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6日讯)惊蛰日遇到上班日!信众通过神庙“代办”打小人、拜太岁、祈福转运,亚沙仙四师爷千古庙“代办订单”翻倍,逾7000人。
适逢惊蛰日,又谓“白虎开口日”,广大民众趁着“送小人”的日子,到庙祭虎爷、送小人、拜太岁,一扫过去霉运,更祈求来年平安顺遂,然而,今日也适逢工作日,导致许多民众无法亲自前往神庙进行祭拜和转运,唯有通过神庙“代办”。
ADVERTISEMENT
廖锦森:逾7000人祈福创新高
亚沙仙四师爷千古庙的庙祝廖锦森指出,今日到庙祭白虎,打小人的人潮,莫约60至70人不等。然而,通过神庙“代办”打小人、拜太岁、祈福、转运等仪式的信众,也从往年平均3000至4000人,突然在今年倍增,达到逾7000人,更创下该庙信众祈福人数的历史新高。
拍下过程供“线上观礼”
他说,该庙从2022年农历冬至后,开始接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信众的“代办祈福”,大部分人因无法前来,唯有通过神庙代办转运,届时,祈福仪式的全过程也会拍摄下并提供信众“线上观礼”。
廖锦森坦言,本次收到逾7000份“代办”名单中,当中有约1700份为“打小人”,其余则是普通祈福、拜太岁及转运等。
“现今时代的信众比起打小人,他们更倾向于送小人及拜太岁;‘送’和‘拜’均含有敬畏之意,即以‘请’的方式送走霉运和不顺。”
莫笑贫:工作日“打小人”信众减
此外,拥有百年历史的芙蓉列圣宫,每年的惊蛰日必定吸引大批信众前来“祭虎爷”,“打小人”,不仅是本地人,就连外地甚至国外人也会慕名前来,该庙主持莫笑贫(73岁)指出,今年的惊蛰日适逢周一工作日,因此,到庙“打小人”的信众有明显减少。
“往年惊蛰日刚好落在周末,庙内早上开时就香火鼎盛,各种‘打小人’的声音也此起彼落!”不仅如此,时代不断转变,相比以往年的“打小人”习俗,如今惊蛰日“打小人”的人潮,早已不复往年。
莫笑贫分享道,惊蛰日是商周时期的农民习俗,每当迎来惊蛰日也意味着农民迈入春时播种期,为了避免蛇虫鼠蚁侵害而影响收成,故在惊蛰日(节令交接日)以棍棒到田园敲打或驱赶害虫。而这些习俗也在清朝末代,随着民间流传而逐渐演化成“打小人”的习俗,其中最以“马姐”最为盛兴,从事家庭女佣工作的马姐,一旦受气或委屈,就会到榕树下“打小人”发泄怨气。
年轻人提倡“送小人”
久而久之,“打小人”就成了一种近代习俗,不过,莫笑贫坦言,如今“打小人”早已“不流行”,因这种主要是老一辈人的保留的传统习俗外,“打小人”也被认为有诅咒之意,更会损害自身福德,故现在比较提倡“送小人”,即送走小人迎贵人!
他说,大部分年轻人均在惊蛰日都会选择“送小人”,因此,尤其是面临工作、家庭或感情不顺遂的信众,都会趁着惊蛰日“送小人”,祈求能够转运,让一切霉运散去。
他形容,以前“打小人”习俗中还会搭配如同手臂长的拖鞋,情景就像香港民初剧般,在“鹅颈岭天桥底”一边打纸人一边骂,但现在只有少数长辈还会以拖鞋“打小人”的传统仪式,大部分年轻人会以猪肉祭白虎,香火灼小人纸,这是代表将其送走之意。
首次参与“送小人”
余彩虹(朱湖人,信众)
“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到神庙参与‘送小人’仪式,我觉得很特别也很新奇,平常的转运或祭拜仪式不会用香火灼小人纸,除了祈求转运外,我也带着孩子一同来体验,了解这种较罕见的打小人习俗。”
“送小人”比“打小人”好
杨孔亮(武吉不兰律人,信众)
“几乎每年惊蛰日,我都会来到这里,有时是为了送小人,有时候则是为家人祈福转运。不过,我认为‘送小人’会比‘打小人’好,毕竟我们应该送走不好的,才能在来年迎接好的事物,让一切顺遂平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