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斋节假期后,学生们回到校园,我们在周会上举办了开斋节庆祝活动,由马来文组与高三同学共同筹划与呈现。虽然活动仅一个小时,却洋溢着浓浓的节庆气息,更重要的是,它拉近了我们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距离。
ADVERTISEMENT
师生们身穿传统马来服饰,轮番登台表演歌唱、舞蹈与短剧。短剧呈现了拜访穆斯林家庭的礼仪,以及节日中晚辈向长辈表达敬意、长辈回赠“青包”与祝福的温馨传统。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穆斯林节日的庄重与仪式感,也流露出如家人般的情感与连结。
我们希望将三大民族的节庆,转化为彼此学习、互相理解的教育契机。在多元社会中,理解不是保持距离,而是主动靠近;尊重不来自教条,而来自体验。庆祝开斋节,不只是共享节日的欢乐,更是一场走入他者文化的心灵之旅。
说到“和谐”,对我而言,这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段活生生的童年记忆。我成长在一个朴实的马来甘榜。开斋节那天,母亲牵着我走向对面高脚屋,屋前点着竹筒煤油灯,跳动的火光在夜色中格外明亮,那微热的光焰轻抚着皮肤,暖意至今仍在心底流动。
进了屋,盘坐在地,一位马来少女朝我微笑,我羞涩地低下头,感觉脸颊热烫烫。母亲送上一篮鸡蛋,邻居回赠自制的马来糕点,色彩斑斓、香气四溢。
这些画面、这些味道,连同那份来自邻里的关怀,深深地留在我心里。还有一幕至今难忘:当父母为生活琐事争执时,邻居的马来伯伯穿着“沙龙”前来劝说,一句轻柔的“大家好好相处”,像春风般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我那时虽还不懂“种族和谐”的意义,但已深知,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是能够穿越时间的情感,是一声轻语、一个动作就能传递的真诚。
活动尾声,我向同学们解释“maaf zahir dan batin”这句开斋节祝福语的深意。它并非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而是请求对方原谅我们外在行为与内在念头的过失──不论是言语上的冒犯,或是内心未曾说出的情绪与欲望。这句话不仅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体谅,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内在净化的智慧。
我始终相信,这样的节庆活动,不只是节日庆典,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它让我们在欢笑中体会尊重,在交流中发现多元,在文化的交汇中,看见这个国家最真实、最动人的模样。我由衷地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拥有彼此。
愿我们的校园,不只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共融的园地;
愿我们的心中,不只是理解的起点,更是尊重与包容的方向。
让每一个节日,成为靠近彼此的一座桥;
让多元的文化,在我们之间,开出最灿烂的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