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3日讯)马口启文小学家教协会主席林民善及5名男女教师上周六(29日)参与雪隆马口启文校友会主办的“回到过去”的历史回顾活动,清晨5时集体到BHP加油站前的马路上,扮演胶工和工头,跟路旁的演员小贩买糕点到胶园割胶,历史还原,一时引起公众的注意。
他们穿起胶工衣服,女的包头巾,男的戴大草帽,推着一辆古董脚踏车,真胶工说,虽然他们的装扮有几分像胶工,但欠缺一点胶工长年累月在风雨中冲刺的风霜和瘦骨感。
ADVERTISEMENT
何玫美:每天大路旁买糕点
雪隆马口启文校友会主席何玫美说,根据当年住在马口,目前定居吉隆坡的李观胜透露,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上述油站前的大路,每天清晨都有不少小贩在路旁卖糕点,主要顾客是胶工。
她说,在50年代实施紧急法令时,胶工清晨到胶园割胶,经过上述公路都要接受军警的严格搜查,以防有人偷偷把利器或食物接济马共分子。
当天扮演胶工的教师是周雪燕、孔秀凤、李玉丽、陈佩云及李国彦,林民善饰演工头,马口当年的胶工都是骑脚车到弄边路的老同成、张荣灿园、油籽山或马口园坵割胶。
李玉丽:仍记得随母亲去割胶场景
李玉丽说,在70年代,母亲以脚车戴她到上述油站旁打包经济米粉,然后和大伙儿一同到胶园割胶。
她说,结伴去割胶的脚车队有十多人,男男女女都有,朝着油籽山园坵出发,十多辆脚车在马路上奔驰,这种场景至今她依然记得。
她当年帮母亲“拔杯”(即把胶杯内的胶头拔出来),把胶头收集一堆后戴到胶房过秤,连同胶汁一起结算工钱。
她还记得,胶工起早摸黑到胶园,多数人的头上戴着臭土头灯割胶,必备的用具是脚车、胶刀、头灯、水壶和饭格、大小胶桶,岁月虽已流远,但当年情景犹历历在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