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最热点

|
发布: 5:39pm 05/11/2024

馬口最老的茶室南發茶室 走過67年歲月仍營業

供星洲网:马口最老的茶室南发茶室,走过67年岁月仍营业
每逢中午至下午,時常有老朋友及老顧客出現在南發茶室,一杯咖啡一片面包,與店主陸建武閒話家常。左起潘保佃、劉漢貴、韋夥生、王天來及賴冠銓。

(馬口10日訊)歲月在每個城市都留下的很多烙印,這些烙印當中,有些已經消失,有些則雖然仍存在,只是慢慢被人忘懷,成為老人家泛黃記憶中的一頁。

茶餐室,一直以來在森州東部重鎮馬口的開埠史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一頁,它可以是居民工作之餘,喝茶聊天之處,也可以是人民代議士接見選民,聆聽民聲的其中一個地方,更是初到此處的新居民落腳之處。

ADVERTISEMENT

創設於1957年的馬口南發茶室,在老馬口人心目中,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歲月轉輾近70年,它雖然數度搬遷,但是迄今仍是很多馬口人經常喝茶聊天之處,坐下來點上一杯咖啡,一片烤麵包,時間就是如此過去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依舊不變的是老東主阿武叔高昂的喚茶聲,這就是老咖啡店的魅力。

供星洲网:马口最老的茶室南发茶室,走过67年岁月仍营业
年屆81歲的陸建武,每天仍到茶室裡走動,其高昂的喚茶聲,不斷盤旋在茶室內。

在我國,開設茶室被視為是海南人傳統行業,而馬口南發茶室,也就是馬口其中一間海南茶室,東主陸建武(81歲)是第三代掌舵人,他從年幼開始隨著長輩,從雪州加影搬到森州日叻務知知港,並於1952年來到馬口,其叔公於1957年就在如今的梅花路(如今稱為會館街)創設南發茶室,迄今已有67年。

他接受《花城》記者訪問時坦言,南發茶室初創時,馬口大街及梅花路已有多間茶室,是居民們平時休業及晚間喝茶的必然去處。

但是60年之後的今天,很多老茶室都難敵時光的摧殘而結業, 因此南發茶室算是馬口如今碩果僅存,走過半世紀的老茶室。

他指出,當年僅是馬口大街及梅花路一帶,就有多間茶室,大多數都是瓊籍(海南)人所開,僅有區區數間是粵籍(廣東)人士開設的茶室。

“一般海南茶室主要是以咖啡、雞蛋、麵包等為基本主食,而廣東茶室則是多以飽點、點心等食物居多。”

那些年,只要是經營咖啡店者及工人,都必須掌握一門技巧,就是如何炒咖啡和烤麵包,因此大街和梅花路一帶,時常瀰漫麵包和咖啡香味。

而且海南茶室另有一項非常吸引人的絕活,就是秘製“加椰”,塗在麵包上,香味四溢。

所謂茶餐室,顧名思義就是,準備食物讓顧客們醫飽肚子,因此陸建武說,當年其茶室就有聘請廚師,因此海南雞扒等,都在這裡可以吃到。

除了吃飯喝茶,早年一些茶餐室的樓上還有準備了房間供外來者居住,而南發茶室的底樓是茶室,二樓則是準備了8間面積不一的房間,一般都是由銷售員居住。

因此大家或許知道,當年一些茶餐室的招牌上出現“棧”字就有著客棧之意。

供星洲网:马口最老的茶室南发茶室,走过67年岁月仍营业
陸志榮如今是南發茶室的第四代掌舵人,每天都在後廚忙著泡茶。

馬口七十年代,曾經被喻為是小金山,或是小合艾,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森州東部、彭亨東南部及柔佛北部大事開發森林,樹桐業興起,而馬口因為地理位置適合,因此成為很多樹桐佬聚集之處,各種行業茂盛發展,包括歌舞廳林立。

當時有個傳說,由於馬口樹桐佬很多都是使用馬賽迪豪車,因此馬口堪稱是當時全森最多馬賽迪的城市。

而位於梅花路的南發茶室,就是當時樹桐佬每天早上聚集之處,當時大家都有共識,茶室內某張桌子,在早上9時之前必定納為保留席,樹桐佬在每天開工之前,必須聚集在該處喝茶吃早餐,過後再各自出發前往工作,有關桌子過後再開放給普通茶客。

當時很多外地人來到馬口,南發茶室算是其中一個聚集地點,更被視為地標。

陸建武指出,南發茶室是由其叔公創設,過後傳給其父親,再輪到他掌舵,他將畢生青春歲月都貢獻在茶室裡。而他的所有孩子,也都是在茶室裡長大,如今接手茶室的則是其中一個兒子陸志榮,而白髮蒼蒼的阿武叔,偶而還是有到店裡幫忙。

回想過年輕時候,最繁忙的時期應該算是七八十年代,當時陸建武每天早上5時30分就開門,為趕早前往芭場的工人準備早茶和早餐,一直忙到凌晨2時才打烊,工作時間非常長。

“這是因為茶室附近有兩間戲院,即是快樂戲院及寶石戲院,而且有半夜場,很多夜貓子在看完半夜場後,往往還有吃完宵夜再回家,因止南發茶室就是他們的熱門選擇。”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樹桐業開始沒落, 馬口慢慢發展,四周多了很多住家及商店,也出現很多茶餐室,居民們選擇越來越多,因此分散了顧客量。

有些茶室面對茶客減少,沒有接班人等各種情況,紛紛結業,但是南發茶室卻經歷歲月風浪卻屹立不搖,一起走到今天。

供星洲网:马口最老的茶室南发茶室,走过67年岁月仍营业
只要南發茶室有營業,茶水間永遠有著很多茶杯在泡著熱水。

南發茶室1957年在梅花路角落間單位創設,過後於九十年代間搬到拉汀花園,再搬回原位的二樓,成為馬口著名的二樓茶室,過後於十餘年前,一度投到蘇南花園,如今則落腳在馬口美麗花園組屋底樓。

一般商店若是搬遷,往往會流失一部份顧客量,必須重新再找新顧客群,但是南發茶室卻是一個特例,無論它走到那裡,總有一批老顧客跟著一起走。

在訪問當天下午,馬口瀧江同鄉會主席潘保佃、馬口潮州會館主席劉漢貴及好友韋夥生、王天來等,都聚集在南發茶室喝下午茶,陸建武當然也坐下來和他們一起聊天,這是每天下午的活動。

現年72歲的潘保佃,是在幼年時期居住在馬口園坵的時候,時常在父親休息時,一起騎著腳車到馬口街上,其中一站就是到南發茶室喝茶,因此他迄今與南發茶室結緣也有超過60年。

供星洲网:马口最老的茶室南发茶室,走过67年岁月仍营业
老顧客總是認為,南發茶室的咖啡就是有一種不同的古早味道,讓他們無法忘懷。

他說,在六十年代的時候,除了馬口,當時很多華人都居住在四周的園坵,例如甲碑士、弄邊等,若是碰到下雨無法割膠,粵語稱“水閒”時,很多人都會騎著腳車到馬口,當時梅花路已有多間會館駐址,而角落間的南發茶室及附近茶室,則是很多人歇腳休息之處,非常熱鬧。

當時候,大家可以在茶室裡聽到很多藉貫的語言,例如廣東話、客家話、福建話、潮州話等,而陸建武周旋在眾多顧客之中,也很自然的成為方言專家,可以任意轉語言頻道。

對於潘保佃而言,南發茶室衝出來的咖啡總有著讓人難以忘懷的味道,因此他幾乎每天都會到這裡來喝杯茶,坐一坐才甘心。

劉漢貴(75歲)於六十年代初到馬口時,就在馬口大街附近打工,1973年開始,自己在路邊開檔做生意,南發茶室就是他經常到的地方。

“南發茶室的第一輪茶客是樹桐佬,我們是第二輪茶客,就是八九點過後才到場的。”

他回想起,當時陸建武總是坐在茶室櫃檯後,一動也不動,看到老顧客上門,就依據平時的習慣,高聲喝喊叫茶,無論是“咖啡烏、咖啡

、奶茶等”,宏亮的聲音往往震動大家的耳膜,也成為南發茶室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對劉漢貴而言,南發茶室的咖啡和茶水就有著獨特的老味道,這也是為何多年以來,無論南發搬到那裡,他就跟到那裡的原因。

另一方面,七十餘歲的韋夥生也是南發茶室的常客。

他回憶,他曾經於1982年至1986年,擔任時候馬口州議員周福泰的助理,因此時常陪同周福泰在南發茶室接見選民,因此南發茶室當時對於很多馬口人而言,也是一個與州議員見面,反映民聲的地方。

此外,同一排的多間鄉團會館,時常都會有鄉親進出,大家開會前或是開會後,都習慣走到南發茶室喝杯茶。

供星洲网:马口最老的茶室南发茶室,走过67年岁月仍营业
海南茶室的傳統食物之一是麵包,因此南發茶室裡少不了各種麵包。

一間商店寶號要走過漫長的半世紀並不容易,南發茶室經歷逾60餘年的風雨路仍屹立不搖,見證了馬口從一個樸素無華的小鎮,發展到如今森州東部最大城市。

它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吃飯喝茶,更是大家聯繫情誼,吹水擺龍門陣的地方,更有著大家對於馬口的一種鄉情。

供星洲网:马口最老的茶室南发茶室,走过67年岁月仍营业
創設於1957年的馬口南發茶室,最早期是在梅花路會館街商店的角落間,如今舊址已變成榴槤專賣店。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