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意指普通人都不是賢人或聖人,誰又能一輩子不犯錯?通俗來說,就是大家都是凡夫俗子,世上沒有百分百完美之人,總會或多或少有過錯。因此,當我們遇到有些人犯錯後,選擇原諒對方,就會說“人誰無過?”,但卻忘了這句話還有下半段,就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在一場採訪工作中,偶然發現一位曾經因父親虐狗案而鬧得滿城風雨的網紅某某哥,以受邀嘉賓身分出席校園活動中,讓我感到相當不解。為解開疑惑,我詢問主辦單位其中一名代表及同樣受邀前來的其他嘉賓,最終得到唯一的解釋是“人孰無過”。
ADVERTISEMENT
說實話,網紅某哥並非虐狗案的“真兇”,他的確是受到父親牽連,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他在後續的“洗白文”中,對於父親不管有意或無意的過錯(虐死狗狗)隻字不提,反再三重申父親是一名“愛狗人士”,最終更是將導火線轉移到另一名印裔男子身上,對方在事件中,是阻止其父親虐狗行為的熱心人士,在某哥文中卻被塑造成“企圖對手無寸鐵老人家行兇”一般的暴徒。
若在虐狗事件中,網紅某哥是無辜的“被牽連者”,那他在貼出“洗白文”後,無視錯誤且毫無底線地為父親洗白的那一刻,姑息父親錯誤,助長歪風者即是施暴人。毫無底線、無視是非對錯且明知故犯的行為並不適用於“人孰無過”。
每個人都會犯錯,所以我們這一生都在從錯誤中學習並且學習原諒他人的過錯。當我們做錯後,要懂得從自省,瞭解自己究竟有何不妥、不足或失誤;但在面對他人錯誤時,我們也需懂得體諒與諒解,學會原諒他人的無心之失。
有些錯誤只算得上是“小缺點”無傷大雅,但有些錯卻涉及原則和道德底線問題,倘若犯錯者能“知錯能改”那是最好不過,但也有些人總會把“孰能無過”作為犯錯的藉口。
每年的4月5日被定為“國際良心日”,以提倡用愛與良心促進和平文化,和平文化則是一套價值觀、態度、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旨在摒棄一切形式的暴力,體現尊重生命、人類和人權;和平文化其實與校園的教育價值觀不謀而合,學校並不限於知識的傳遞,比起學術,更應注重德與智等全人文發展與培養。
網紅也是公眾人物,一舉一動都是會成為年輕人的楷模,也更應該豎立正面與健康形象,因此,校方在邀請嘉賓時除了考量對方“紅不紅”外,更應該對道德、原則及正當觀念作為標準,對大是大非要有更高的敏感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