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6日訊)驚蟄日遇到上班日!信眾通過神廟“代辦”打小人、拜太歲、祈福轉運,亞沙仙四師爺千古廟“代辦訂單”翻倍,逾7000人。
適逢驚蟄日,又謂“白虎開口日”,廣大民眾趁著“送小人”的日子,到廟祭虎爺、送小人、拜太歲,一掃過去黴運,更祈求來年平安順遂,然而,今日也適逢工作日,導致許多民眾無法親自前往神廟進行祭拜和轉運,唯有通過神廟“代辦”。
ADVERTISEMENT
廖錦森:逾7000人祈福創新高
亞沙仙四師爺千古廟的廟祝廖錦森指出,今日到廟祭白虎,打小人的人潮,莫約60至70人不等。然而,通過神廟“代辦”打小人、拜太歲、祈福、轉運等儀式的信眾,也從往年平均3000至4000人,突然在今年倍增,達到逾7000人,更創下該廟信眾祈福人數的歷史新高。
拍下過程供“線上觀禮”
他說,該廟從2022年農曆冬至後,開始接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信眾的“代辦祈福”,大部分人因無法前來,唯有通過神廟代辦轉運,屆時,祈福儀式的全過程也會拍攝下並提供信眾“線上觀禮”。
廖錦森坦言,本次收到逾7000份“代辦”名單中,當中有約1700份為“打小人”,其餘則是普通祈福、拜太歲及轉運等。
“現今時代的信眾比起打小人,他們更傾向於送小人及拜太歲;‘送’和‘拜’均含有敬畏之意,即以‘請’的方式送走黴運和不順。”
莫笑貧:工作日“打小人”信眾減
此外,擁有百年曆史的芙蓉列聖宮,每年的驚蟄日必定吸引大批信眾前來“祭虎爺”,“打小人”,不僅是本地人,就連外地甚至國外人也會慕名前來,該廟主持莫笑貧(73歲)指出,今年的驚蟄日適逢週一工作日,因此,到廟“打小人”的信眾有明顯減少。
“往年驚蟄日剛好落在週末,廟內早上開時就香火鼎盛,各種‘打小人’的聲音也此起彼落!”不僅如此,時代不斷轉變,相比以往年的“打小人”習俗,如今驚蟄日“打小人”的人潮,早已不復往年。
莫笑貧分享道,驚蟄日是商周時期的農民習俗,每當迎來驚蟄日也意味著農民邁入春時播種期,為了避免蛇蟲鼠蟻侵害而影響收成,故在驚蟄日(節令交接日)以棍棒到田園敲打或驅趕害蟲。而這些習俗也在清朝末代,隨著民間流傳而逐漸演化成“打小人”的習俗,其中最以“馬姐”最為盛興,從事家庭女傭工作的馬姐,一旦受氣或委屈,就會到榕樹下“打小人”發洩怨氣。
年輕人提倡“送小人”
久而久之,“打小人”就成了一種近代習俗,不過,莫笑貧坦言,如今“打小人”早已“不流行”,因這種主要是老一輩人的保留的傳統習俗外,“打小人”也被認為有詛咒之意,更會損害自身福德,故現在比較提倡“送小人”,即送走小人迎貴人!
他說,大部分年輕人均在驚蟄日都會選擇“送小人”,因此,尤其是面臨工作、家庭或感情不順遂的信眾,都會趁著驚蟄日“送小人”,祈求能夠轉運,讓一切黴運散去。
他形容,以前“打小人”習俗中還會搭配如同手臂長的拖鞋,情景就像香港民初劇般,在“鵝頸嶺天橋底”一邊打紙人一邊罵,但現在只有少數長輩還會以拖鞋“打小人”的傳統儀式,大部分年輕人會以豬肉祭白虎,香火灼小人紙,這是代表將其送走之意。
首次參與“送小人”
餘彩虹(朱湖人,信眾)
“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到神廟參與‘送小人’儀式,我覺得很特別也很新奇,平常的轉運或祭拜儀式不會用香火灼小人紙,除了祈求轉運外,我也帶著孩子一同來體驗,瞭解這種較罕見的打小人習俗。”
“送小人”比“打小人”好
楊孔亮(武吉不蘭律人,信眾)
“幾乎每年驚蟄日,我都會來到這裡,有時是為了送小人,有時候則是為家人祈福轉運。不過,我認為‘送小人’會比‘打小人’好,畢竟我們應該送走不好的,才能在來年迎接好的事物,讓一切順遂平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