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口15日訊)每個地方的發展歷史中,總會留下一些歲月烙印,見證了整個社區發展變遷,而馬口大街擁有將近百年曆史的洋貨店德昌號,就堪稱馬口開埠發展其中一個烙印。
位於馬口大街53號的德昌號,是上世紀約廿年代由羅美如所創辦,過後傳給兒子羅錫倫,如今來到第三代掌舵人羅富強。
ADVERTISEMENT
現年70歲的羅富強接受《花城》記者採訪時說,其祖父是於上世紀廿年代創立了德昌寶號,當時是以路邊攤模式,擺賣一些衣服雜貨等,過後就租了馬口大街的半間店面,從路邊攤正式進入店面開始做生意。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德昌號才搬到如今馬口大街53號,就是自己買下的商店做起生意,迄今約70餘年不曾再搬遷,堪稱見證了馬口的發展。
羅富強:1972年起掌德昌號
德昌號如今的老闆羅富強(71歲)及妻子鄭玉好(71歲),仍然保持著傳統經營模式,每天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模式。
他說,自出生以來,就是在如今的店裡成長,而他在馬口就讀小學生五年級,就到吉隆坡尊孔國民型中學繼續就讀到初中三,接著再轉芙蓉中華獨中讀到高中三,並於1972年,回到馬口幫忙父親。
羅富強說,其祖父早期在吉隆坡開店,交由其叔叔打理,因此他當年在吉隆坡求學時,就是住在家族的商店宿舍裡,課餘時間就協助叔叔學習打理商店,開始接觸了洋貨生意。
兄弟姐妹散居各地
羅富強共有7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全部都散居在新加坡、澳州、吉隆坡等地,只有他和妻子孩子仍留在馬口,延續著祖父流傳下來的洋貨店生意。
他說,在1972年,即是於19歲那一年,當他完成學業之後,就返回馬口,開始協助父親打理德昌號生意,迄今已51年,逾半世紀。
當他於數年之後與鄭玉好結婚,其父親認為他已成家,於是就開始慢慢將整個德昌號的生意都交給他而退休了。
八九十年代 洋貨店成購物首選
逾半世紀以來,羅富強留守在馬口大街,也見證了馬口大街一帶的繁榮發展,見證馬口大街各商店幾經易手,有人新開張營業,也有人結束營業,從此熄燈。
德昌號是洋貨店,售賣各種日常用品、衣服、工衣、毛巾、面巾等,在馬口大街算是其中一間相當著名的洋貨店,當年不僅是馬口人購買日常用品的其中一個選擇,就連巴弄、榕吉、亞逸依淡一帶的居民,有時都會到來購買物品帶回家去。
新年前提早營業迎客
羅富強說,馬口大街一帶在八九十年代,有好幾家洋貨店,也是很多人的購物首選,顧客熙來攘往,非常熱鬧。
他還記得,當年農曆新年前的幾天,正是華人添購年貨的最後衝刺時期,因此所有洋貨店在這個時期都會不約而同提早開門營業,甚至在早上6時就打開大門迎客,接著整條大街不久後就會湧現繹絡不絕的人潮,非常熱鬧,但是上述情景只是在農曆新年前幾天而已。
專賣店商場出現 顧客漸少
隨著時代發展,最近20年以來,越來越多專賣店出現,羅富強坦言,這種情況的確拉走了不少洋貨店的生意,但是對於一些老街坊而言,還是會習慣性去光顧老朋友的商店。
他舉例,當年很多老人家會到德昌號購買壽袍或提早為自己準備壽衣。此外,任何家中一旦有人去世,總會有人到德昌號購買面巾毛巾等。
但是隨著殯葬業出現“一條龍”經營模式後,上述情況也慢慢絕跡了。
此外,在各地區的商店越開越多,人們總會到最靠近的商店或商場購買物品,因此外坡顧客也越來越少。
德昌號 本報馬口最早期代理
德昌號是《星洲日報》在馬口區最早期的代理,羅富強的記憶中,在本報創刊不久後,德昌號就成為代理,當時的報紙每天都會通過火車從新加坡運到馬口,因此祖父到了時間,就會到火車站接報紙運返店裡。
1965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分家,吉隆坡《星洲日報》便脫離新加坡的總社另起爐灶後,馬口的報紙就是從吉隆坡直接由報車運到馬口。
每天4am起床承接報紙
羅富強本身就住在店裡,因此每天早上4時許,他就會起床承接報紙。據他說,有時報車早到達,他在開門時,就已看到司機將報紙放在店門口,有時候則是可以直接和報車司機對接。
在收到報紙之後,再由他和工人發報,轉發到各地報販,即榕吉、弄邊、新邦葫蘆頂及新邦榴槤等地。
羅富強說,他並沒有派報,在年輕時候就是學生工人負責派報,如今 也依舊是由工人負責。
每天早上他負責發報之後,就在店前設下小小報攤等待市民經過大街時,購買報紙,在大約9時過後,洋貨店就正式開店,直到下午5時許打烊。
報業休息的時候很少,每年只有區區數日無報日,因此羅富強與妻子比較少休息,一般都是選擇在報業假期的連假期間才休息。
不過即使在報紙出版日休息,早上仍有工人另外負責派報,因此他也比較放心。
夫婦退休 德昌號將熄燈
歲月轉輾半世紀,羅富強也從年華正茂的壯年,到了白髮蒼蒼的樂齡階段,他育有兩男兩女,如今都已成大及各有事業。
因此他坦承,並沒有接班人,孩子也各自有事業發展,因此一旦他兩夫婦真的要退下來的時候,或許也就是德昌號正式熄燈的時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