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观点

发布: 2:55pm 09/05/2025

陈珮敏 | 性,不应该只是这样

还记得去年上“性与婚姻”课,老师抛出一句:“你们在几岁认识性?” 多数人提到,是在小学高年级的健康教育课,或中学阶段的科学课初次接触“性”的概念;也有女生提及,是在第一次经历生理期时,对身体变化感到陌生又好奇。

由于班上都是成年学生,气氛开放,大家开始分享青春期的点滴回忆:有人与朋友偷偷一起看色情影片,也有人坦白自己有自慰的习惯,还有人承认隐瞒父母浏览色情网站。在那一节课中,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大家都把‘性’太狭义化了!”

ADVERTISEMENT

原来,我们对性的认识,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或许是两三岁时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好奇,又或者洗澡时注意到自己与异性的生理差异。性,不只是性行为,也不是羞耻的象征,乃是生活的一部分,涵盖身体、情感、关系与身分的整体经验。

我们的社会在性这一块未好好被建立,常常是保守甚至回避。很多人不谈、不教、不问,仿佛性是一个禁忌,只能在婚后或成年后悄悄面对。但现实是,性从来不是一个“等到你长大就自然会懂” 的课题,尤其是当缺乏健康性教育时,青少年很可能从错误的途径获得性知识。

日前,大马爱滋病理事会(MAC)发表报告,国内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已成为感染爱滋病的高风险群体;这些案多数与性行为有关,而非过往误以为的毒品注射。看着这报道,内心不禁一沉。爱滋病一旦确诊,便无法逆转,甚至可能传染下一代。

想想,问题的根源之一,正是我们对性教育长期忽视与不足。

大部分学校的性教育内容,仍停留在“生理构造”、“避孕方式”、“堕胎风险”、“性病传播”等层面,往往以“警惕”及“吓阻”的方式为出发点。老师教学方式也限制于教材和社会气氛,羞于深入探讨情感、关系、同意与界限等复杂却真实的议题。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去,学生对“性”的理解,非常单一,甚至被扭曲。

他们或许懂得如何避孕,却不明白什么是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他们或许知道性病危害,却不知道如何应对情感纠葛与性压力,也可能不知道遭受性侵该如何自救与求助。

当然,性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的角色同样重要。然而,在许多家庭中,性依然是一个“不可谈”的话题。家长们或许出于保护心态,认为提早谈论性等同于“引导孩子去尝试”;也有许多父母自身就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性知识,更遑论如何与孩子坦诚沟通。

于是,孩子们转向网络寻求答案。从朋友、社交媒体,甚至是色情网站中“学习”性。网络的世界多是片面且商业化的呈现,少了伦理的框架与现实的温度。长此以往,孩子对性的期待与认知便容易偏离现实,误以为性只是满足欲望的工具,而非人际之间的深层互动与情感表达。

“性,不应该只是这样。” 这话或许正是我们应当重新反思的起点。

性教育,不应只是生理课,不是只谈生理和预防;而是关乎成长、尊严、自我认知等教导,内容更应涵盖应:身体认同与界限感、性别与性倾向的理解、感情与沟通能力、性权利与责任等。

这些内容若能从小开始灌输,青少年将不再因好奇而误入歧途,也不再因无知而成为高风险群体。他们会更有能力与自信,且有责任感地面对性。

性,不应该只是器官的接触、快感的追求或羞耻的代名词。它应该是一种认识自我、连结他人、了解关系、体验爱、表达情感的过程。我们都有责任教会青少年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及如何在性这件事上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