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16日訊)看過本地賀歲電影《大大噠》的人,還記得戲裡女主角所住的頂樓天文臺嗎?那正是芙蓉中華中學的天文臺。
也因為這部電影的關係,讓芙中天文臺一度躥紅。
ADVERTISEMENT
事實上,芙中是森州唯一擁有天文臺的學校,該校的天文學會目前有約百名成員。
回顧歷史,在建起芙中天文臺前,是有一班學生對天文學深感興趣,主動組成學會,也成了全國首創。後來,芙中約於1989年正式建設天文臺,當時候的學生,還自行組裝鏡片打造成天文望遠鏡觀察天體。
芙中天文臺是設立在其中一座建築的頂樓,而天文臺的外觀設計,就猶如蒙古包似,有一個四方洞口是供人進出,而天文臺圓頂是用手推移,室內共有兩層樓,樓上是觀測天體,樓下是作為課室用途,而樓上與樓下之間有一個旋轉式樓梯。

失修 望遠鏡不見 解散
蔡親煬掌校“恢復”天文臺
於2008年開始擔任芙中校長的蔡親煬,他受訪時依稀記得,當年新上任,他巡視天文臺時,發現天文臺已經失修,甚至天文望遠鏡也不翼而飛,只剩下裝望遠鏡的框架,而且天文學會也已經解散,這無形中讓他感到非常惋惜。
蔡親煬是馬來西亞獵星人學會學術顧問,他向來對天文學就有濃厚興趣,而且曾經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工作,因此在他擔任芙中校長後,心裡便有計劃,要讓天文臺恢復“光芒”,然而擔任校長需要處理許多校務,以致推動天文臺的事宜年復一年被暫擱。
“我曾經告訴過一位已故林文強博士(芙中校友)有關推動芙中天文學的事,他知道後,就用了世華全人教育學院文教基金,捐獻2萬令吉作為天文臺教學發展用途。”
掏逾萬添購望遠鏡
輾轉數年到了2013年,天文學會終於復辦,天文臺也重現了人氣,不過,熱衷天文學的學生並不多,蔡親煬仍記得,當時的學會成員不上10人。
而有關的捐款加上校方掏出逾1萬令吉,天文臺共獲增添了6架望遠鏡,其中一臺是供學生化整為零再組裝,此舉只為了讓學生能學到望遠鏡的各個結構。
在經過不斷的努力下,來到今時今日,天文學會的成員已經超過百人,這顯示了,雖然天文學屬於冷門,但卻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天文學抱有興趣。
曾反映重建天文臺
蔡親煬披露,當年芙中建起的天文臺,半圓形的屋頂是以手推方式,並有一個四方洞口進出,也因為洞口不大,進出的人得彎身鑽洞,然而這樣的天文臺設計來到如今,其實會讓人覺得有些怪怪的,因為現今的天文臺已經不會這樣打造。
因此,他曾經向董事部反映,以重建天文臺,只是他一直忙於處理校務,讓他有心無力去發展天文臺,只是做到更新屋頂,而他的意願是將手推屋頂改為電動方式,如此也就能免去用手力來轉移屋頂觀測天體。
蔡親煬始終認為,芙中是一個值得推動天文學的地方,因為已經有了基地,而且有過千名宿舍生,可以讓他們參與,畢竟天文觀星都是在晚上,宿舍生觀星後,就能直接回返宿舍,非常方便。
“如果沒有宿舍,要學生在學校過夜觀星,那是難辦的事,一是必須獲得家長們的允許,二是無法估計會有多少位老師是願意守夜幫忙照顧學生,而且學生在學校過夜,一旦發生事情,就會更麻煩了。”
缺乏專業固定老師帶領
蔡親煬不否認,天文學會在重新成立後,成員的流動性頗高,畢竟學生加入不到數年就畢業,也就退出學會,因此難以固定學生去帶領後期加入的成員。
他也同樣不否認,天文學是需要一位在相關領域擁有專業知識的固定老師來帶領,但這正是學校最缺乏的。
他指出,從天文學會重新成立,是有老師帶領學生,只是有關的老師只能以淺白的天文學知識來施教,也因此,在天文學會重新成立後,他曾經親自帶領學生參與獵星人學會的活動,包括選擇在週末帶學生出外觀星。
“當時候天文學會的成員才寥寥無幾,安排他們出外不難,但現在有百多名成員,就比較難安排做同樣的事了。”
盼今年開辦文學選修課
其實蔡親煬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在今年開辦文學選修課,除了讓學生學習,也盼可以開放給感興趣的外人參與。
“如果今年能成功開設天文課,那麼校內的天文學也算是真正進入了發展,雖然這個計劃遲了十多年,但或許就是這個時候,才是最佳時機去推動。”
他計劃是在3月至5月開辦,先供高二及高三學生參與,可能安排在每週六上兩個小時,或者一週選一天晚上進行兩個小時的課,總共8個單元。
另一方面,蔡親煬在今年也打算用無線方式來操控天文望遠鏡,就是望遠鏡放在天文臺,但不必親自到天文臺操控望遠鏡,而是以手機或電腦通過應用程式來進行遠控,甚至能通過此應用程式,與國外天文中心取得連線,惠利學生的學習。
只不過,讓他顧慮的是,應該交由誰來負責這項操控與操作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