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观点

发布: 2:14pm 30/04/2025

邱德荣 | 工作那些事

劳动节,对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众多公共假期中的一个:一天无须工作的小确幸。但放眼四周,商场、餐厅依旧灯火通明,许多人仍在岗位上忙碌。

对于这些假期中仍须上班的人来说,劳动节或许意味着三倍薪水,对医护、警察、消防员等肩负公共安全使命的职业而言,这一天也远超一般上班族认知的“假期”概念。

ADVERTISEMENT

恰逢劳动节,不妨让我们从历史、社会实践与个人生命经验的角度,重新思考劳动的意义。

曾经,我习惯在个人部落格上记录每一次打工后的心情。翻阅当年的文字,借着今天的节日,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人生第一次因劳动获得金钱,是在21岁那年。21岁才开始赚钱,或许对许多人来说已经算晚了。但在此之前,我并非没有劳动,只是那些日子,更多是以志愿者的身份,付出而不求回报。

为了筹措出国交换的旅费,我找了一份商场推销员的工作,每天将近赚取100令吉,收入可观。然而,站在商场里的感受,却极为糟糕——单调、无趣,过程中还屡遭到拒绝,让人沮丧。

第一个体悟是,想成为一位优秀推销员,首先要学会承受拒绝的能力。

第二次工作,我遇到了一位勒紧裤带、携家带口前来挑选家具的父亲。他询问一台800令吉电视机的价格,眼神里藏着孩子们的期待,但又小心翼翼地问能否分期付款。主管在旁紧盯着我催促成交,心中却五味杂陈:买一台电视尚需分期,生活该有多拮据?

那一刻,我明白了第二个功课:做一名有同理心的销售员,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尽量找到既满足需要、又不至于加重负担的方案。

第三次工作,我接触到一群来自孟加拉、尼泊尔的外籍劳工。他们在本地工作常被欺负、剥削,却只能默默忍受。我主动接近他们,最初也遭到冷眼相待——他们认为我不过又是一个想推卸工作的人。但时间证明了我的真诚,逐渐建立起友谊。才发现他们很多其实是大学毕业生,因国家经济窘迫,只能在他乡搬货为生。

那一刻,我学到的第三个功课是:无论对方的身分、国籍如何,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是最基本的礼貌与人性。

第四次记录里,我提到推销工作的尴尬,尤其在自己的家乡,总怕遇见熟人,羞涩。但回头看,这正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重新认识工作,理解劳动,尊重自己的努力。

转眼间,踏入职场已有10年。劳动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能力优秀并不总意味着高薪,待遇与企业文化、直属上司、甚至时机都有莫大关系。有时,纯粹是“刚好需要人”。

更复杂的是,在现实里,努力未必一定得到应有的回报。身边许多外籍劳工因勤奋、聪明,赚得比本地人更多,却因身份问题而长期受限与打压。当然,政府保护本国公民也没有不妥。

劳动节,是公共假期,也是3倍薪水的期待。但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在这个错综复杂、未必绝对公义的劳动世界里,我们需要多一份同理,更多一份尊重。

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给你理想的待遇,不是所有的上司都会公平对待你的付出,也不是所有的国家政策都能兼顾每一个劳动者的梦想。

即便现实不尽如人意,劳动始终是维系社会前行、驱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