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观点

发布: 2:08pm 25/04/2025

人生百态

性骚扰

校园性骚扰

人生百态

性骚扰

校园性骚扰

郑嘉伦|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口号

最近几起学生的案件在媒体掀起轩然大波,不同州属、不同学校,但相似的情节,受害者多为女学生,施害者是掌握教育权力的老师,背后则是一套长期失效的监督与申诉机制。

每次爆出类似事件,大家总是又惊又怒,一时间骂声满天,但当热度一过,学校依旧照常运作,学生依旧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个老师”,而下一个受害者,可能正在课堂上坐在前排听讲。

ADVERTISEMENT

在这些事件中,受害者往往是未成年的学生,而施害者则手握评估权、纪律权,甚至是家长期待的“升学通道”。

教师握有的不只是粉笔和讲义,他们还握着学生的成绩、操行,甚至升学的未来。这种不对等,让很多学生选择忍气吞声。而有些校方,表面说“我们会处理”,背地里却更在意学校声誉,劝学生“别闹太大”,有事私底下说说就好。

一宗宗投诉不了了之,一名名受害者在没有正义的阴影下成长。更别提那些从未发声的,仍在课堂上忍受冷语、肢体碰触、心理操控的学生。

教育部多次强调“零容忍”,但现实是,学校内部常缺乏独立、保密且安全的申诉机制。许多学生不知该向谁投诉,也不相信投诉后会有什么改变。

在一些案例中,受害者反而被“劝退”,而涉事老师则只是“调职”或“冷处理”,变相纵容。

面对近来接连爆出的丑闻,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能不问,到底是哪一道漏洞,让这些人潜伏了这么久?为何他们多次“警告”后依然能留任?为何学生的声音总被置于“校誉”之后?

类似案件听得多,太多时候,当受害者申诉时,得到的是质疑的反应,质疑受害者穿着、行为、是否“自找的”,不仅模糊了施害者的责任,也让更多受害者选择沉默。

我们需要的是清洗整个制度,不只是处理“个别害群之马”,更要改革这套让“狼师”有机可乘的体系。从考核、录用、评估、纪律到申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留有缝隙。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让“老师”恢复其应有的尊严与责任,让学生在教室里安心学习,而不是提心吊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