏入報界,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往後的日子與報界相伴至退休。
當年適逢《建國日報》在森美蘭拓展報業,開始進入報界生涯,回憶起來也覺得沒有入錯行,在報界的確給自己拓展人生的視野,也看盡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人,在這花花世界的社會,從早期純樸的社會,進入目前貪求名利的社會,整個社會天天都在變。
ADVERTISEMENT
當時的華文報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有南洋商報、星洲日報、通報、中國報、新明日報及建國日報,森州共有6家華文日報。為了爭奪森州有限的市場,華文報業開始各顯神通的大展拳腳。南洋商報當時被喻為第一大報,報份銷量最多。
有競爭才有進步,新聞翔實,報道詳細,也是報業百花齊放的景象。報館為了生存,為了報份銷量,能夠採訪到獨家大新聞,就可以刺激報份的銷量。
自建國日報在森州開發市場,對當時的華文報業掀起千層浪花,也是華文報業進入激烈競爭的時代。
報紙是一般人的精神糧食,人人都有看報紙的習慣,只是喜歡看那一份報紙,就看報章的內容、小說、體育、跑馬、娛樂等新聞。
鑑於當時經常有獨家新聞報道吸引不少新讀者,報份也蒸蒸日上,其他報章報份多多少少受到影響,也開始注重獨家新聞的報道,新聞上的競爭熱了起來,有良性的競爭就有進步。
初期筆者是在建國日報森州發行部任職,負責芙蓉各地的發行工作,劉文順是負責森州代理。工作每天早上5時風雨不改上班負責報份發行。清晨5時是一般人睡眠最香甜時候,(阿Q一下)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為了工作也只有天天早早起身,偶爾也會忘記起身遲到,讓派報人久等,真是不好意思。
當時建國日報的採訪與發行坐落在克里斯南路(早期稱加流街)森美蘭家庭計劃同一排的青運會所,對面就是古老的鵝城會館(後來重建改為目前惠州會館),早期的鵝城會館有時作為白事用途。
在發行部任職一年多,採訪部需要招聘新的記者,筆者受到當時的建國日報森州經理張齊清推薦,受聘為採訪記者。雖欣然接受,但是卻面對採訪及寫新聞挑戰,開始確實面臨不知如何下筆的窘境,新聞重點,如何開頭,如何將新聞交待清楚,以及採訪新聞的技巧,巫文與英文的理解能力等,做記者的確不簡單。
由於缺少攝影記者,有時必須兼任攝影,也開始學習攝影,一身兼兩職,所以在採訪新聞過程中,面對要先採訪還是先攝影,其他報館有全職的攝影記者,專注攝影工作,所以在採與攝方面有顧此失彼的困境。以後熟能生巧,採訪工作就比較順暢。
80年代黑白菲林要交到相館去沖洗,有時發生突發新聞,可能一天要去相館沖洗相片兩次到三次,的確忙到團團轉,還要爬格子,真不容易,現今用手機就可以拍照了,用電腦代替手寫稿,快也方便,科技是進步了,但是看報紙的讀者不增反而減少了。(待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