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來形容即使屬同文同種的人,但生活習慣和社會人文風氣,也會因地而異,甚至會導致思想觀念和文化性格也會有所不同;但一方水土一段古,又做如何解讀?
日前出席華研主辦以《地名與地方開發史》為主題的新春學術沙龍,分別由兩位退休老同事雷子健和鄭昭賢主講相關課題,以及推介他們的新著作。
ADVERTISEMENT
雷子健的講題是《從地名採風尋找先民的足跡》,而其最新的著作《地名采風錄》,副題就是巧妙地引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俗語,改為“一方水土一段古”來突出此書是用故事的手法來書寫地方史。
學校上的文史課,學生都是為了應考而死背死讀,對接地氣的一方水土一段古,地方城鄉命名如何產生,讓後人有立足受教育成長的地方進展演化史,卻些許概念都沒有,而雷、鄭兩人的地方著作,卻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中學時期,我的已故文史啟蒙老師陳志安,除了正課教學之餘,他還編著了一本《森州人文地理》其中一些篇章就是撰寫森州一些地名淵源和由來;那時母校還會安排休息節和早課開始前,由個別學會的學生主持十來分鐘的課外知識廣播分享會。
由陳老師主導的地理學會,會安排學生講演地方史和地名由來的小品故事,那時我可是聴到津津有味,也掌握一些地方典故;這門地方活歷史課,即使我加入了報界,也不時派上用場,有時需要向讀者報導城鎮的形成歷史,甚至以人物命名的街名人文典故,也是地方版報導素材之一。
老同事雷子健這本記載一方水土一段古的地名采風錄新著作,他一口氣書寫40則篇章,內容豐富多姿,信手拈來的章則標題,如《雞籠坡或吉隆坡》、《不是客家偏愛毛》、《萬里望兩度撞名》、《唐人坡華巫交流》、《古來無關龜來了》、《福隆港最高錫產》等,單看章節標題就能體會到好多精彩故事在裡頭。
這本書的特色是文獻和田調熔為一體,更難得是作者能大江南北深度歷史文化遊,聴故事記錄故事,甚至找出地名由來典故,單單憑這股勁,就足以成為我輩文史田調工作者,學習的良好示範。
《芙蓉邦名變州府》是此書其中一則篇章,作者從雙溪芙蓉如何演變成“森美蘭”州名,來論述森州成長的歷程;這個歷史視角填補了雙溪芙蓉地名背景,曾是一個州邦自居的一些歷史空白。
感謝作者引述拙作《雙溪芙蓉圖鑑》兩張上世紀20年代,用九州來命名的華團檔案照,來加強作者對芙蓉九州形成的論據。
森美蘭華人文史館即將對外宣佈將推展系列歷史文化講座,一方水土一段古的地方史工作者雷子健,毫無疑問將是最佳主講人選之一。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