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被認為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官和政治家,但也因其野心勃勃的擴張主義行為和對民主的限制而引起了爭議,然而這一位在世界歷史佔有極高地位的軍事家,卻頻頻用作形容大馬官員,相信除了讓不少人感到納悶,就連九泉之下的拿破崙都感到氣煞。
到底大馬獨有的“小拿破崙”是什麼?和那位法蘭西第一帝國創立者拿破崙又有什麼關係?
ADVERTISEMENT
其實,“小拿破崙”是一種政治性的比喻和諷刺,用來批評他們的行為或領導風格,與歷史上的拿破崙看似沒有直接關聯,卻在拿破崙的精神上作為延伸,因此“小拿破崙”主要是用來形容一些官員對權力的濫用、獨斷和採取專斷的行為。
例如,類似於歷史上的拿破崙被批評為自以為是,忽視了其他人的意見;而“小拿破崙”就被形容為一些官員過度追求權力、集中權力,以及不理會法律和民意的行為的諷刺。
除此之外,“小拿破崙”也用來描述那些官員在決策和行政方面採取的獨斷和專斷行為,而不充分考慮其他人的意見或合法程序。
雖然在歷史上,對於拿破崙的評價是褒貶不一,但是在大馬的“小拿破崙”的形容詞卻只是負面,通常是批評官員採取專斷或獨斷獨行的行為,而不顧國家的整體利益。
而在大馬公務員體系中“小拿破崙”從何時開始出現,我相信很難考究,但是至少在我懂事後,或懂得閱報後就普遍存在,尤其是國陣長期執政的年代,常常就聽到馬華領袖在面對政治難題時,常常向不知身分的“小拿破崙”開炮。
例如,政府在執行一些政策,當時執政的馬華無法和華社交代時,就會開始“喊打喊殺”,卻忘記了自己在政府當中,口口聲聲要懲治破壞政府的“小拿破崙”,但是卻從來沒有看過“小拿破崙”的廬山真面目,那時候,我就懷疑所謂的“小拿破崙”僅僅就是替死鬼,是錯誤政策下的一種推脫。
時過境遷,如今的大馬政府已經不再是那個惡名昭彰的巫統做主,昔日的華社英雄-火箭也足夠強大並在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小拿破崙”並沒有隨著舊朝而去,反而在“昌明大馬”的口號下,繼續撒野,不過這次“喊打喊殺”不再是馬華,而是換成了“火箭”。
那問題來了,舊朝及新朝都存在的“小拿破崙”是什麼回事?是真的有其人,還是執政黨每次“闖禍”的擋箭牌,還是“試水溫”的探測器?
如果“小拿破崙”是真的存在?那麼曾經對惡法及不公如仇的希盟會否把他們揪出?還是又只是與自己的影子吵架,純粹表演給選民看而已?
例如,最近發生的大專院校的演唱會指南,究竟是哪一位“小拿破崙”自作主張?或發佈未經審批的指南呢?是否有人需要負責?是否又有官員會遭到對付呢?
倘若堅持不對“小拿破崙”採取行動,或其實真的不存在“小拿破崙”,那麼大馬政壇上就只能繼續看到政治人物不斷的對著空氣“喊打喊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