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发生强震、曼谷高楼倒塌、亚航因引擎问题紧急返航,以及天然气管道爆炸等灾难接连登上新闻版面的那些天,我一边刷着灾情报道,一边听朋友分享他最近使用AI的心得。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天灾人祸却从未停歇,我不禁自问:科技的脚步,真的赶得上灾难降临的速度吗?
朋友说,像我这种多任务处理、习惯身兼数职的“斜杠人”,其实特别需要学会善用AI工具来减压提效。他以 Notion 为例,介绍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再设计专属的工作流程(workflow),结合向量数据库与大型语言模型(LLM),交由 AI Agent 自动处理各类日常事务,例如行程安排、内容整理,甚至生成报告与文案。听起来的确令人心动。
ADVERTISEMENT
他进一步强调,普通人不必执着于开发像 ChatGPT 或Deepseek 这样的模型,而应专注于如何将这些工具融入日常工作与服务中,为自己、也为企业创造价值。他举例,现在许多中小企业可以透过AI 自动生成社群贴文,再批量发布于不同平台,不仅节省人力,还能逐步打造企业专属IP,在品牌建立上打出一片天地。
听着这些关于效率、自动化与商业创新的讨论,当然感到兴奋。新科技带来的想象空间太诱人了。但与此同时,新闻画面里的废墟、逃难的人群、仓促的撤离行动,却不断提醒另一个现实:即便我们活在一个日渐“高效”的时代,世界的脆弱依然无法被彻底修复。
我问朋友,AI真的能帮助我们抵御灾难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带有理性。我们确实看到地震预警、台风路径预测、海啸监测等技术逐渐精准,灾后救援也因AI辅助而更加迅速。无人机巡视灾区、智能系统调配资源,早已成为现实。
但问题在于:这些技术的好处,并不是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得到。科技资源的不均,让灾难影响的程度形成巨大落差。许多贫困或偏远地区连最基础的通讯与电力都无法稳定供给,谈何AI参与防灾?
我们接着也谈到了“人祸”。AI如今已经能监控网络暴力、识别金融诈骗、甚至预测社会不稳定情绪,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即时反馈机制。但我们也清楚知道,人祸的根源并不是技术能解决的。贪婪、冲突、权力斗争、歧视……这些深植于人性与制度中的问题,终究还是要靠人类自己去面对与改革。
AI是工具,不是救世主。它可以让流程更聪明,却无法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却无法阻止某些悲剧的发生。科技能解决的是“怎样做得更好”,但“为何而做、为谁而做”,终究要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
这个时代的焦虑,其实很真实。一方面,我们担心自己追不上科技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们也害怕,就算跟上了效率的节奏,却仍旧无法抵挡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活在一个看似越来越智能的社会,却也始终无法摆脱无常。
或许我们更该学会的,不只是如何使用AI来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在高效之外,保有一份柔软与警觉。毕竟,面对无法预测的世界,我们最需要的,或许不单单是更聪明的系统,而是更有温度的人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