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森州行動黨領導層在芙蓉市的沉香道,敲鑼響鼓為這條具有歷史性、家喻戶曉的道路舉行一項隆重的易名典禮,把沉香路改名為“曾敏興醫生路”,以紀念甫離世不久的創黨人。
1986年12月7日,我曾在已停刊的《新明日報》寫過一篇有關“沉香道”的專題,證明我對這條道路情有獨鍾。
ADVERTISEMENT
我不曉得在那長遠的歷史中,是誰首先把“Jalan Temiang”譯為“沉香道”。所謂“人怕起錯名,路怕譯錯音”,僅因一個“沉”字,當時我在寫那篇特寫時,曾作了一個具有開玩笑的形容:“僅因這條道路譯音上錯用了一個在華人傳統觀念中所避忌、充滿黴氣的‘沉’字,使花城一般富貴人家或想在商場上宏圖大展的巨賈,在購屋永居時,很少考慮選擇此地作為棲身之所。”這是我個人當時一直長居芙蓉時的看法。
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在文中也提到這個被我形容為“山蔭道上風光好,充滿詩情畫意的沉香道,在當時經過30餘年的發展,道路兩旁已經盡是洋房磚屋,櫛比鱗次,已漸失往日幽靜的韻味。”如今更發展成為一個商業鼎盛的熱鬧地區。
隨著行動黨將“沉香道”抹去,更名為“曾敏興醫生路”,沉香道從此會被推入歷史嗎?這些日子來,每日翻看各華文報,森州行動黨在“曾敏興路”一帶舉辦了多項活動,該黨的主持人仍不忘的口提“沉香”,就說明了行動黨在積極推動“沉香道”易名之舉,在短期內欲讓市民改變“口味”,實非易事。
數日前,我曾考驗一位不時與我相聚飲茶的好友,我們相會地點必定在沉香道某茶室。我在電話中告訴他,明天上午我必在“曾敏興醫生路”那間我們常相會的茶室與你相會。
當我聽到對方遲疑一陣,然後問我“曾敏興醫生路”在何處時,我就已經曉得欲把一個歷史性的街道或地區易名,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人民才能接受。
森美蘭中華大會堂為其已故堂主陳世榮生前為華教、為森州華社貢獻良多,多年來一直向州政府請願,要求畫出一條街道以陳世榮之名命名,果得償所願。
時隔多年,我似乎未聽過“陳世榮路”,也鮮少聽他人提及。直到今日才曉得“陳世榮路”就是昔日的“舊日叻務路”。無論如何,倘若你告訴朋友,自己居住在“陳世榮路”,對方肯定會摸不著頭腦,問你“陳世榮路”到底在哪裡?假使說就是舊日叻務路,他一聽便知。有這種事發生,能說森華堂無需負責嗎?
無論如何,我對森州在聯盟時代,為芙蓉路名“去洋化”的決策是很贊同的。
在1969年“513事件”前後,時任森州務大臣的已故賽益醫生,是將芙蓉市內具有洋人姓氏的街道名字全部去掉的始作俑者,改由我國各族人名補上。當時他命聯盟政府的巫統、馬華與國大黨將所推薦的人名提呈給他。
蕭隆興是馬華代表,他將事件交由州馬華執行秘書已故簡國鈞處理,把所物色的名單交給他做決定。簡氏在提出建議中的名單時,因我負責蕭氏的文件,所以我略為過目,惟人選分配到的地區街名,則由州務大臣做最後決定。
賽益與蕭隆興因分別涉入在巫統與馬華的內部競爭,雙雙被迫下臺。賽益離去後,接任的州務大臣便依據所留下的街道人選名單作出決定公佈。所謂“蕭規曹隨”,屬馬華的街道名未變:芙蓉上林木街改為“盛明利街”,下林木街改為“郭開東街”;馬釐街改名“譚揚街”、新加坡街改為“蕭興隆街”、“金馬倫街”改為“李鴻欲街”。
此外,林杞祥、藍德春、韓球豐、李金傑等人也同時獲得被賜街名,這些都是與馬華有密切關係的政治人物。
芙蓉市內街道易名已事過半世紀,但芙蓉市民仍然很念舊,雖街道已易名多年卻還懷念著殖民地時代的歲月,真不曉得沉香的居民,何日會改口自稱是“曾敏興醫生路”的居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