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受访者提供
(马口7日讯)随著马中两国签证政策进一步开放,人民之间的来往变得日益频密。近年来,旅游与观光之外,“探亲”悄然成为最具情感温度的行程之一,尤其对许多马来西亚华人而言,返乡寻根不仅是一场旅程,更是一段血脉重新连接。
ADVERTISEMENT
对大马兴安青年总团副总团长郑帼进来说,刚在四月间进行的中国行,正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寻根之旅。
本身也是弄边丹那班积新村村长的郑帼进,祖籍来自中国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东楼村。他近年来曾经参与兴安青总团的活动,二度返回莆田,但是并没有真正回乡,探访中国的家人。
他告诉《花城》记者,在其印象中,其父亲郑亚平及长辈,一直都有与莆田的家人保持联系,而且中国亲人也曾经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来马来西亚相联。
在今年一月份,其家人开始提起组织返乡探亲团的意见,并获得家人们纷纷响应,并决定在四月份回乡,而郑帼进也随著哥哥,还有一些年轻同辈也一起出发。
对无数马来西亚华人而言,中国不仅是祖先的故土,更是血脉深处无法割舍的乡愁。福建、广东、海南等,那片曾祖辈们离开的土地,如今成为马来西亚年轻华裔心灵回归的方向。
过去数十年因为政策及各种因素影响,往往被大海相隔处的两地亲人无法相认,因而使到一些华人的血脉联系失联而中断。
在冠病疫情之后,国家门户重新启动,来往两国的班次不断增加,因此马中两国加强外交联系推行互相免签政策,而且社交平台发展蓬勃,导致很多人都通过小红书、微信、脸书等平台寻亲,并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成功将失联多年的亲情重新联系起来。

郑家这次行程为期八天,一行人先在莆田与中国亲人团聚,再走访泉州、漳州及潮汕等地,从探亲到观光,一路串联情感与文化的回忆。
“我对莆田市并不陌生,但对真正的家乡却是第一次踏足,那一刻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郑帼进地说。
三十年前曾到马来西亚探亲的亲戚们,如今两鬓斑白,岁月在脸上留下痕迹,但一声声亲切的乡音,却像一股暖流抚过心头,让他们感受到“血浓于水”的奇妙与真切。
他感觉,那是一种穿越岁月的熟悉感,宛如血液在身体里再次奔流,证明著亲情,从未断线。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拜访家庙时,他们看到爷爷当年返乡捐助时所留下的名字,祖辈的足迹仍在守护著这片土地,也让他们感受到家族传承的深沉力量。
虽然相聚的时光匆匆,但科技让这段重拾的亲情不再被距离隔断。郑帼进说,这次返乡,他与中国的亲人们互加了微信,也记下了手机号码,日后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透过讯息、语音保持联系。
他微笑著说,也许下一次参与大马兴安总会返华的活动时,他会抽空再回老家,与亲人再聚一聚。
作为社团活跃分子,郑帼进自小跟随父亲郑亚平走进会馆的世界。他坦言,如今不少年轻人对加入会馆组织抱持观望态度,甚至觉得那是“老一辈”的活动。但在他看来,会馆其实也是通往自身文化与历史的重要通道。
“在这里,我们能认识各行各业的人,拓展人脉,也能了解自己的姓氏、族谱与祖籍,甚至将会把名字纳入族谱中。”
他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爷爷毅然当年返乡捐助,还有名字留在家庙的墙上。”
这趟返乡之旅虽短,却在郑帼进及家人的回忆中留下深刻的一笔。对海外华人而言,寻根不仅是一段历程,更是一种灵魂的归属,而家乡,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更是祖先的足迹与文化的源头,而血缘的牵绊,也从不会因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而被淡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