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新生训练的时候,有些人和你一聊之后,你就会兴起一股“咱们谢谢再联络”的念头;有些人却会让你打开话匣子说到欲罢不能,这种令人愉悦又滔滔不绝的经验,让其中一位对谈者后来甚至晋升为好闺蜜等级的人生至友。
他们到底“说”了什么,会让当时的我产生两种迥然的感受呢?
ADVERTISEMENT
其实,当下他们都友善的询问我:“怡慧,你是哪里人?”个性腼腆的我皆简短地回答:“云林。”
A很坦率地说:“云林不是黑道的故乡吗?你也太优秀了吧,竟然能出淤泥而不染的考上师大,还能去除黑道标签来到首善之都读书,实在太厉害了!”
表面听起来,他好像是在夸奖我,但为什么听起来就让人浑身不舒服,顿时让我无法接续回答。
B则是诚恳地说:“高三毕业旅行时,我曾去过云林,觉得这个地方很淳朴友善,很可惜没有机会再深度探访,你愿意推荐几个私房景点给我吗?”
表面上,他只是在说自己的旅游经历,却又很巧妙的替我的故乡作正面形象的背书,同时,也顺带邀请我多谈谈自己故乡的美与善,忍不住和他攀谈起来。
年少的一段往事,让我忆起两人不同的回应,一句话也决定彼此亲近或疏离的关系。两个人都是问我:“你是哪里人”,剪断对谈之后,一个变挚友、一个却让我再也不想聊了。原来,你的回话方式决定听者未来与你的亲疏远近。
过于关注在自己感受的回应者,容易制造看法的差异,进而陷入关系的分歧。而善意的附和者,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说话,反而能为自己开启更多人脉串联的机会。
每个人最感兴趣的话题通常是跟自己有关的连结。当你愿意从认真倾听开始,良性回应别人真实的需求时,就能得到友谊的敲门砖。
如何在他人说话时精准附和?我建议可以根据以下5个步骤进行:
1.安静与专注,绝不能打断对方谈话。
2.回应时扬起嘴角,展现同理与善意。
3.你的回应需传达“你是对的”的同理心。
4.尽量聚焦在对方表达的关键点,适时回应:“我也是!”
5.让对方在跟你沟通之后,能成为更有自信的沟通者。
善意是表达的唯一途径,它抚平了表达者的脆弱不安、动摇不定,透过自然抛接、对答无碍。良性附和者,不需要刻意表现自己说话有多积极,只要透过自然而然的一应一和,就能让两颗心越靠越近。一如日本“对谈高手”越智真人在《聊不停的聪明问话术》中提到:“沟通的重点在于了解对方,让对方‘尽情说’才是重点,绝非我们拚命找话题。”
即便是简短的一句话,却能让对方感觉被重视、被彻底理解,甚至记住和你说话时的愉悦感觉,那就是引起善意共鸣的“良性附和”。
我们绝不能忽视他人表达的细节或弦外之音,当你愿意全心全意给予“同频”反馈时,那么对方就仿若置身于“聊得开心”的氛围,对话的心情刻度当然是停驻在完美的记忆热点。这样的善意沟通,你学会了吗?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