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柔佛古来一所独中被爆出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深伪技术,将在校女学生及已毕业学姐的照片恶意合成不雅照,并在社交平台上散播甚至贩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强烈谴责。
ADVERTISEMENT
在这起事件中所暴露的,不仅是科技迅速发展下道德素养的缺失,更牵涉到教育体系、社会结构及性别权力关系等深层次的问题。
青少年“意识”到可以通过贬低异性来达到自身目的,显然,这绝非单纯的“孩子气”,而是反映出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观扭曲。
而在事件爆发之后,原本应肩负起保护学生责任的部分教师,却反其道而行,不但没有第一时间安抚受害者、严惩加害者,反而将矛头指向受害学生。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态度,不仅加深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也反映出教育体系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与权力失衡,更令人对学校的价值观与教育本质感到深切忧虑。
受害者能够鼓起勇气站出来揭发这起事件,坦然揭开自己的伤疤,只为阻止类似的伤害继续发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难能可贵的勇气与担当,理应受到社会的支持与嘉许,而不是遭受质疑、责备,甚至二次伤害。
她们不应该被迫承受他人投射的偏见,更没有任何需要被“检讨”的理由。
如果有人坚持认为,16岁的加害者仍是“孩子”,做错事理应被原谅与包容,那么我们更应该反问:这些站出来揭露真相的受害同学,难道不是同样年幼的“孩子”吗?
为什么她们承受的不是同等的理解与温柔,而是冷漠的指责与怀疑?社会对错的标准,不该因性别或角色的不同而失衡。
这起事件固然令人震惊与痛心,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检视教育的方向、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对新兴科技的规范态度。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价值观的塑造,是让孩子们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尊重底线的过程。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正视并改革那些让受害者沉默、让加害者逃避责任的结构与文化,从根本上营造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成长环境。
我们必须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只要社会各界愿意共同正视问题,给予受害者真正的支持与陪伴,并勇敢地对不公不义说“不”。
但愿这场风波不只是一次愤怒的喧嚣,而是促成更安全、更有温度的成长环境的一道曙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保护下一代,而不是让“孩子”的名义成为冷漠与不公的遮羞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