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聽到記者被形容為無冕皇帝,眾人顧忌記者手中的那一枝鋒利無情筆,對記者都特別尊重,這是以前人的看法,現今就不知道了。
身為新聞從業員簡稱為“記者”,就不敢苟同他人將記者冠上無冕皇帝,記者的職責是憑良心專業報導新聞,也是一般記者應該有的操守。
ADVERTISEMENT
香港報章競爭劇烈做記者必須俱備“鐵腳、馬眼、神仙肚”精神,也就是說要四處尋找新聞、眼光敏銳、廢寢忘食,可見記者須面對種種壓力。
在芙蓉當記者就沒有香港記者面對這麼重的壓力,聽報界老前輩說,筆者尚未入行之前,報界有一不成文規則,各報記者下午3時是天下太平收工時刻,忙著四方城大戰(搓麻將),不論什麼大小新聞第二天處理。
自建國日報在森州大展拳腳,就改變太平盛世,有什麼大新聞就用電話報導新聞到總社,之前樂的清閒的日子消失了。
一年365天,平安的日子多,所以早期的記者都有一個早餐落腳點,地方法庭附近大樹下的咖啡店就是各報記者用早餐相聚交流之處,也有一些報界好友喜歡與記者喝茶閒聊:胡雪邦、李銀芳、周慧球、李光輝律師等都是常客。
森美蘭華文報記者協會就在80年代,大家喝茶交流提出的建議成立,使到同道們有一個家,可擁護記者權益,福利等活動。自記者協會成立以來,主辦多屆的記者出國考察團,訪問的國家有中國、臺灣、印度、菲律賓等,同事們輪流出國,同時也獲得各界商家支持。90年代以後,出國考察活動幾乎少了。
80年代初,由森州新聞部主辦的北馬新聞考察團,為期約一週出發至北馬的馬泰邊界,各語文報記者都受邀請參與,自那一次以後,就沒有再主辦,當時是由一位印裔新聞官特別主辦及安排的。最緊張刺激在參觀馬泰邊界的甘蔗園時,一位團員不小心觸動到蜜蜂窩,結果群蜂見人就蜇,多位記者被群蜂嚴重蜇傷,有者被送去醫院治療,當時星洲攝影記者譚國基拍攝到群蜂蜇人的珍貴鏡頭。
於80年代杪,記者協會主辦臺灣考察團,由當時州議員韓春錦以半官方式帶隊,筆者也是隨團成員,當時臺灣屬於亞洲經濟發展四小龍之一,抵達臺灣印象最深刻的是治安很好,四處光觀蹓躂都沒有問題,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1年出國前往中國考察,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不久,對外國記者特別敏感,所以對出訪中國的記者簽證進行嚴格的檢查,當時隨同出國者有州務大臣的秘書諾汀和新聞官沙立夫,還有現任羅白州議員周世揚也是隨團考察成員。
30年過去了,目前中國的各項發展都比大馬進步很多,從經濟、科技、交通、工業、等等各領域都無法與中國相比,大馬退步多了。一個國家不進就是退,中國56個民族,團結一致的朝向發展領域,而我們的政客卻利用在種族課題吵來吵去,不退都很難。
當記者的好處是,有很多不開放給公眾的政府機構,如班底路的蓄水池水壩,早期森州糖廠(目前改為警察訓練中心),當時建好了就有機會去考察報導。以前進出森州警察總部、芙蓉警局、地方法庭、高庭等部門,如平時上班一樣,主要目的就是尋找新聞,向讀者交待最新的新聞。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不同年代任職記者的感受與處境各異,從80年代到20年代,其演變也令人感觸良多,廣東人說:今時不同往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