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一生中,面對“兩難”的情境可能並不罕見,尤其是受益於近年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對道德議題的公開講學,其中那經典的“電車難題”在生活與網絡上掀起了一波關於“道德兩難”的激烈討論。
讓我們重溫一下這個電車難題:
ADVERTISEMENT
設想你眼前有一列失控的電車,以每小時80公里的時速向前行駛。在電車前方的兩條軌道上,分別站著5位工人和一位工人,而他們都來不及逃離險境。恰好在你面前有一個控制桿,拉下它便可將電車導向另一條軌道。如果你不轉動控制桿,電車將撞向5位工人;但若你選擇轉向,便會犧牲那一位工人。面對這個緊急情境,你將如何選擇?
大多數的回答顯示,“幾乎沒有受訪者”會選擇轉動控制桿以犧牲一人而拯救5人。這一矛盾並非在於答案是否符合道德,而在於電車難題本身的悖論。只需為在軌道上的人身上附加一些身分,例如孩子、總統、殺人犯、情人或候選人,選擇的難度便會天翻地覆地改變。
有趣的是,當我們將軌道上的受害者換成自己的親人,理性思考會受到強烈阻礙。人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親人比任何人甚至更多人的生命都重要。
類似的兩難情境就發生在上週。父親身體不適,需要緊急送院,正值上班高峰期,便召了一輛救護車,認為即便遇上堵車,救護車的速度也能保障安全。或許是因為救護人員見父親尚能行走,便判斷他的情況不太緊急。因此,當途中遇到一起摩托車交通意外,傷者倒在路邊急需幫助時,救護車停了下來。
面對這樣的情境,你認為救護人員的行為恰當嗎?
救護車上的病人仍有潛在的生命危險,而路邊的傷者同樣面臨延誤救援的生命風險。若因停留導致父親耽誤治療出現意外,應由誰負責呢?當然,若父親同意讓那位傷者搭乘救護車同行,或許他也在成就一件善行。
這一事件看似簡單,實際卻充滿兩難抉擇。救護車不該停留,因為已經支付了費用;然而出於同理心,救護人員也有責任停下來評估傷者是否亟需救援。兩者的風險都難以確切評估,救護人員最終按照個人判斷行事,而父親的病情看似較輕,是否願意與他人共乘救護車,也成了新的問題。
生活中類似的兩難情境屢見不鮮。只要沒有涉及違法,其餘的一切都取決於具體情況的權衡。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往往無法輕易做出選擇,因為每一個決定背後都承載了不同的價值觀、情感和倫理困境。
或許,這才是電車難題帶給我們的真正啟示:在面對道德兩難時,我們需要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生活中的兩難抉擇並非只是關於“對”與“錯”,而是提醒我們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每一份關係的深厚性,甚至每一個選擇的不可替代性。
面對無法迴避的困境,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絕對正確的答案,而是一種勇氣——一種在不確定中堅定前行、在迷茫中堅持守護我們珍視之物的勇氣。這種勇氣不一定能讓我們避免兩難之痛,但卻能讓我們在選擇之路上多一分坦然,少一分遺憾。
或許,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抉擇中,我們慢慢地領悟了什麼是真正的關愛、責任和人性光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